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增++蔣媛媛
摘 要:本文通過在兩期世代交疊模型中引入“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模式,研究了當養老保險體系通過政府發行債務維持收支平衡時,經濟系統的動態一般均衡性質,并通過數值模擬方法估算了不同養老保險政策具有怎樣的經濟效應。在理論上,本文證明:第一,如果允許政府通過發行債務來彌補養老保險的資金缺口,那么經濟系統可能存在多個動態無效率的穩態均衡;第二,雖然可以通過養老保險政策來減少這種效率損失,但是在不同的穩態均衡點上,采取同樣的改革措施,其經濟效果有可能恰好是完全相反的。本文的政策含義在于說明,當推行養老保險改革時,需要考慮其對動態效率的影響效應。
關鍵詞:養老保險;“統賬結合”;一般均衡;動態效率
中圖分類號:F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4)04006807
一、引 言
養老保險體系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正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不僅為居民在其退休階段提供了生活保障,同時也是影響資本積累、平滑居民跨期消費以及進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工具。
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了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制度改革,其目標是要建立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部分積累制(也稱為“統賬結合”模式),這一改革方向也在2010年10月28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中得到了進一步確認。由于我國此次養老保險體制轉型涉及面廣、困難大、牽扯的問題多,因此也引起了國內理論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有的學者認為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完全基金制比現收現付制具有更高的平均消費水平以及更低的稅率扭曲[1];同時,在考慮了父母對子女的人力資本投資后,現收現付制的養老保險體制降低了居民儲蓄率以及人力資本投資占居民收入的比重,不利于經濟增長[2];與上述觀點相反,另有學者認為,從經濟動態效率的角度看,現收現付制仍然是適合當前中國實際情況的一種養老保險籌資模式[3]。這些學者的研究無疑豐富了我們對于養老保險體制的理解,但是他們的研究工作都或明或暗地假定我國的養老保險體制是能夠實現財務平衡的,因此并未進一步討論如果養老保險體制入不敷出、需要體制外的資金支持才能實現收支平衡時,現行的“統賬結合”養老保險模式又將具有怎樣的經濟效應?
本文與現有研究文獻的重要不同之處在于,本文從研究背景方面拓展了之前學者的工作。在分析經濟系統的均衡性質和養老保險政策效應時,本文突出考慮了由人口老齡化和經濟體制轉型等因素所造成的養老保險財務赤字問題,全篇文章的討論基礎就是養老保險體系是通過政府發行債務來實現收支平衡的,這不僅反映了我國社保體系收不抵支的現實情況,也是未來我國養老保險體系必須面對的一個巨大挑戰。
本文通過建立一個兩期的一般均衡代際交疊模型(簡稱為OLG模型),并在其中引入 “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模式,擴展了Pecchenino和Pollard[4]與Tetsuo[5]的分析框架,詳細研究了當政府通過發債為養老保險提供財務支持時,系統一般均衡的動態效率含義,并且討論了養老保險政策對資本積累、養老金替代率以及家庭儲蓄率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二、模型結構
本文中的經濟系統由居民、企業、政府以及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共同組成。下面我們將分別研究各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和市場均衡條件。
1居民
再次,基礎養老金替代率ζ的提高會首先降低人均資本存量,然后一方面拉升利率,另一方面降低工資。這是因為,隨著基礎養老金替代率的提高,如果單純地依靠企業繳費不足以支撐“統賬結合”體系中現收現付制的運行,那么政府需要通過發行債務來籌措資金,正是由于未來償還這些政府債務(如發新債還舊債或增加稅收)影響了可貸資金供給,從而導致了長期中資本積累出現下降趨勢。
最后,表2的模擬結果還表明,無論是調整統籌賬戶的繳費率還是基礎養老金替代率,都不會對總養老金替代率(γ)產生明顯的影響,其數值基本維持在45%左右。這意味著如果政策制定者希望提高退休人員的物質生活水平(即增加γ),可能需要從養老保險制度之外尋找更加有效的途徑,比如,通過技術創新、增加人力資本等方式提高社會的總產出能力。
六、主要結論和擴展思考
本文中,我們采用一個離散的兩期世代交疊模型作為基本框架,分析了當政府通過發行債務來彌補養老保險體系的財務赤字時,經濟系統的動態一般均衡性質以及均衡狀態下養老保險政策的經濟效應。通過模型推演和比較靜態分析,我們主要得到了以下幾個結論:
第一,當實行“統賬結合”制度時,如果政府通過發行債務來彌補養老保險體系出現的資金缺口,以維持養老保險制度的正常運行,那么理論上經濟系統可能存在多個動態無效率的穩態均衡點。
第二,養老保險政策的改變對社會福利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取決于經濟系統究竟處于哪個穩態均衡點。因為在不同的均衡點上,采取同樣的制度改革措施,其經濟效果可能恰好是相反的。這一理論性質的政策含義說明,當推行養老保險改革時,需要考慮其對動態效率的影響效應。
第三,當整個養老保險體系通過政府發行債務實現收支平衡時,在穩態下,提高工人的養老保險繳費率會對居民儲蓄率產生完全的“擠出效應”,但是改變企業的養老保險繳費標準對家庭儲蓄率的影響則是無法確定的,這就意味著那種籠統地寄希望于通過養老保險改革來降低家庭儲蓄、促進居民消費的想法是值得商榷的。
在政策效應研究層面,本文通過數值模擬方法,分析了“統賬結合”模式在負債運行的情況下,養老保險改革對經濟系統中的資本積累、利率、工資、總養老金替代率等變量的影響。未來的研究還可以進一步擴展至以下方面:(1)養老保險改革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不同的養老保險體制對人力資本投資、勞動力的退休決策產生的影響一直是備受關注的一個研究視角,如Feldstein[7]、Momota[8]、Koman[9]等。在我國現階段統籌層次較低的情況下,養老保險關系跨統籌地區轉續十分困難,這就在無形中給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設置了制度障礙,因此,研究我國 “統賬結合”養老保險模式對勞動力市場運行效率的影響,就成為一個很有意義的課題。(2)養老保險改革對收入再分配的影響。Lindbeck和Persson[10]指出,很多國家在進行養老保險改革時,除了強調個人積累、加強繳費和收益之間的聯系外,也非常注重依靠社會保障來解決老年人的貧困問題。結合我國目前貧富差距較大的現實,無論是養老保險制度的代際內再分配效應,還是代際間再分配效應,在調節收入公平、消除老年貧困方面的作用都理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易綱,湯弦,王暉 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選擇:激勵與增長[J] 金融研究,2000,(5)
