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向杰 許堯
[摘要]志愿服務的發展程度是社會發育水平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我國志愿服務發展迅速,但還存在著一些困境,表現為總體規模不大、組織化程度不高、專業化程度不高等。這些困境與志愿服務的制度建設滯后、治理模式缺乏及一些錯誤的觀念相關。我們應當從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四個方面,努力更新志愿服務觀念、完善服務機制。
[關鍵詞]志愿服務 社會資本 社會互助
[中圖分類號]B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14)02-0136-06
志愿服務是一個國家社會發育成熟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資本的主要內容。從全球發展的經驗來看,具有一定規模和成熟的運轉機制的志愿服務,對于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社會力量對公益事業的參與以及社會成員間和諧關系的構建都具有顯著的推進作用。近年來,我國志愿服務發展逐漸走上了正軌,在大型賽事、危機搶險、社會保障等領域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發揮了重要的功能。
一、我國志愿服務發展的困境
總體而言,我國志愿服務的發展面對的困境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一)志愿服務的總體規模不大
我國志愿服務的總體規模不大,這可以從兩個方面的數據顯示出來。
第一,國家間的橫向比較。2011年12月,我國注冊青年志愿者人數達3392萬人,但僅有950.2萬人參加了志愿服務,提供了9272.6萬小時的志愿服務,同年,美國參加正式組織的志愿者達到了6000萬人,他們貢獻了81億小時的勞動,價值1730億美元。美國平均每位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務的時間是122.86小時。如果忽略中美兩國本身巨大的人口基數的差異,只看絕對值,我國參加志愿服務的人數為美國的14.8%,中國志愿者貢獻的勞動時間總量是美國的1.2%。
第二,國內的狀況。靜態地看,2012年,我國志愿服務人次為1293.3萬,志愿服務總時間為3639.6萬小時,基本上每100個中國人中才會有1個人參與志愿服務,而每一個參加志愿服務的人一年中的志愿服務時間還不足3小時。如果動態地看,2012年比2011年在參與人數上提高了36.1%,但提供的志愿服務總時間數卻僅為2011年的39.3%,可見發展情況很不穩定,處于低端徘徊的水平。
(二)志愿服務的組織化程度不高
志愿組織的健全和成熟是志愿服務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成熟的志愿組織不僅可以在確定志愿服務對象、安排志愿服務內容、動員志愿服務人員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也是通過長期努力促進某種服務專業化、常規化的重要因素。
我國的志愿服務組織化程度普遍不高,以社區志愿服務組織為例,近五年其組織數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民政部網站統計信息顯示,2008年社區志愿服務組織為30.4萬個,2009年為28.9萬個,2010年為10.6萬個,2011年為15.9萬個,2012年為9.3萬個。僅從組織數量上看,2012年僅為2008年的30.6%,還不足三成。
(三)專業化的志愿服務嚴重不足
志愿服務從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來看,可以分為專業化的服務和非專業化的服務。專業化的服務是指具有某項專業知識或技能的人提供的服務,比如醫療診斷、法律援助、支教、電腦維修等。非專業化的服務是指不需要特定技能,只需要付出簡單勞動就可以達到目的的技術含量較低的服務,比如大型活動中的后勤保障等。盡管非專業的志愿服務是志愿服務得以廣泛開展的基礎,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需要專業的志愿服務,比如醫療健康、法律援助、應急救助等,這些領域不僅需要行動者的一片熱心,更需要他們具備相應的知識和技能,能夠有效地使被服務者形成對某種問題的科學的認識和了解,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專業的志愿服務的需求量將不斷增加。所以,從現實來看,專業化的志愿服務嚴重不足,難以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
二、志愿服務發展困境的成因
