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管理學院,太原 030031)
基于戰略視角的產學研合作戰略與模式研究
李強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管理學院,太原 030031)
產學研合作創新是提升我國科技能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從產學研合作三螺旋模型及美國、德國、日本三國的產學研合作經驗出發,分析我國產學研合作面臨的環境,并利用SWOT分析方法進行產學研合作戰略規劃。最后,在分析政府、大學及科研單位、企業等產學研合作主體情況的基礎上,認為以企業為核心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是實現我國產學研戰略的重要途徑。
產學研合作;SWOT分析;戰略;模式
“產學研結合”是指企業、大專院校、科研機構所組成的以戰略聯盟的方式進行合作的聯合體,合作各方基于各自的戰略目標相互提供資源,以實現產、學、研“三贏”的結果。伴隨經濟全球化以及我國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傳統的依靠規模擴張降低邊際成本的生產模式越來越不能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科技創新將是未來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產學研合作是重要的創新模式之一,它能夠充分發揮社會各創新主體的創新意愿,并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但通過比較發現,各國產學研合作的發展過程存在獨特性,因而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是結合產學研合作研究理論和發達國家產學研合作的經驗,對我國產學研合作戰略和模式進行規劃。
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A.Schumpeter)在其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最早提出了“創新”(innovation)的概念,他認為創新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他一再強調要把科技與經濟結合起來,將科技發明引入生產體系。產學研合作理念形成以來,一直是眾多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不同學術背景的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產學研合作進行了分析和論證,并形成大量有價值的理論和分析,其中最重要的理論是三螺旋模型。
Etzkowitz(1997)首次提出了三螺旋模型以解釋大學、商業和政府三者之間在知識經濟時代的新關系,Leydesdoff(1997)對此概念進行了發展,并提出了該模型的理論系統。Leydesdoff認為政府、大學、產業之間呈現三種關系,如圖1所示。第一類是政府主導模式,由政府通過工業聯絡組織、技術轉化辦公室或合同辦公室等機構來主導和協調產業與大學之間的關系。第二類是自由放任型,政府、大學、產業間呈現松散的關系,通過技術轉化或專利法保護等形式進行信息交互。第三類是重疊模式,政府、大學、產業三個主體均承擔其他角色,在外界面上形成混合組織,也就是各主體除了承擔自己的傳統角色外,還出現重疊,如大學創造工業組織的雛形,或者作為區域創新的組織者扮演準政府的角色[1]。

圖1 基于三螺旋模型的政府、大學、產業的關系
實踐領域,美國、德國、日本三國的產學研合作模式較為成熟,但各具特點,如表1所示。美國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重點是其大學的創新能力與充分的市場化運作[2];德國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則得益于其獨特的職業教育體系和以制造業和市場為核心的單一目標;日本的產學研合作模式突出政府的主導型地位[3]。可見,產學研合作模式需要根據其經濟發展階段、政府職能、科技創新制度和大學、科研院所現狀來確定。

表1 美、德、日三國產學研合作模式的特點
2.1 經濟與產學研合作
從宏觀經濟看,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年平均增長率為9.91%,同時經濟增長呈現周期性變化。第一個經濟周期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此輪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代表的“制度紅利”;第二個經濟周期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此輪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以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為代表的“開放紅利”;第三個經濟周期是本世紀以來的10年,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規模擴張和基礎設施完善為代表的“城鎮化紅利”。但是2008年以來,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從2012年的GDP增長率看,中國經濟依然沒有擺脫下行趨勢。未來經濟增長的動力更加依賴產業結構的深入調整,實質是提高產業的科技水平。
從微觀經濟看,截止2012年,我國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43769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達到61910億元。根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3》數據,2012年我國擁有R&D部門的企業數量為47204個,占企業總數的13.7%,2000年這一比例為10.6%。從資金的投入情況看,2012年我國企業科技研發投入為7625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即R&D經費支出與GDP(地區生產總值)之比,是國際上用于衡量一國或一個地區在科技創新方面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標。我國R&D經費投入強度由1997年的0.64%上升為2012年的1.468%,但是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4],仍然較低,如表2所示。

