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向農
在當前抵制“舌尖、車輪上的浪費”“聚集正能量”、 踐行群眾路線等熱潮中,我情不自禁地捧讀方志敏的《清貧》,方志敏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共產黨人應有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依然感人涕下。
方志敏同志從事革命事業十余年,為革命籌集的錢,一分一厘都用于革命事業。他被俘的那一天,敵人萬萬沒有想到像方志敏那樣的大官竟然囊袋空空。方志敏正氣凜然地告訴敵人:“我確實一個銅板也沒有,我們革命不是為了發財!”
艱苦奮斗作為我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已經融入共產黨人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之中。但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內有一些人忘記了艱苦奮斗這個根本,濫用職權,營私舞弊,于紙醉金迷中把自己送上法庭。當年方志敏寫道:“為著階級和民族解放,為著黨的事業成功,我不稀罕華麗的大廈,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不稀罕舒服柔軟的鋼絲床,不稀罕閑逸,不稀罕富裕!”這五個“不稀罕”,與那些在和平環境下腐化墮落、恣意揮霍國家和人民財富的歷史罪人,形成了多么鮮明的對比!
以史為鑒,可明得失。世界近代史上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曾號稱“日不落帝國”,占有過那么多的殖民地,后來由于王室權貴的腐化奢靡,最終由巔峰跌落下來。中國歷代封建統治王朝,大多是由于當政后腐化之風盛行,以至“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千古一帝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然而,當他沉湎于奢侈糜爛的生活時,所建的基業也在日日土崩瓦解;李自成起義軍,滌蕩腐朽的明王朝勢如破竹,但進京后其領導層陶醉于聲色犬馬之中,政權僅存40天就煙消云散……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今天,如果不堅持艱苦奮斗,就會從勝利走向失敗,從興盛走向衰亡。
方志敏說:“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毛澤東在困難時期不吃肉,主要考慮是“豬肉和雞可以出口換機器”,彭德懷不準招待所擺煙擺糖,是想到了“咱們老百姓還很困難”。
我們現在講艱苦奮斗,并不是說自甘清苦,讓大家都過苦行僧式的生活,也并不意味著我們反對改善物質生活條件。艱苦奮斗本身是一種道德情操,一種保持廉潔、抵御腐朽意識的思想武器。孔繁森殉職后,身邊遺物只有八元錢,而他在人民心中樹起的精神豐碑永垂千古;雷鋒不曾留下一件貴重的物品,而他留下的精神,卻成了我們民族的瑰寶。
在踐行群眾路線的征程上,遙想方志敏,再讀讀《清貧》,它使我從中獲得比金錢更寶貴的東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