志愿服務發展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制度建設的滯后、治理模式的不成熟及一些錯誤觀念的影響較為顯著。
(一)制度建設滯后于社會發展需求
用來規范、引導、監督志愿服務的制度還存在很多不足,這些不足使得志愿服務的發展缺乏一個基礎性的制度,也導致志愿服務發展會面對很多無法克服的瓶頸問題,相關法律層面的問題還有很大的完善空間。
目前高校也缺乏關于志愿服務的鼓勵性制度。高校設置的獎勵制度幾乎沒有考慮到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行為。志愿服務雖然本質上要強調其行為的主動性和志愿性,但高校或社會也需要給志愿服務者提供適當的激勵措施,至少要讓志愿者認識到他們的行為是社會認可和鼓勵的。這將對志愿服務者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產生巨大的影響。
(二)缺乏有效的志愿服務治理模式
政府及民間力量在志愿服務過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中國目前在志愿服務發展方面并沒有一個相對有效的治理模式,無論是官方主導的,還是民間主導的,都具有自身無法克服的瓶頸問題,這些管理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也制約著志愿服務的迅速壯大和成熟。
對志愿服務的治理不當,還表現為缺乏對志愿服務的長遠系統的規劃。當前,志愿服務多數服務于特定的項目,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將特定的項目作為志愿服務的核心,缺乏對提高素質和培養志愿精神的重視,比如奧運會的志愿者等,需要開展服務時就臨時召集志愿者,活動結束就解散,一方面,沒有利用大型項目有效地鍛煉服務者,另一方面,事后也缺乏對志愿者的常規管理和利用。相應地,對志愿者的培訓也以短期的技能培訓為主,缺乏對使命感、歸屬感的培養。這種集中于一個事項的志愿服務培訓、管理模式事實上造成了志愿服務資源的大量浪費。
(三)志愿服務的觀念還存在一些誤區
第一,認為志愿服務是年輕人的事,或者是年輕學生的事。事實上,這是對志愿服務的嚴重誤解。西方社會志愿服務的社會化程度很高,無論是政府高官還是大學教授,各種職業、各種年齡段的人,都可以參加到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務中來,而絕不僅僅局限于年輕的學生。endprint
第二,認為志愿服務是品德高尚的人做的事,有不良經歷的人不能參加。志愿服務確實會讓人感到自己是一個好人,一個高尚的人,但并不是所有參加志愿服務的人注定一生都是高尚的。一位女志愿者在接受訪談時說:“你們不要問我是什么職業,有什么身份。人確實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但是,只要我走進志愿者協會,只要我接聽求助者的電話,就感到自己神圣、高尚,感到自己的善良和美好?!睆目陀^上講,人的確是善與惡的結合體,但只要參加到志愿服務中來,人性中善的一面就會更多地激發和表現出來。
第三,認為志愿服務就是提供一些簡單的勞動,沒什么技術含量。隨著社會的發展,簡單勞動已經不是志愿服務的主流,更多的志愿服務需要志愿者具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能。
第四,認為志愿服務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不創造社會財富。不少人認為,志愿服務就是給一些弱勢群體提供必要的幫助,本身不創造社會財富。其實,這些服務是有其市場價值的,比如美國就將每年的志愿服務的人數及小時數統計出來,并計算出志愿服務的市場價值。我國還缺乏這方面的統計,一定程度上也與對志愿服務的重視程度不夠以及認為志愿服務無法創造社會財富有關。
三、志愿服務發展的完善對策
發展志愿服務,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等多元主體的共同作用并形成合力。相關主體都應當明確自己在發展志愿服務中的角色和定位,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來推進志愿服務的發展。
(一)政府要扮演好四種角色,避免兩個錯位
在志愿服務發展中,政府要準確定位自己的職能,重點扮演好以下四種角色。
角色一:基礎制度制定者。政府需要在三種制度上充分發揮其規則制定者的作用。第一,建立志愿服務者在經濟上的獲益制度。其中包括一定的免稅政策,志愿服務時獲得一定的補貼及保險等。第二,建立志愿服務者在精神上的獲益制度,主要是通過制度性的規定,從精神層面加強對志愿服務者的鼓勵和支持。比如,2010年,河北各市在招錄公務員時,有105個職位是面向志愿者的,這就表明一種政府支持志愿者工作的鮮明態度。第三,制定志愿服務組織規范,主要是相關NGO基本的運行規則和方向性的規定。