表2 各國企業R&D經費投入強度
2.2 政府與產學研合作
2013年11月9日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發表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關于我國科技創新提出四點政策:一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指出要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二是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法院;三是整合科技規劃和資源,完善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機制;四是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2012年我國國家科技財政撥款達到5600.1億元,占GDP比重4.45%。表3為日本與韓國工業初期、中期R&D投入比例。表中可見韓國工業化初期階段處于1977年-1985年,晚于日本。因而韓國在工業化起步階段,政府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占總比重的41.48%,遠高于日本工業化初期的政府投入水平。根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3》數據,我國政府投入比例由2003年的30%下降為2012年的22%,而企業投入比例在增加。這一變化趨勢說明我國正在由工業化初級階段向工業化中級階段邁進,但是與日本、韓國相比,政府投入比例過低。

表3 日本與韓國工業初期、中期R&D投入比例[5]
2.3 知識產權保護與產學研合作
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一個國家保護創新成果、激發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2012年,我國專利受理數達到1912151件,較2011年增加27.01%。與此同時,全國知識產權相關案件數量不斷上升。2011年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共新收和審結知識產權民事案件59612件和58201件,分別較上年的42931件和41718件增長了38.86%和39.51%。這一數據表明,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還有不足,需要進一步通過立法、監督等手段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2.4 大學、科研院所與產學研合作
近年來,我國高校、科研機構發展迅速,高等學校數量由2005年的1792所增加到2012年的2442所,增長36.27%;科研機構的增長速度更快,由2005年的3936所增加到2012年的9225所,增長134.37%。人數方面,全國有2677787人從事科研工作;科研投入方面,2012年全國科研項目達到657027項,投入經費6072681萬元。
3.1 我國產學研合作戰略的SWOT分析
綜上所述,我國產學研合作發展環境中的內部優勢包括:①經濟增長較快;②市場經濟制度確立并深化;③高校規模大、硬件條件好;④政府職能逐漸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內部劣勢包括:①企業創新意愿不足;②經濟面臨下行壓力;③大學、科研機構創新能力不足;④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外部機遇體現在:①西方先進技術可借鑒;②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紅利;③高層次人才引進。外部威脅包括:①世界范圍內的科技競爭加劇;②國外加強對核心技術的保護;③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企業帶來沖擊。
從表4中可以看出,雖然我國科技發展存在一定劣勢,但是未來支撐科技發展的必要條件仍然存在。優勢大于劣勢,機會大于挑戰,因而應當采取更加積極的SO戰略(進攻性戰略),抓住外部機遇,發揮內部優勢,我國產學研合作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表4 我國產學研合作戰略SWOT分析表
3.2 產學研合作戰略實現模式
如何通過產學研合作實現我國科技發展的進攻戰略,根據三螺旋模型,需要分析產學研合作各主體的具體情況來確定產學研合作模式。
政府在產學研合作中扮演資源配置者、監督與促進者和法律及政策的制定者等多種角色。日本、韓國的產學研合作的重要特征是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種模式的前提是政府對國家發展階段、市場發展趨勢、科技演變進程有明確的判斷。日本、韓國的科技發展主要集中于電子、通信技術等領域。但就我國而言,由于產業鏈長、產業結構完整,面臨的外部環境也更復雜,因而應進一步簡政放權,為科學技術研究注入動力和靈活性,將財政支持從應用型項目轉向基礎科學研究。
大學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是產學研合作的重要實施主體。目前,我國以高校、科研院所為技術核心的大型產業基地尚未形成,以高校、科研院所為核心的產學研合作項目,多以校辦企業或校企合作的方式繼續運行。在實踐中,高校、科研院所多為國家舉辦,校企往往存在監管漏洞。本文認為,大學和科研機構應樹立服務地方經濟的目標,減少行政化作風,采取更加靈活的方式積極參與合作,不斷提高科研水平,并在此過程中培養人才。
