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涵丹 彭玲珠 劉靜
摘要:
目的:研究風心病人焦慮、抑郁情緒發生的影響因素,制定對這類病人進行心理護理的具體措施。方法:選擇確診的風心病人80 例,通過抑郁自評量表(SDS) ,自擬情緒影響相關因素調查表及患者一般資料表,在患者知情同意原則下,對80 例住院冠心病患者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風心病人焦慮和或抑郁的發生率為90 % ,職業、文化程度、家庭關系及經濟條件、疾病的嚴重程度對風心病人的影響較為明顯, P < 0. 05 。結論:各種因素可導致風心病人的焦慮、抑郁情緒,而風心病人的焦慮、抑郁情緒的發生率明顯高于以往的研究。
關鍵詞:風心病;焦慮;抑郁情緒;心理
【中圖分類號】
R749.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5-0271-01
風濕性心臟病( 簡稱風心病)是常見的一種心臟病, 是風濕病變侵犯心臟的后果, 表現為瓣膜口狹窄和/ 或關閉不全,患者中女多于男。受損的瓣膜以二尖瓣為最常見, 也可以幾個瓣膜同時受累, 稱為聯合瓣膜病變。由于瓣膜炎癥反復發作, 瓣膜增厚并縮短、粘連和纖維化造成瓣膜關閉不全和狹窄。早期可無癥狀, 隨時間的推移出現心臟增大、心律失常, 一般經過10~15年逐步發展為心力衰竭[1]。
隨著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不再是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已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們采用國際抑郁量表( SDS) 調查分析,研究影響風心病人焦慮、抑郁情緒發生的因素。
1 對象與方法
選擇確診風心病的住院患者80 例,男33例,女47例;年齡47~78 歲,平均年齡(58. 5 ±1.5)歲;平均住院時間(16.2±1.2)天。住院患者(除外嚴重精神疾病) ,采用問卷調查法。抑郁自評量表(SDS)[2]在國內已驗證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并有國內常模。一般資料及患者自感情緒影響因素表是在參考大量文獻,聽取有關專家建議及預實驗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而成的。患者自感情緒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擔心拖累家人、擔心手術和檢查、擔心醫療費用、擔心社會地位改變、不適應環境、預感健康受到威脅、缺乏所患疾病的相關知識等7 個方面;一般資料中,住院天數分為“1~7d”、“8~14d”、“15d以上”;經濟狀況根據月收入及住院費用分為“差”、“中”“好”;自理程度分為“完全自理”“部分自理”、“完全喪失”。風心病史分為“<1年”、“1~3年”、“4年以上”。逐人發放調查表,現場指導填寫并收回。發放80 份,回收80 份,回收率100 %。調查結果應用Excel 建立數據庫,SPSS 軟件進行t檢驗、多元相關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調查對象一般情況:有效病例80 份,其中男性33例,女性47 例。年齡47~78歲,平均58.5 歲。66歲以上的患者占63.75 %;經濟狀況“中”或“差”的患者占82. 63 %;48. 75 %的患者住院在1 周以內;患病3 年以上的患者占67.5 %;37. 5 %的患者喪失部分自理能力;90 %的患者自認為得到家庭、社會“中等”或“以上”程度的支持;62. 25 %的患者自認為性格“內向”或“適中”。42.5 %的(34 例) 發生抑郁,其中男性14 例,女性20例。
2.2 本研究抑郁得分與國內常模比較本研究SDS:得分38. 50 ±8. 93 ,國內常模SDS得分33.66±8.55 ,經t檢驗P<0.01。由此可見,本研究抑郁得分顯著高于國內常模。
2.3 抑郁癥狀的影響因素:以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經濟狀況、患病年限、有無合并癥、住院天數、自理程度、支持系統、性格、預感健康受到威脅等為自變量,以SDS 評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進入回歸方程的變量是住院天數、性格、經濟狀況、自理程度、預感健康受到威脅(表1) 。