角色二:部分資金供給者。政府往往是志愿服務的購買大戶,從美國的情況看,對志愿服務的資助有43%來源于美國的各級政府。中國與美國在發展階段、政府職能定位、市場發育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差異,就目前而言,中國政府可以在以下一些領域購買來自志愿者的服務。(1)大型活動中的志愿服務,比如大型運動會、展覽會等。志愿服務雖然不以盈利為目標,但志愿服務本身必然會發生一定的費用,政府可以為這些服務支付一定的報酬或補貼。在一些大型賽事后,應當根據城市發展和社會需求盡可能將一些志愿組織改造后繼續發揮作用。(2)一些針對特殊群體的志愿服務,比如對兒童的法律援助、對農民工的法律援助、對西部地區農村教育的援助等。對于這些群體的一些特殊的服務,政府可以以購買的方式來提供,不僅能使被服務者的狀況得到一定的改善,而且也可以為有動力來提供志愿服務的人提供基礎性的保障,促使他們安心工作。(3)特殊狀態下的一些志愿服務,政府可以承擔一定的成本,比如危機狀態中的一些專業的志愿服務、對特殊群體的一些心理援助,等等。(4)對一些研究機構的資助。政府財政可以撥出一定的資金,來資助一些對某領域的發展具有關鍵意義的研究機構開展一些高質量的研究活動。
角色三:危機動員協調者。大規模的突發事件客觀上會為國家大力推進志愿服務計劃、強化應急志愿服務能力提供契機。在危機狀態下,政府需要向全社會明確應對危機的總體規劃,以及危機的解決需要哪些方面的志愿者,這些志愿者應當以何種方式來介入到危機應對工作,可以發揮什么功能,從而避免由于缺乏足夠的信息而導致的“志愿堵塞”、“志愿冷場”等宏觀引導方面的問題。
角色四:運行監督評價者。政府還要發揮好對志愿者組織的監督評價功能。這種監督和評價不是對于運行細節的監管,而是重點監督兩個方面:一方面,要對志愿者組織的總體方向進行一定程度的引導,實質上是對志愿者組織或具有志愿服務功能的NGO的性質的一個判斷,避免它們在組織定位上的重大偏差。另一方面,對志愿者組織或具有志愿服務功能的NGO在募集資金使用制度及實施情況等方面發揮監督功能。同時,政府可以成為相關組織運行狀態的評估者,通過設置一些獎項來促進人們對社會貢獻大的相關組織的了解,也為相關組織提高社會聲譽提供一些可信度高的平臺,從而更好地促進他們的工作。
政府在履行好這四個方面職能的同時避免兩種角色錯位。
一是無為無謂旁觀者。即認為政府不應當作任何方式的介入,讓相關NGO自然發展就可以,至于志愿服務發展得怎么樣,政府也無須過問,這種無為無謂的態度看似給予了志愿服務發展的空間,但事實上并不符合志愿服務發展的規律和社會需求。志愿服務的領域很多都涉及公共利益和社會問題,他們是公共治理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政府應當在更高的治理層面對志愿服務的功能和基本運行模式進行總體的界定,讓渡合適的空間,并與志愿服務組織形成一定的伙伴關系,共同致力于相關公共問題的解決。
二是幕前幕后掌控者。與無為無謂旁觀者相反,政府在職能定位和運作上的另一個極端就是幕前幕后的實際掌控者。不少地方政府要求志愿服務活動必須經過嚴格的層層審批的程序,有時還直接干預、安排志愿服務活動,這種心態是基于對志愿服務的高度不信任,或者大政府什么都管的行為慣性,或者讓志愿服務充當其他目的的工具??梢哉f這種職能定位也是不可取的,應當讓志愿服務減少甚至消除行政化的色彩,讓志愿組織能夠按照他們的運作模式去提供多元化的服務。
(二)學校要形成三種導向,細化五種機制
學校要利用既有的教學、實踐資源,努力在同學們中間形成三種導向。
導向一:志愿服務是公民應盡的義務。由于志愿服務的最大特點是自愿性,國家沒有必要也無法通過強制性的立法來進行強制性的規定,所以,參加或不參加志愿服務無法通過法律方式來規定,而只能通過道德化的感召方式來進行引導。endprint
導向二:志愿服務需要終其一生去實踐。在學校教育中,另一個需要樹立的理念就是志愿服務是一輩子的事,需要終其一生去努力實踐,是一項沒有盡頭的光輝事業。志愿服務與人的年齡、性別、學歷、民族等都沒有直接的關系,除沒有行動能力的幼兒外,其他人都可以成為志愿者。比如臨近死亡的人可以做出器官捐獻的決定,60歲的老人可以組織協會去照顧80歲的老人,殘疾人之間也可以相互幫助……只要有一顆愛心,總是有可以發光發熱的機會。學校教育中,要引導學生建立終生實踐志愿服務的理念,防止那種認為志愿服務是年輕時的事的錯誤理解。
導向三:志愿服務需要專業知識去提升。張彩虹通過對深圳市三所高校的志愿服務調查表明,專業技能服務所占比例為8.76%,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校學生在將志愿服務和自己的專業相結合方面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專業化的社會服務的需求將日益提高,而專業的志愿服務會提高服務的附加值,將會對被服務者產生更高的實用價值。
在形成上述三種導向的同時,學校教育還要細化和完善五種機制。
