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斌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體育系,湖南 長沙 410002)
劉偉 (長沙市周南實驗中學,湖南 長沙 410005)
湖南省高校體育專業武術教學環境分析
何斌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體育系,湖南 長沙 410002)
劉偉 (長沙市周南實驗中學,湖南 長沙 410005)
吳樂平 (湖南省農科院子弟學校,湖南長沙410125)
為了了解湖南高校體育專業武術教學環境的現狀,運用實際考察、數理統計等研究方法,對湖南高校體育專業武術教學環境的狀況進行了調查和論證分析:武術教育在體育專業的教學環境中出現“外強中弱”的文化態勢,在教學內容上表現為武術的理論教學不斷弱化,在師資和基礎設施中呈現出嚴重缺乏。并從武術教育生存環境的優化(加強武術文化身份)、軟件環境的重點優化(加強武術教育師資力量)、硬件環境的優化(改善武術教學的基礎設施)等3個方面提出了湖南省高校體育專業武術教學環境優化策略,旨在從環境的影響改善當前武術教育主體的頹勢,為武術教育的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高校;武術;教學環境;優化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武術作為身體教育的重要內容,歷來被人們和社會所認可、所重視。除其表層的強身健體、培養意志品質等基本功能外,武術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以及弘揚和傳承民族精神的功能更是其他運動形式所無法比擬的[1]。新課改實施以來,學校武術教育受到國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如何在青少年一代中貫徹和執行更是關系到中華民族文化偉大復興的重大問題。然而,高校武術的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教師教不出熱情、學生不感興趣,甚至出現武術運動在高校無人選擇的尷尬局面。古人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一詩句折射出了環境的決定性影響作用。毛澤東也曾指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苯虒W的主體很難改變,但容易以優化客體的方式、方法來促進教學質量向著良性方向發展。因此,優化湖南高校體育專業武術教學環境,不僅能提高教學質量、改善評價教學體系的進程,更能進一步促進學生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此,筆者以訪問調查的方式,對湖南師范大學、湘潭大學、吉首大學、邵陽學院、長沙學院、湖南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等11個擁有體育專業的高校進行現場調查,對湖南省高校武術教學環境進行了調查和論證分析。
1.1 高校體育教學環境呈現“外強中弱”的文化態勢
信息的全球化讓世界各族人民之間消失了距離。在彼此的文化滲透中,一些比較優勢的文化如西方文化伴隨著經濟、軍事、政治的強大優勢,在一定程度上能弱化和抹殺處于劣勢的文化,這種現象也會在學校里體現。隨著西方文化的強勢侵入,帶有西方競爭性的體育項目無疑給傳統中國民族體育帶來巨大沖擊,大量競技體育迅速風靡各級校園,跆拳道、瑜伽等以其時尚性、簡約性、高雅性等特點很快被處在信息時代中的年輕一代所接受、效仿和喜愛,甚至在許多學校學生對它們的衷愛程度超過了土生土長了幾千年的武術。在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11級本科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中,選擇武術專項的僅有6人(后因人數不足取消班級),而選擇跆拳道和空手道為專項的卻分別有16和21人。這種現象是可怕的,學生們已經不再愿意學習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民族體育項目,而是過度熱衷和追風域外體育。
1.2 武術教學中的文化內容趨于弱化
在西方體育教育方式以強勢的態勢涌入中國的同時,西方競技體育的教育模式也隨之而來,在這樣的主流文化形態的大背景下,中國的傳統武術教育就跟不上時代的潮流,甚至有些落伍。在這11所開設體育專業的高校中抽查發現:體育生武術文化課每學期安排4學時以上(包括4學時)的院校僅占18.2%,27.3%的院校只安排2學時,有54.5%的院校不安排理論課。
1.3 基礎設施缺乏
武術的基礎設施對武術課程的教學質量有較大影響,會影響學生學習武術的熱情,好的場地設施可以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認同感,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表1可以看出,在這11所高校中,武術教學的場地設施上的差距很大,只有36.4%的高校配備有室內地毯,另外還有18.2%的學校根本沒有固定場所。從器械配備上看,雖然100%的學校能提供套路器械,但只有45.5%的學校配備了散打器械,還有一部分高校因器械不足無法滿足學生的武術學習。

