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東 王維國
2013年10月12日至13日,中國倫理學會第八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召開。二百余名來自全國各高校、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門的倫理學工作者共赴盛會。河北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艾文禮到會并致辭。會議選舉產生了中國倫理學會第八屆理事會,清華大學萬俊人教授再次當選為會長。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學者以“倫理治理與社會秩序”為主題,就以下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一、社會秩序與倫理治理
一是社會秩序。廣東海洋大學曹望華教授認為社會秩序是人們在長期社會交往過程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模式、結構和狀態,包括政治秩序、經濟秩序、法律秩序、文化秩序等。浙江省委黨校何建華教授把社會秩序分為兩種類型,即建構性秩序和自生性秩序,并主張應該根據社會的發展使建構性秩序內化為自生性秩序,從而不斷增強社會秩序的生命力。華僑大學陳慶超博士提出了“良好社會秩序”的觀點,他認為秩序強調的只是社會運行所具有的穩定性外在特征,并不必然內含著倫理的要求。良好社會秩序則在強調秩序的同時,更加重視對個體發展所必需的“基本的善”的提供。
二是倫理治理的內涵。有學者強調倫理的工具性價值,認為倫理治理是社會治理的一種手段,從而將倫理治理界定為“以倫理進行治理”。而有的學者則強調倫理的義理性價值,認為倫理治理是在價值取向上對社會治理進行糾偏,從而將倫理治理界定為“倫理的治理”。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廖小平教授認為倫理治理是德性的治理,目的在于實現善治。有學者把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十八大提出的“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簡化為“倫理治理”,強調對不道德現象進行治理,從而將倫理治理界定為“對倫理的治理”。遼寧大學王東紅教授認為倫理治理是指發揮多元主體的能動作用,共同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
三是倫理治理的作用。與會專家一致主張加強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水平,不能只靠制度的硬約束,還要有倫理道德的軟約束。只有二者相互依托、有機結合、合力攀援,才能實現良好的社會秩序。聊城大學黃富峰教授認為,現代社會之所以更需要倫理治理,是因為它契合了社會治理的運行方式,體現出社會治理的本質和目的,化解了多元主體帶來的社會高風險,為各利益主體協調和達成共通價值觀提供了最大可能性。四川省社科聯唐永進教授從中國夢的角度解讀了倫理治理的作用,他認為實現中國夢必須加強倫理治理,如果沒有相應的精神世界的完善、道德氛圍的形成,中國夢必定是不完美的;倘若沒有相應的倫理治理,中國夢是難以實現的。
二、倫理治理的主體與客體
一是倫理治理的主體。與會專家一致同意隨著現代化的推進,黨和政府不再是倫理管理的唯一主體,建立和創新“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倫理管理格局尤為重要。其一,各級黨組織和政府是倫理治理的第一主體。河北省委黨校王秀華教授認為,在當代中國,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于黨的領導,實現倫理治理也不例外。遼寧師范大學楊秀香教授認為政府有效的管理是倫理治理的基礎。政府應在頂層設計要公平公正、社會思潮要堅持引領、反腐倡廉要制度保證、政府行政要以人為本等環節共同著力。其二,社會組織與社區是倫理治理的基本力量。吉首大學王銀春認為民間組織或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它們或獨立承擔起社會管理職能,或與政府機構合作,共同行使某些社會管理職能。