機制一:志愿服務動員機制。大中學生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志愿服務資源,而且由于學生時期正是社會道德、人生理想的形塑時期和實踐能力的提升時期,志愿服務不僅能夠使社會其他人士受益,也會在提供服務的同時使志愿者加深對社會的了解,增強團隊意識和奉獻精神,還可以鍛煉志愿者的口才、組織、協作、溝通等多方面的素養,因此,學校應該盡可能提供一些基本的多樣化的參與志愿服務的平臺和渠道,方便同學們在合適的時間內進行選擇。
機制二:志愿服務創新機制。大學生在某一專業領域具有一定程度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知識、熱情、精力三者處于一種較好的交匯點上,要充分利用年輕人的這些優勢,創新志愿服務的內容,突出“助人自助”、“開發性扶助”等理念,充分結合自己的專業所學,盡可能提供高附加值的志愿服務;在志愿服務的形式上,充分利用現代的科技手段,結合對方的心理需求,盡可能采取簡單、互動的形式,并且要將尊重對方、共同改變現狀作為選擇形式的一個重要理念。
機制三:志愿服務激勵機制。學校要將志愿者活動與大學生的成長和就業掛鉤,以一定的獎勵制度體現學校對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鼓勵和支持。一些發達國家針對志愿服務制定了詳細的獎勵制度,比如國家設立專項獎學金,在就業、升學方面設立對志愿服務的專項考核制度等。這些對于激發志愿者的服務熱情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我國的高等院校還缺乏對志愿服務的足夠關注,應當在評優、入黨、就業、保研、獎學金評選等傳統獎勵項目上適當地給予志愿服務一定的權重,積極培育、支持、獎勵志愿服務類社團的發展,為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提供更多更好的激勵措施。
機制四:志愿服務鞏固機制。我國長期以來以“學雷鋒、做好事”的方式來推進個人化的志愿服務,這種倡導方式對志愿服務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但其缺點也比較明顯,容易個人化、形式化、口號化,不宜作為長期的有常規性的活動來抓,不少志愿者在參與了兩次志愿活動后便不再參加,認為志愿服務是走形式,自己也沒啥收獲?;谶@些考慮,學校應當努力嘗試建立志愿服務常規化的制度,用來鞏固各種志愿服務的成果。
機制五:志愿精神傳遞機制。大學生是志愿服務活動最主要的群體,也是志愿精神傳遞的最主要群體。這種精神的傳遞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第一,將志愿服務類社團作為志愿精神傳遞的載體,大學社團是校園生活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校園社團可以通過自身文化的建設、傳統項目的開展、不同屆同學間的相互傳遞等形式來實現對志愿精神的傳遞,比如湘潭大學的“雷鋒公司”開辟了投送“死信”、義務家教、幫助老人、救助失學兒童、失物招領等服務項目,并成功地將相關做法制度化,成為該?!爸驹阜铡钡拇Q;第二,將各種鼓勵志愿服務的方式制度化,制度對人們的行為選擇具有長期的深遠的影響,通過制度化來保障志愿精神的傳遞;第三,將志愿服務作為校園文化的重點來抓,加強宣傳和精心營造,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文化,這種文化會對該校的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注重志愿服務文化建設的學校,將促進學生對社會的深刻認識和參與以及奉獻文化特質的養成。
(三)社會要形成三種心態,提倡兩種導向
對于社會而言,應當形成支持志愿服務發展的三種心態。
心態一:信任。信任是減少社會交往成本、提高資源使用效能的一個關鍵因素。志愿服務能夠促進社會信任度的提高,但志愿服務本身也需要社會給予足夠的信任。這種信任要求民眾充分相信這些組織或者服務者出于公益的公心和能夠很好地完成既定使命的能力與道德水準,并主動積極地配合他們的行動。目前,社會對志愿服務的總體信任度是較高的,但也存在著一些民眾對志愿服務以“點”否定“面”的問題,此外,不少民眾認為直接把錢或物捐給災區民眾或貧困孩子才是最可靠的途徑,但這必然會耗費大量的成本,也無法有效地實現規?;蛯I化。要改變這種狀態,就需要志愿服務組織能夠以更規范化、透明化的管理來提高社會公信力。
心態二:支持。志愿服務的發展需要社會民眾的大力支持,這是西方發達國家所證實的。志愿服務是一種正能量,它必須依靠彼此間的相互傳遞,才能將其能量最大限度地發揮并不斷增強,從而使更多的人受益。要養成支持志愿服務的社會氛圍,就需要克服三種不利于志愿服務的心態:第一,旁觀者心態;第二,搭便車心態;第三,嘲諷者心態。上述三種心態對志愿服務的負面作用不同,但都是不可取的心態,社會要克服這些不良心態,并形成對志愿服務的支持氛圍。