表1 湖南省體育專業武術教學場地和器材現狀
2.1 武術教育生存環境的優化——加強武術文化身份
英國伯明翰學派著名學者喬治·拉倫認為,“無論侵略、殖民還是其他派生的交往形式,只要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存在著沖突和不對稱,文化身份的問題就會出現”[2]。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文化在世界之林中失去了話語權,造成了當前民族文化身份的危機。武術由我們的祖先創造發展、代代相傳,積累了豐富的武術文明,是典型的社會文化,從歷史長河走出的中華武術,是一種在農耕文化狀態下所孕育出來的民族活動形式,特定的人文自然環境造就了武術獨特的中國文化品格。所以務必要確立武術的文化身份,讓中華民族重拾武術的文化認同、歸屬、忠誠的強烈情感。
2.2 軟件環境的重點優化——加強武術教育師資力量
1)優質師資的培養 武術教師,不同于一般的體育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技術水平,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也就是優秀的民族精神。武術文化精粹的傳承,離不開教育,更離不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神圣使命,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使者。沒有教師就沒有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3]。高校體育院系是培養武術師資的搖籃,在非武術專業的體育教師在武術的教學中,應突出競技武術運動與傳統武術運動并重的特點,積極融入武術的文化性和民族性,提高學生在文化中形成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塑造他們對武術的熱愛。
2)優質師資的引入 高校畢業生能力不強,技術單一,教學欠缺等問題凸顯,優質的師資到哪里去引?這是武術師資方面的長期存在的突出問題,也是很多學者考慮的問題?!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引入民間武術進入學校,因為“中國真正的武術在民間”。武術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天下武林是一家。很多學校用高瞻遠矚的眼光,已經做了一些嘗試,如北京體育大學聘請一些武術門派的傳人為特聘教師,山西農業大學聘請形意拳拳師走進學校做為武術教練,河南焦作的一些院校不光聘請陳氏太極拳大師進行教學,還要求學校的體育教師拜當地的民間武師為師,教習太極拳。這些大膽的創新,受到了廣大師生的熱烈歡迎,帶來的是武術教育的大繁榮。
2.3 硬件環境的優化——改善武術教學的基礎設施
武術不僅僅是一門競技運動、技能教學,而且還是一種文化教育,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它需要一定的教學環境作保證。特別是在目前高校擴招的情況下,武術教學要根據教學的規模和學生人數的需要,盡可能地增加投入,提供充足、優良的場地器材,以保證教學的質量。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在良好的場地、設施中學習,人更容易達到文化認同?,F在很多的學校一直以“拳打臥牛之地”和武術對環境的低要求,而將武術的課程安排的區域比較小,這并不符合武術發展和人們價值觀演變的一般規律。武術的教學的基礎設施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甚至周圍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向學生傳遞著一種價值觀念,因為武術本身的起源就是“取象于物”。同時,還要加大對科技的投入量,使高新信息化教學設備應用于教學中,提高教學效率和水平。
高校體育專業武術教學環境優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光要優化硬件環境,還需要優化文化、師資等軟件環境,尤其是文化意識。事實上,武術教育宏觀環境的優化,除了文中論述的文化、師資、基礎設施等社會環境的優化外,自然環境的優化也是一個重要的部分(因自然環境影響較小,未加贅述),這些環境因素都對主體——武術的教育傳承產生了影響,相信優化武術教學環境將是未來武術教育改革中一項重要任務。
[1]王崗,邱丕相,朱佳斌.重構學校武術教育體系必須強化學科意識[J].體育學刊,2009,16(1):1-9.
[2]姜熙.體育全球化中中華武術的生存危機和發展抉擇[J].體育學刊,2009,16(10):84-88.
[3]曾桓輝.大武術觀視角下的學校武術教育再思考[J].搏擊:武術科學,2011(7):3-5.
[編輯]李夢霞
G807
A
16731409(2014)25010202
2014-05-05
何斌(1976-),男,講師,碩士生,現主要從事體育人文社會學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