王茜,竺宏飛 (長江大學城市建設學院,湖北荊州 434023;荊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湖北荊州 434000)
徐華梅 (荊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湖北荊州 434000)
生態小區環境設計研究
——以荊都花園為例
王茜,竺宏飛 (長江大學城市建設學院,湖北荊州 434023;荊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湖北荊州 434000)
徐華梅 (荊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湖北荊州 434000)
從生態學的角度看,生態小區是一個以人類生活與生產活動為中心的,由人和環境組成的自然、社會、經濟的復合性生態系統。在深入解析生態小區內涵(住宅經濟性、實用性、藝術性和自然性和諧統一)的基礎上,闡述了荊都花園的設計理念和原則(生態性原則、休閑性原則、景觀文化性原則),從提高城市競爭力、改善人居生活環境、提高小區經濟實用性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出發,建立了荊都花園設計景觀綠化設計的模式。
生態小區;生態環境;荊都花園;環境設計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審美需求不斷上升,開始對于生存質量的提高不斷有著新的需求。在這種趨勢下,生態小區的概念應運而生。從最初簡單的幾株樹一片草的樓間綠地,到現在精心設計的主題花園,越來越多的綠化景觀出現在了生態小區中。這些綠色的環境景觀更加關注居民生活的舒適性,為人們創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環境。因此,如何能將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結合起來,設計出自然、舒適、親近、宜人的景觀空間成為景觀園林設計的新課題。
從生態學的角度看,生態小區是一個以人類生活與生產活動為中心的,由人和環境組成的自然、社會、經濟的復合性生態系統。在該系統內,自然、社會、經濟三者的緊密結合,完全圍繞著人類而運作。其最基本的生態功能是組織社會生產、方便居民生活,為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綠色保障。
生態小區分為自然生態小區和人工生態小區2大類。自然生態小區是自然形成的有獨特的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功能的小規模自然區域。人工生態小區是指人工建造的符合自然循環規律的具有較好生態特征和功能的小區,如生態居住小區,生態公園、生態工業園等。
生態小區強調自然和社會、經濟三者的協調發展和整體生態化,即實現人與自然共同和諧、共生共榮的可持續發展。人類行為活動方式決定了生態小區的生態結構和生態功能。生態小區這個生態系統由3個“生態化”的子系統緊密地復合而成,即社會生態系統、經濟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生態小區的景觀綠化是自然生態系統中極為重要的環節之一。它是以小區自然環境為基礎,協調自然環境的生態容量,利用植物、自然景觀和人為景觀保持小區的生態結果和生態功能,從而打造以人為本的舒適自然小區。隨著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逐漸提高,生態小區的建設是今后形形色色的小區構建的發展方向,作為生態小區建設基礎的景觀綠化也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荊都花園位于荊州市江津路西側。東臨三灣路,南接規劃道路。總規劃用地面積46936m2。設計重點為中心綠地修建設計,現狀地形并不復雜,地勢較為平坦。
為了迎合奧運年的時事主題,同時結合項目自身的特性,突出項目“精致、舒適、生態”的形象定位,因此將東方新城的園林風格定位為新希臘風情生態園林。綠化環境設計在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要融合古典的希臘文化與現代建筑,迎合奧運主題。結合現代建筑所創造的特殊空間感受,大量運用特色鋪裝、雕塑、裝飾柱和植物材質,有效烘托建筑以及周邊環境景觀,充分表現人與自然;藝術與生活的和諧共生。
3.1 生態性原則
滿足人們對綠色環境的要求,達到景觀環境在視覺效果上的清新、優雅、舒適、宜人,調節小區的氣候環境,改善小區的空氣質量,維持小區內環境的生態平衡。將綠色生態的理念融合到居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
3.2 休閑性原則
注重園林景觀的可參與性,在小區內設置一定的硬質景觀、共享空間,為小區居民提供足夠的休閑、交往、活動場地,營造和諧、友善、溫馨的人際關系氛圍。
3.3 景觀文化性原則
個人能夠與潛在的侵害者保持良好的互動關系能夠減少侵犯行為的發生。Gail(2009)[24]研究表明,與顧客維持積極聯系,避免觸發顧客的厭倦和挫折感是第一線情緒勞動者避免受到侵犯的有效方式。Salman等(2010)[25]研究提出,員工與顧客的成功互動依賴于員工能夠創造一種吸引人的、積極的情緒氛圍,包括能夠付出極大努力控制消極情緒,保持積極情緒狀態,讓自己有適當的聲調、面部表情、身體語言等。這些研究表明,員工培養良好的溝通能力,善于與潛在的侵犯行為實施者良好溝通能使自己免受侵犯。
提升園林景觀的文化品位和內涵。通過新希臘風情概念,在小區內設置特色鋪裝、雕塑、裝飾柱景觀,將新希臘風情有關的通過雕塑、小品、浮雕景墻等形式表現出來,并使其同時具備觀賞性、參與性和藝術性。
整個小區的景觀以一條環型的通達各區的車行林蔭主干道貫穿,以小區入口為起點,向園區延伸形成通透性的環型的干道景觀,穿過入口主軸線進入中央綠地,中央綠地為小區景觀中心,也是小區景觀的靈魂,以中央綠地為中心,向宅間輻射,進入宅間園林(見圖1)。

圖1 荊都花園功能分區及景觀結構圖
4.1 花神廣場區
位于小區的西側主入口,通過采用材質和色彩富于變化的硬質鋪裝路面,主體景觀是花神阿芙洛狄忒水景雕像和柱廊相結合的水景,阿芙洛狄忒象征愛情與女性的美麗,一直被認為是女性體格美的最高象征,配合噴泉形成美麗的入口景觀效果。整個廣場力求創造出一個環境優雅、明快清新、富有活力的休閑空間(見圖2)。
4.2 浪漫愛神園區