河北經貿大學王瑩教授主張社會組織所從事的公益性、利他性活動體現著社會道德價值,是倫理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民間力量。其三,公民自治是倫理治理的前提。山西師范大學聶靜港認為一個有效、持久和正當的倫理秩序是公民施行的治理,也是對公民實行的治理,因而可以理解成是公民的“互治”。對于當前倫理治理主體的現狀,有學者認為當前倫理治理的主體是少數精英,是對普羅大眾的治理,這種治理會涉及不同道德體系的沖突,面臨著兩種危機,即道德自由的危機和道德認同的危機。南京師范大學王露璐教授指出,由于倫理治理并非單純的道德問題,而是源自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的復雜問題,因此,各級文明辦在倫理治理中常常力不從心。
二是倫理治理的客體。與會專家在倫理治理的重點群體方面達成了一致。其一是精英的覺醒。北京師范大學晏輝教授指出精英可分為掌握權力的政治精英、掌握財富的經濟精英、具有姿色與力量的文體精英和掌握知識的學術精英,沒有他們的覺醒就沒有倫理治理。清華大學萬俊人教授指出,在社會轉型期,首先應是精英階層擔當責任,但是當前精英階層成為資本、利益的代表。我們當前最大的危險不在于問題的存在,而在于對待這些問題的意識與態度,因而權力者、公共知識分子的墮落是最可怕的。其二是弱勢群體集體行動的力量崛起。只有當大眾普遍形成某種道德,采取自下而上的倒逼機制才有可能實現倫理治理。武漢大學倪素香教授指出,不是弱勢群體的覺醒不可靠,而是他們的覺醒受到壓制,特別是制度層面的障礙。如此一來就使得當前社會治理的倫理基礎不牢靠。同時,弱勢群體自身也存在問題,例如,許多弱勢群體指望通過剝奪他人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平衡或平等,而剝奪方式是不能代表也不能實現正義的。
三、倫理治理的實現路徑
首都師范大學王淑芹教授認為社會倫理治理應該有兩種作用方式。一是道德自身的調控,即道德發揮主體的良心、信念的自律精神以及社會輿論褒善貶惡的道德評價作用。另一種是道德借力調控,有兩種實現方式:或者是道德精神和原則滲透于法律、規章制度中,使道德獲得一種強硬的外殼和運行機制而發揮作用;或者是維護良法本身。在某種意義上,道德尊嚴的維護離不開法治的保障。
華中師范大學龍靜云教授將當前我國社會頻頻發生的惡性報復殺人案定義為“報復性特惡道德行為”,并從社會排斥的視角對導致“報復性特惡道德問題”的原因做了深刻分析。她認為,“報復性特惡道德行為”的治理之道需要注重依法嚴厲打擊與心靈的道德拯救相結合;以共享式增長保障弱勢者的機會公平和實現財富的分配正義;在政策層面有效落實社會融合;建構社會安全閥,讓人們的不平和泄憤心理得到及時排解。endprint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趙愛玲副教授從凝聚與重建道德共識的角度論述了倫理治理。她主張倫理治理是一個與凝聚、重建道德共識同構的過程。實施以凝聚與重建道德共識為根本路向的倫理治理,必須以重建社會良心機制、約束與激勵機制以及價值導向機制為突破口,聚焦于創造良善社會生活,推動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鄭州大學王東虓教授認為應堅持治理內在道德問題與治理外在道德問題同步,通過“內教知恥心,外治潛規則”以保持倫理治理健康持續發展。
吉林大學曲紅梅教授從多元文化角度論述了倫理治理的實現路徑。她認為,建立一種包容性強、尊重其他文化并愿意變化和交流的社會文化才是更為明智的選擇。在這樣的社會文化中,良好有效的倫理治理才能得以展開。
河北師范大學田秀云教授提出了一個非常富有啟發意義的“角色倫理”治理路徑。她認為角色倫理本身就內含著社會治理的意義。因為倫理治理不僅僅是治理,更要為社會提供一種價值導向,即“倫理期待”。例如官員的角色要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教師的角色就要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等等。
四、社會具體問題的倫理治理
倫理治理存在于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的各個領域,與會專家學者立足于自身的研究專長或工作實際,對市場秩序、稅制創建、虛擬空間、食品藥品安全等具體倫理治理問題進行了討論。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喬法容教授認為建立統一、開放、公平、良性競爭的市場秩序是目前倫理治理的一項重要任務。政府、企業、公民個人三位一體的道德責任共擔機制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秩序非常必要,而政府率先履行好自己的責任,對于引導企業與公民個人承擔責任意義重大。
