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拜訪互聯網企業引起了很熱鬧的關注。毛大慶開玩笑說,郁亮讓高層都用航旅縱橫、大眾點評和滴滴打車。因為只有了解這些網絡軟件,跟現在的年輕人才能有共同話題,更貼近萬科未來的客戶。
每當處于十字路口,萬科總能表現出強大的學習能力和危機意識。為什么是萬科?僅僅因為是行業龍頭的緣故?說樓盤品質,不如綠城;說園林,不如龍湖;說利潤和成本管控,不如中海。王石和萬科給人的啟示,可能更多是房地產之外的。
歷史上萬科有很多“很傻”的行為。王石提倡“不行賄”,不持股,正當壯年就辭掉總經理職務;在網上說的不適宜的話,還會遭到萬科內部的封殺;出了機場,沒有前呼后擁和下屬拎包。
王石和萬科都有點另類。然而卻讓萬科變得簡單純粹、陽光健康,更有學習欲望和開放思維,也充滿了危機感和求變意識。
相比之下,多數企業家不缺乏生意頭腦和城府,不缺乏干到老的英雄氣質和決心,但也由于缺乏商業文明和契約精神,企業巔峰谷底浮沉,或陷入增長瓶頸。企業文化過分重視于“做人”而非“做事”,更使得本該很簡單的一件事,變得復雜而曲折,使得所有的能量都耗散在斗爭之中。
如今,海爾和華為等一批與改革開放同成長的企業都迎來了30年。這一批屹立潮頭不倒的企業,都顯示出了強大的學習和轉型的勇氣,不可不歸功于現代企業制度和職業經理人制度所起的作用。
(相關報道詳見 P042《萬科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