心態三:理解。志愿者的行動體現出他們的愛心和社會責任感,是現代社會發展所不可或缺的一種精神和力量。但在實際提供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卻可能得不到被服務者或民眾的理解,反而可能會招致苛刻的指責,令志愿者難堪。這些現象的存在均因人們對志愿服務及其提供者缺乏必要的體諒之心、感恩之心,缺乏從對方角度來看問題。這種現象的蔓延將會導致志愿者的熱心受挫、自尊受辱,從而不利于志愿服務的健康、長遠發展。endprint
在形成上述三種心態的同時,要通過各種途徑,努力形成以下兩種導向。
導向一:“志愿服務,人人有責”?,F在還有不少人認為,志愿服務是少數理想主義者的事,和自己沒多大關系;更多的人認為,沒有精力從事志愿活動;也有些人不愿意和陌生人交往,怕惹上麻煩。這些心理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不參加志愿活動的充分理由,因而要使他們樹立一種理念,即志愿服務是每個人都應當盡可能身體力行的事,是每個人都應當承擔的一份社會責任。
導向二:“誠心實意,力所能及”。市場環境下的利益競爭使得人們之間的關系出現了更多的疏離,相互之間的信任、真誠、友愛、關懷等情感性內容減少。人們甚至習慣了在相互防備中生活,將自己局限在狹窄的圈子里,拒絕和外界進行情感性的交流。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志愿服務必須誠心實意,扎扎實實,不做表明文章,不流于形式,不追求轟轟烈烈,而是要著眼于力所能及的事,從身邊做起,從自我做起,從點滴做起,謀求一點一滴的實實在在的改變。
(四)家長要做好四種引導,傳遞一種精神
有很多志愿活動在全家參與的情況下會取得更好的效果,也有一些活動需要父母身體力行地做一些適當的引導。以家庭為單位的志愿服務活動,家長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他們的言行直接決定著志愿服務的效果和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程度。具體而言,家長要做好四種引導。
引導一:家長要引導孩子從對方處境來設想。家長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中,要引導孩子從對方的處境來設想,激發他們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同情他人的內在情感,并使換位思考成為一種習慣,這將有利于以更好的方式去從事志愿服務活動,也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全和組織、協同能力的提高。
引導二:家長要引導孩子從社會高度來思考。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是一種平行的換位思考,僅僅如此并不能決定孩子思考的高度,要培養孩子對社會的關懷,或者對一類群體的關懷,就必須引導孩子從細小的事件予以深厚的人文關懷,這樣才能促進孩子做更泛化的思考,從而加深對社會的了解。如果說從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主要是心態上的引導,從社會高度來思考的引導則主要是知識性的,以此促進孩子學會從宏觀的角度來培養社會關懷。
引導三:家長要引導孩子從人格上尊重對方。志愿服務很有可能發生在社會地位不平等的主體之間,志愿服務的目的在于改變對方不利的處境,但這并不意味著施舍性的不平等關系。要引導教育孩子,從人格平等的基本態度來理解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學會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理解對方,這樣才能真正促進他們對于人類尊嚴和平等的理解。
引導四:家長要引導孩子從小事上養成習慣。任何具有偉大意義的事情都基于無數的小事和習慣。讓他們從小習慣于用具體的方式融入這個社會,融入自己所生活的環境,并從具體的微小的事做起,在細微的事情上養成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甘于奉獻和關心他人的習慣。
家長的所有努力就是要在家庭教育中傳遞一種精神,那就是“志愿精神”。這種精神意味著關懷,關心對方的冷暖,關心公共的秩序與安全,關心人類的生存與大自然的和諧;這種精神意味著奉獻,不講求回報,卻努力付出;這種精神也意味著參與,將自己的心智與社區生活的改善融為一體,從細微之處做起,不做旁觀者;這種精神還意味著善良和友愛,通過各種活動,將自己內心深處的善意和友情釋放出來,溫暖他人的同時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提升自己的人生意義。家長應當做實踐志愿精神的表率,為孩子的成長做出好的榜樣,為孩子人格的健全和更好地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做出細致、健康、有力的引導。
責任編輯:楊義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