西安市國家稅務局姚軒鴿從優良稅制創建的角度分析了稅德的作用。他主張任何稅制都是以一定道德價值為根據和基礎制定的,應充分重視道德價值在稅制創建中的導向和基礎作用,發揮“稅德”價值判斷在優良稅制創建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人性”在優良稅制創建中的源泉作用。
陜西師范大學李衛東教授主張根治網絡謠言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倫理治理對于整飭網絡倫理秩序、規范網絡用戶行為、約束涉網活動、優化網絡環境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重慶三峽學院許亞非教授認為建立全民、平等、互利、自律、公正、自主、同意、尊重的網絡倫理原則,構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友善的網絡倫理規范,強化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網絡倫理教育,堅守遵紀守法、權責統一、真實無害的網絡倫理底線,是網絡倫理治理的有效途徑。
河北醫科大學劉云章教授認為醫師倫理治理是醫學科學發展和醫療衛生事業不斷進步的內在要求。醫師倫理治理首先要對醫師進行職業精神的培養與教育,重視醫師職業精神的養成,其次思考并構建醫師職業精神實現的保障機制,最后要建立起有效的醫師職業精神評價機制。
五、道德問題與道德建設
無論是倫理的治理、以倫理進行治理,還是治理倫理,都必須建立在對當前道德狀況的清醒而科學的認識之上,因此,與會者圍繞當前的道德問題與道德建設進行了如下討論。
一是關于當代中國道德現狀的討論。江蘇師范大學陳延斌教授從歷史與現實、感性和理性、本質和主流諸方面考察了我國的社會道德狀況,認為當前中國的道德是主體“爬坡”下的部分“滑坡”。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王瑩副教授、朱金瑞教授以鄭州為例考察了河南省的道德現狀,認為近年來鄭州市的道德狀況整體上呈現出演進的態勢,包括對社會公德的總體認可、對職業道德的基本肯定、對家庭道德、網絡道德的客觀評判等。
二是關于當前道德存在問題的討論。井岡山大學曾建平教授認為官員道德是社會的支柱,知識分子道德是社會的良知代表,是社會的底線。如果支柱坍塌了,底線還沒有退卻,我們這個社會還有些許尊嚴可保;如果支柱坍塌了,底線突破了,我們的社會不僅癱瘓而且沒有任何羞恥可言。我們或許正在面臨這樣的危機:既無支柱,也無底線。河海大學陳繼紅教授指出,當前“道德冷漠”的蔓延令人們觸目驚心,如拒治無錢病人的冷漠醫生,為追逐新聞而偷拍自殺場景的冷漠記者,制造“毒奶粉”、“毒膠囊”的無良企業中的冷漠員工等。他們的行為呈現出共同的特征:以組織規則取代個人良知,以此克服對他人悲慘命運的同情。江蘇師范大學劉琳教授認為我國在關涉公共倫理領域中“真”、“善”、“美”的各個價值層面,都呈現出“公地悲劇”的蔓延態勢:在“真”的價值層面表現為交往誠信的喪失;在“善”的價值層面表現為公共慈善行為的公信力破壞;在“美”的價值層面表現為公共審美評價倒錯為公共審丑娛樂。
三是關于道德建設的討論。南京師范大學王小錫教授從系統工程角度對我國道德建設進行了論述。他認為當前道德建設的重點應該是加強道德理論自覺,創制道德實踐體系,完善社會誠信建設機制,治理突出道德問題,關注“特群道德”,切實規避道德風險,借鑒“他山之石”等。南京審計學院郭建新教授認為道德建設應發揮公民的主體意識,使其積極參與到道德建設中來,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廈門大學徐雅芬教授從道德自覺與道德自信角度分析了道德建設問題。她認為應通過加強公民道德教育、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發揮黨員干部的表率作用、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重視法律制度的作用等途徑培養公民的道德自覺與道德自信。吉首大學易小明教授認為道德建設必須以認同普世價值為背景,以民主制度和個體信仰為支持。
責任編輯:楊義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