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仕,陸 紅,劉宏鵬,強 偉
(1.徐州壓力機械有限公司,江蘇 徐州 221004;2.徐州煤礦工程機械裝備有限公司,江蘇 徐州 221004)
當前,在鍛壓、 煤礦等諸多使用重型設備的行業,其設備液壓動力調控輸出多已選用先進的數控技術。作為以PLC 和先導比例閥為電液一體化核心的數控系統,相比傳統液壓動力的電液調控系統,具有空間占用小、性價比高等優勢。但由于重型機械設備工作環境相對惡劣,對精密數控系統帶來了嚴重的電控干擾及不良影響,使得電液調控系統的實際輸出產生較大偏差。本文期望借助歐姆定律“ 并聯分流”的電路原理,設計基于PLC 的多閥并聯先導節流液壓回路,以電磁閥矩陣“ 通”和“ 斷”實施相鄰密集調速梯度的流量調控輸出,從而獲取密集液壓梯度的等效“ 準數控”電液調速驅動。
先進重型設備液壓動力系統的驅動速度輸出,基本要求調控輸出就是數控無級調速。而在設備使用現場實際工況下,也并不苛求無梯度的絕對平滑曲線調速。惡劣環境下重型機械設備的電液操控系統,調控輸出的持續穩定性是主導,而調速輸出的快慢精度和系統的性價比則處于次要地位。
依據電氣并聯電路原理設計的液壓回路,采取矩陣先導節流閥組的密集梯度調速,是基于PLC 程序調控輸出使各先導電磁閥通斷動作的有機組合,實現密集梯度流量變換調控的模擬無級調速。如圖1 所示。

圖1 密集梯度調速回路
如圖1,在重型設備的液壓動力源中,以旁路先導控制并聯節流調速的形式,以預置連續的模擬量電訊號輸入PLC(圖中未標示),經PLC 程序運算轉換輸出對應的開關量,從而控制各自獨立的Yv 先導電磁閥。由此按調速輸出要求的順序動作,依次對應調控節流流量液壓閥件的啟閉,使液壓系統實現“ 模擬連續性”的數控流量輸出。其在PLC 程序控制下的典型調速能效說明如下:
(1)僅有先導電磁閥Yv1 通電時,通徑Dg8mm的可調節流閥導通; 調控來自液壓動力源的節流流量,經此輸出小于40L/min 的含功驅動液壓油。
(2)僅有先導電磁閥Yv2 通電時,通徑Dg10mm的可調節流閥導通; 調控來自液壓動力源的節流流量,經此輸出小于70L/min 的含功驅動液壓油。
(3)僅當先導電磁閥Yv1 和Yv2 同時通電時,通徑Dg8mm 和Dg10mm 的可調節流閥同時導通;調控輸出總量小于(40+70)L/min 的含功驅動液壓油。不同相鄰梯度的流量輸出,以此不同的交叉組合方式獲得最小至最大諸多的梯度流量系列。
(4)按上述方式單獨通電或分別組合通電并聯導通,先導電磁閥則控制對應的可調節流閥獲取不同梯度的流量輸出,圖示調速回路可實現的調速梯度分級數等于:
調速分級數=(2n-1)
式中:n——先導電磁閥的個數。僅當n 取值5 時:調速回路中調速分級數=(25-1)=31。
設定圖示調速回路要求的最大可達到840L/min,則平均調速相鄰梯度僅有27.1L/min 左右(840/31≈27.097L/min)。顯然這對于鍛壓、煤礦等重型機械行業的液壓設備而言,液壓動力系統的現場實際輸出的調速(流量)梯度、液壓系統及儀表示值等附加誤差的總和,往往是等于或超過27.1L/min 這一相鄰梯度值的。另外,由于重型設備輸入控制電源的電壓電流也不是絕對穩定不變的,因此調控輸出小于27.1L/min 的相鄰流量梯度,應在重型液壓動力設備最小調速許可的范疇之列。
若要進一步減小液壓系統輸出的平均調速梯度,只需在此基礎上取值遞增指數n+1=(5+1),則每增加一組先導電磁節流閥(組),即可使調速回路的調速相鄰梯度數陡增一倍。
(1)為了全面覆蓋本液壓回路中各閥流量的可調范圍,應按照標準公稱通徑系列從小通徑到大通徑依次并聯排列。
(2)與使用環境條件較高的比例調速閥調控相比,密集梯度調速回路操控的可靠性更高。雖有占用較大立體空間的弊端,但對于非移動使用的重型液壓設備來說,便于故障排查維修和配件的快捷更換。
(3)密集梯度調速回路對液壓油的理化品質、過濾精度等相關指標,遠不如精密型比例調速閥所必須的要求苛刻。
以多組先導調速(可調節流)閥并聯組合的調控,對鍛壓、煤礦等重型機械液壓系統實施“ 模擬連續”流量的輸出,克服了比例調速閥調控系統對供電電源、比例放大器和液壓油苛刻的要求。所述電液密集調速液壓回路,只需依據PLC 程序控制的輸出指令,即可完成比例放大器和比例調速閥的等效調控。而占有立體空間較大的此類多閥組合回路,可以設計完善標準的調速(回路)功能閥島或疊加閥組,應用于先進重型液壓設備的數控設計及升級改造。
[1]俞新陸.液壓機[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82.
[2]帥長紅.液壓機設計、 制造新工藝新技術及質量檢驗標準規范[M].北京:北方工業出版社,2006.
[3]冀 宏,左嘉韻,程 源.工程機液壓元件及節能液壓系統的發展與思考[J].液壓與氣動,2013,(5).
[4]陸 紅.鍛壓液壓機的準柔性化設計[J].鍛壓裝備與制造技術,2002,37(6).
[5]李貴閃,翟 華.電液比例控制技術在液壓機中的應用.鍛壓裝備與制造技術,2005,40(6).
[6]汪大鵬,吳憲平,陳 蕾,等.并聯調速閥兩工進回路的改進及其PLC 控制.鍛壓裝備與制造技術,200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