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華琳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鼻內鏡下鼻竇手術的臨床效果,并總結相關體會。方法:選取2012年4月-2013年10月來我院治療的120例行鼻內鏡下鼻竇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實施鼻內鏡下鼻竇手術,并觀察臨床治療效果。所有患者均符合鼻竇炎、鼻息肉診斷標準:其中Ⅰ期62例,Ⅱ期39例,Ⅲ期19例。結果:依據療效判定標準:痊愈73例,有效39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達93.3%。而Ⅰ期62例中,痊愈41例,治愈率66.1%;Ⅱ期39例中,痊愈31例,治愈率79.5%;Ⅲ期19例中,痊愈4例,治愈率21.1%。三期患者之間的治療效果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鼻內鏡下鼻竇手術可以有效改善鼻竇炎患者的病情,且對患者的損傷小,適合作為治療鼻竇炎的首選方法。
關鍵詞:鼻內鏡;鼻竇手術;療效
【中圖分類號】
R322.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5-0273-01
鼻息肉、鼻竇炎是臨床上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患者多表現為鼻塞、流黏性鼻涕以及頭暈頭痛等。據統計顯示,近年來,由于人們不良生活習慣以及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其在臨床上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對于人們的生活質量具有嚴重影響[1]。而常規手術治療復發率高,且臨床效果不明顯。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鼻內鏡下鼻竇手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其可以在鼻竇粘膜完整的前提下將病灶完全清除,幫助患者恢復鼻腔功能[2]。此外,其對患者的損傷較小,術后復發率低,受到廣大醫師和患者的青睞。為了深入分析鼻內鏡下鼻竇手術的臨床效果,我院對2012年4月-2013年10月接受診治的120例行鼻內鏡下鼻竇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體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12年4月-2013年10月接受診治的120例行鼻內鏡下鼻竇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鼻竇炎、鼻息肉診斷標準:Ⅰ期62例,Ⅱ期39例,Ⅲ期19例。其中男69例,女51例,年齡18-72歲不等,平均(45.5±3.8)歲。病程1-25年,平均(13.3±5.4)年。患者在臨床上均表現為不同程度鼻塞、流黏性鼻涕以及頭暈頭痛等。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鼻內鏡下鼻竇手術進行治療,具體操作如下:在對患者實施手術前,為了防止患者發生感染,可采用抗生素對患者進行消炎,減輕患者的癥狀,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我院主要用棉球蘸用20ml,1%地卡因和2ml,0.1%腎上腺素對患者的鼻腔表面進行麻醉,促進總鼻道等部位收縮充分。手術期間,為了使篩泡骨壁充分顯露出來,需將鉤突部位切除,隨后根據CT以及患者病灶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清理患者的篩房至篩頂,緊接著在充分保留患者正常黏膜的前提下,將患者上頜竇自然開口擴大,并參照患者病灶情況對其額竇口以及蝶竇口進行擴大。術后對患者進行抗生素治療,并定期對患者進行換藥,預防發生黏膜水腫。
1.3 療效評定標準:如果患者在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而且檢查時竇口開放良好,不需要再接受治療,那么治療效果即為痊愈;如果患者在手術治療后其臨床癥狀較治療前好轉,檢查時有少許膿性分泌物出現,仍需進行后續治療,那么治療效果即為有效;如果患者在術后臨床癥狀沒有變化或者惡化,而且檢查時竇口仍舊狹窄或閉塞,那么治療效果即為無效。
1.4 統計學分析:運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患者臨床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P<0.05表示數據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研究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隨訪調查發現,依據療效判定標準:痊愈73例,有效39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達93.3%。而Ⅰ期62例中,痊愈41例,治愈率66.1%;Ⅱ期39例中,痊愈31例,治愈率79.5%;Ⅲ期19例中,痊愈4例,治愈率21.1%。三期患者之間的治療效果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3 結論
慢性鼻竇炎是臨床常見病,其主要是由于急性鼻竇炎反復發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導致的[3]。患者在臨床上多表現為鼻塞,嗅覺減退,頭暈頭痛等。統計顯示,其在臨床上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大大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傳統的手術治療臨床效果不明顯,容易復發,相比而言,鼻內鏡下鼻竇手術在治療鼻竇炎以及鼻息肉方面則具有明顯的優越性,可以徹底清除患者的病灶,在充分保留患者正常黏膜的前提下,達到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復。通過總結,鼻內鏡下鼻竇手術較傳統手術方法具有以下優勢:a和傳統手術相比,鼻內鏡下鼻竇手術可以充分暴露患者的病灶,使得醫師可以在狹窄鼻腔中的視野更加開闊。b鼻內鏡下鼻竇手術對患者的損傷較小,可以徹底清除病灶,降低復發的可能性[4]。
我院通過術后隨訪調查發現,對患者采用鼻內鏡下鼻竇手術治療后,患者的病癥明顯改善,120例患者中痊愈73例,有效39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達93.3%。而Ⅰ期62例中,痊愈41例,治愈率66.1%;Ⅱ期39例中,痊愈31例,治愈率79.5%;Ⅲ期19例中,痊愈4例,治愈率21.1%。三期患者之間的治療效果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由此可見,Ⅰ、Ⅱ期鼻竇炎采用鼻內鏡下鼻竇手術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而Ⅲ期效果則比較弱,為此在診斷為鼻竇炎早期實施手術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鼻內鏡下鼻竇手術可以有效改善鼻竇炎患者的病情,且對患者的損傷小,適合作為治療鼻竇炎的首選方法。
參考文獻
[1]李偉利,葉成剛,李潛芝. 桉檸蒎腸溶膠囊在慢性鼻竇炎鼻息肉鼻內鏡圍手術期應用[J]. 醫藥導報. 2012, 31(1): 49-50.
[2] 陳觀貴,翟錦明,廖禮兵,等. 鼻內鏡手術治療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J]. 中國內鏡雜志. 2013, 19(2): 184-187.
[3] 廖培生. 鼻內鏡手術治療鼻腔鼻竇惡性腫瘤21例臨床分析[J]. 中國內鏡雜志. 2012, 18(9): 976-977.
[4] 孫幸波,王美珩,宮國俊,等. 鼻內鏡下霉菌性鼻竇炎手術方式的選擇[J]. 江蘇醫藥. 2012, 38(14): 1721-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