企業是產學研合作項目的發起者、投資者以及風險承擔者。企業會根據市場需求發起產學研合作項目,聘請具有科研能力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參與或主導項目,并將項目科研成果應用于產品或過程,以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政府、高校或科研院所兩個產學研合作主體相比,我國產學研合作的優勢集中于企業。我國企業眾多,尤其是國有控股企業規模大、資源充足、人才優勢明顯;民營企業有活力且競爭力不斷增強。因而應當鼓勵企業作為產學研合作的資源整合者,根據市場需要發起具有世界競爭力以及市場潛力的科技研發項目。總之,實現我國產學研合作的SO戰略的具體途徑是建立以企業為核心的產學研合作模式。
4.1 建設更加開放的大學、科研院所
目前,以企業為核心的產學研合作模式的障礙之一是大學、科研院所的開放性、自由性不足。由于大學、科研院所多為政府舉辦,要接受國家相應機關和地方政府的監管,存在一定程度的行政化、官僚化。同時,很多高校行政級別較高,而除少數大型國企外,大多數企業沒有行政級別,這種不對等的身份也阻礙了二者之間的合作。因此,應使大學、科研院所成為科技發展的基地,并能夠自由、靈活地與企業進行合作。
4.2 不斷增強企業項目管理能力
以企業為核心的產學研合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對科技創新項目的管理能力,體現為企業在項目發起、項目計劃、項目控制、項目評價和項目驗收各個環節,按照科技創新項目的規律精心籌劃、認真協調并組織實施。
4.3 建立以契約為紐帶的組織形式
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是競爭合作并存,市場經濟有序發展的條件是合作雙方在合作前建立契約關系,明確責任義務,以避免不必要的糾紛影響合作效果或增加管理成本。在產學研合作中,以契約形式建立聯系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對于明確產學研合作各主體義務具有積極意義。
4.4 政府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投入以降低科技開發成本
科技創新是一項有風險、有難度、高投入的工作,政府的作用就是在核心的技術領域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為科技應用打好理論基礎,同時為企業分擔初期科技研發成本,從而更快、更好地形成產業競爭力。
4.5 建立合作雙贏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合作的可持續性在于雙贏、共贏。企業參與產學研合作的目的是提高企業科技水平,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高校、科研院所可實現技術轉化、獲得經濟收益以及培養人才;政府則從產學研合作中增強了國家整體科技實力,以實現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建立雙贏、共贏的機制是讓科技創新活動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
[1]資武成,羅新星,陸小成.基于三螺旋理論的產學研創新集群模式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6):5-9.
[2]龔振湘.美國產學研合作成功經驗及啟示[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8(4):77-80.
[3]韓堅,尹國俊.產學研時間活動的國際比較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學術交流,2007(3):70-72.
[4]段聯合,楊帆.美國R&D經費投入強度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08(10):121-125.
[5]鐘衛.我國R&D經費投入模式分析及建議[J].統計研究,2012(2):23-29.
責任編輯:沈玲
Research on Strategy and Mod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mbination Based on the Strategic Perspective
LI Qiang
(Management College,Business College of 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31,China)
The combination and innov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China’s capabi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conomy.Starting from Triple Helix Model of CIURI and the experiences from US,Germany and Japan in this fiel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vironment that China’s CIURI faces and makes a strategic planning for CIURI by SWOT analysis.In addi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ree main bodies of CIURI,including the government,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companies,it considers that the company-centered CIURI mod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s CIURI strategy.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mbination;SWOT analysis;strategy;mode
F276.42
A
1009-3907(2014)07-0877-04
2014-04-01
山西省社科聯重點課題(SSKLZDKT2013104)
李強(1983-),男,山西孝義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技術經濟、區域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