[2] 彭浩然,申曙光 現收現付制養老保險與經濟增長:理論模型與中國經驗[J] 世界經濟,2007,(10):67-75
[3] 何璋勇,袁志剛 基于經濟動態效率考察的養老保險籌資模式研究[J] 世界經濟,2004,(5):3-12
[4] Pecchenino,P,Pollard,RThe Effects of Annuities,Bequests and Aging in an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 Economic Journal,1997,107(440):26-46
[5] Tetsuo,O Social Security Policy with Public Debt in an Aging Economy[J]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2003,16(2):363-387
[6] 鄭偉,孫祈祥 中國養老保險制度變遷的經濟效應[J] 經濟研究,2003,(10):75-85
[7] Feldstein,MOcial Security,Induced Retirement,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82( 5):905-926
[8] Momota,AA Retirement Decision in the Presence of A Social Security System[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3,25(1) :73-86
[9] Koman,RSocial Security and Retirement Incentives in Austria[J] Empirica,2006,33(5):285-31
[10] Lindbeck,A,Persson,MThe Gains from Pension Reform[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3,41(1):74-112
(責任編輯:于振榮)
參考文獻:
[1] 易綱,湯弦,王暉 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選擇:激勵與增長[J] 金融研究,2000,(5)
[2] 彭浩然,申曙光 現收現付制養老保險與經濟增長:理論模型與中國經驗[J] 世界經濟,2007,(10):67-75
[3] 何璋勇,袁志剛 基于經濟動態效率考察的養老保險籌資模式研究[J] 世界經濟,2004,(5):3-12
[4] Pecchenino,P,Pollard,RThe Effects of Annuities,Bequests and Aging in an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 Economic Journal,1997,107(440):26-46
[5] Tetsuo,O Social Security Policy with Public Debt in an Aging Economy[J]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2003,16(2):363-387
[6] 鄭偉,孫祈祥 中國養老保險制度變遷的經濟效應[J] 經濟研究,2003,(10):75-85
[7] Feldstein,MOcial Security,Induced Retirement,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82( 5):905-926
[8] Momota,AA Retirement Decision in the Presence of A Social Security System[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3,25(1) :73-86
[9] Koman,RSocial Security and Retirement Incentives in Austria[J] Empirica,2006,33(5):285-31
[10] Lindbeck,A,Persson,MThe Gains from Pension Reform[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3,41(1):74-112
(責任編輯:于振榮)
參考文獻:
[1] 易綱,湯弦,王暉 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選擇:激勵與增長[J] 金融研究,2000,(5)
[2] 彭浩然,申曙光 現收現付制養老保險與經濟增長:理論模型與中國經驗[J] 世界經濟,2007,(10):67-75
[3] 何璋勇,袁志剛 基于經濟動態效率考察的養老保險籌資模式研究[J] 世界經濟,2004,(5):3-12
[4] Pecchenino,P,Pollard,RThe Effects of Annuities,Bequests and Aging in an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 Economic Journal,1997,107(440):26-46
[5] Tetsuo,O Social Security Policy with Public Debt in an Aging Economy[J]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2003,16(2):363-387
[6] 鄭偉,孫祈祥 中國養老保險制度變遷的經濟效應[J] 經濟研究,2003,(10):75-85
[7] Feldstein,MOcial Security,Induced Retirement,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82( 5):905-926
[8] Momota,AA Retirement Decision in the Presence of A Social Security System[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3,25(1) :73-86
[9] Koman,RSocial Security and Retirement Incentives in Austria[J] Empirica,2006,33(5):285-31
[10] Lindbeck,A,Persson,MThe Gains from Pension Reform[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3,41(1):74-112
(責任編輯:于振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