圖2 花神廣場區
位于小區的西側,緊鄰花神廣場區。在入口處種植大喬木及層次豐富的花灌木,營造一種自然的生態環境,再以植物群落圍合成一些靜謐的休閑空間,西端愛情海灣由山石堆砌成自然式河岸,河水淙淙流動,河岸種植垂柳、碧桃及荷花等,人們在河岸漫步,夏日可聞哇鳴荷香,秋日觀云光映水。愛情海灣兩邊的林間小道穿行其中,與場地結合,使人們或行或坐,均有景可觀。
沿路設置多處的座椅及健身廣場形成一個充滿浪漫和藝術氣質的休閑空間(見圖3)。
4.3 阿波羅廣場區
位于小區中部是中央綠地的核心景觀,中心部分是阿波羅主題雕塑,阿波羅是光明之神,也被稱做真理之神。正是反映人們對光明的渴望,即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設計理念。沿岸設置木質親水平臺,人們可以在河畔嬉水、觀魚,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圓形的廣場、中心景觀雕塑、古典的園亭、水景、陽光、綠樹、水系在這里交織成一幅明媚的畫面(見圖4),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享受陽光享受自然的好去處。

圖3 浪漫愛神園區

圖4 阿波羅廣場區
水系兩邊漫步道,跨在水系中的木平橋(見圖5)與薔薇花架,使人們在健身的同時感受著新希臘風情。在薔薇花架前設置克里特廣場(見圖6),西側以疏林草地為中心,在綠樹的環抱之中疏密相宜形成休閑與觀賞的草坪空間,人們可以悠閑地流連在草坪上放松身心,怡情悅性,配上薔薇花架等景觀園林小品,從而形成一個供休閑空間,使得人們從容休閑放松,享受自然界的陽光、微風和清草的氣息。

圖5 木平橋

圖6 克里特廣場及薔薇花架
4.4 雅典娜圣林區
位于小區中部東側,入口處運用希臘建筑中常用的“柱廊”元素引導人們進入該區域,兒童游樂園以兒童游樂為主題(見圖7),注重景觀的趣味性,重視兒童的參與性,將沙坑和游戲器械相結合為社區幼童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戶外活動空間,在游樂場四周的坐椅花池內種植四季花卉。規整的圣林樹陣象征著和諧、希望。這是一個交流和溝通的最好場所,能夠進一步增加了鄰里之間的感情。
4.5 組團休閑區
位于小區的北部及南部,在組團休閑區內適當布置休閑(見圖8)、健身小場地(見圖9)。種植各種芳香性的喬木、灌木、地被等不同層次的植物,梔子花、桂花等芳香性的植物不僅為居民營造了嗅覺景觀,而且對居民的健康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在休憩廣場上設有健身器材以供居民鍛煉使用,豐富了居民的業余生活,放松人們緊張工作給人們帶來的壓力。讓居民不但可以在這里鍛煉身體,也可以在此進行交流,讓鄰里關系更加和睦。

圖7 兒童游樂園
滿足小區布局各層次對綠化的要求,層次分明,步步有景。結合地形地貌,采用常綠、落葉、色葉、香花、喬木搭配形成景觀層次,色彩豐富,各具特色,四季分明的生態植物群落。力求長年有綠,四季有花。
采用香樟作為小區內的行道樹,圍墻邊種植法國冬青綠籬,在植物選擇上,優先選用鄉土樹種,以常綠植物為主,如香樟、廣玉蘭、桂花等。適當點綴秋冬有色彩、林相變化的植物,如合歡、銀杏、欒樹、紫薇、垂柳、碧桃、櫻花等,春天,白玉蘭、櫻花等觀花喬木競相開放。夏季,紫薇、碧桃、合歡等花團錦簇。秋季,丹桂飄香,欒樹、銀杏等渲染出多彩的秋色。冬季,觀喬木蒼勁的樹形。使人在小區能充分感受到季節的變化,表現出不同季節的園林美。
起伏的坡地式草坡,點綴季節性色彩鮮艷的草花,營造社區自然、明快的環境氛圍。苗木的選擇注意與健康主題相結合,大量選用防污染、有香味、吸引鳥類的植物,少用或不用帶刺、有毒能引起過敏的植物。

圖8 休息坐凳

圖9 健身小場地
荊都花園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到了綠化景觀的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靈活應用植物配置、景觀設計等方法建設具有較高水平的現代生態小區的綠色空間環境,使生態小區真正成為人們工作、生活、休息的良好場所。從而達到改善城市生態質量和人居環境的目的。
[1]晏備戰.城市居住生態小區的規劃設計[J].建筑與規劃設計,2008(4):38-40.
[2]姚發興.黃石市住宅小區綠化現狀調查[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8(1):9-12.
[3]段廣德,張穎.境之谷生態小區綠化規劃設計[J].內蒙古林業科技,2007,33(4):43-44.
[4]潘樹鵬,李寶堂,劉先福.淺談居住小區景觀、綠地規劃設計[J].城鎮化與城市發展,2008(10):276-277.
[5]李振,韓延星,王峰.中山市綠色生態小區規劃建設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6,18(2):91-94.
[6]彭怡.我國城市生態小區建設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11):35.
[7]潘文波,劉瑞祥.生態小區建設與環境影響評價[J].污染防治技術,2007,20(6):69-72.
[編輯] 洪云飛
TU984.1
A
1673-1409(2014)22-0091-04
2014-04-19
王茜(1 9 8 3-),女,工程師,碩士生,現主要從事園林規劃與設計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