3 討論
3.1 本組患者抑郁發生率較高應引起重視本組患者80 例,男33 例,女47 例;抑郁平均得分為38.5分,其中有34例有抑郁障礙,發生率為42.5 %。孫玉梅等[3]報道有38. 00 %的老年住院患者有抑郁障礙,與本研究結果接近,且明顯高于國內常模(15.1%~22.5%) 。提示抑郁癥狀是老年住院患者常見的一種負性情緒,應引起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本組入選的對象平均年齡66. 69 歲,大多是老年患者,抑郁發生率高可能與年齡高、經濟狀況差、家人關心不夠以及住院后醫護人員重視不夠有關。
3.2 影響住院風心病患者抑郁癥狀發生的有關因素抑郁情緒為患者適應不良的一種情緒障礙,可有無望感、哭泣、沮喪等癥狀;主要由現實喪失或預期喪失引起。各種研究顯示,抑郁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
3.2.1 抑郁發生與住院天數有關 本研究發現,住院天數與抑郁癥狀的發生密切相關。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住院“7d 以內”和“15d 以上”的患者抑郁得分均高于住院“8~14d”的患者。分析原因,可能是住院“7d 以內”的患者,病情正處在急性期,臨床癥狀較重,患者身心壓力較大,易產生恐懼、抑郁情緒障礙;而住院“8~14d”的患者,疾病處在恢復期,軀體癥狀逐漸減輕,患者的心情也逐漸好轉;住院“15d 以上”患者,說明病情較重,由于病程反復遷延,隨著病情的進展,心理和生理的雙重折磨更加劇烈而喪失信心,厭世輕生產生絕望心理。目前尚未發現抑郁發生與住院天數有關的報道。
3.2.2 抑郁發生與性格有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性格”也是冠心病患者抑郁癥狀影響的因素。“內向”組患者抑郁得分高于“外向”組。郭利利等[4]認為,“內向”患者往往不常把自己心里的壓抑表達出來,因此,較少得到他人的關注與支持,獨自承受巨大的身心壓力,容易發生抑郁情緒障礙。本研究結果支持這一觀點,護理的重點應當加強護患溝通,誘導其說出內心的感受,鼓勵其重新樹立自信和戰勝疾病的勇氣。
3.2.3 抑郁發生與經濟狀況相關 本研究結果提示,經濟狀況是影響風心病患者抑郁癥狀的因素,經濟狀況差的患者抑郁癥狀程度重。高敏英[5]認為“自費”治療患者抑郁得分高于“公費”患者;張志學等[6]認為不少患者對自己給家庭帶來的經濟負擔感到格外擔憂;這些結論與本研究結果相符。本組患者大多是退休的人員,經濟收入不高,而且目前國內醫療保險制度尚未健全,住院費用主要以單位和個人共同支付為主要形式;另外,心血管疾病檢查和治療費用相對較高,而風心病又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需要反復住院、長期治療,這些因素均可對個人或家庭經濟構成沖擊,導致思想負擔加重而產生抑郁。
3.2.4 抑郁的發生與生活自理程度呈正相關國內外的研究顯示,生活自理能力與抑郁癥狀的發生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提示,抑郁癥狀的發生與自理程度呈正相關。本調查中,32 例患者喪失部分自理能力,其中20 例有抑郁癥狀,發生率為62.5 %。Sullivan MD等[7]研究發現,抑郁顯著影響了CHD 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臨床癥狀,認為抑郁是造成患者臨床癥狀與運動平板實驗和血管造影不符的原因;孫玉梅等[3]認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影響老年患者抑郁癥狀的最主要因素,自理能力差的患者抑郁癥狀程度重,這一結論與本調查結果是一致的。分析原因,可能是自理能力差的患者有無用感、內疚、怕拖累家人,易產生消極的抑郁情緒。
3.2.5抑郁發生與預感健康受到威脅呈負相關 本調查結果提示,抑郁癥狀的發生與患者“預感健康受到威脅”呈負相關,預感健康受到威脅的患者抑郁程度反而降低。宋玲等[8]研究顯示,預感健康受到威脅是引起風心病患者抑郁發生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不支持這一觀點,分析原因,可能是本組患者對冠心病持樂觀、積極治療和預防的態度,較少有負性情緒,預感健康受到威脅只不過是患者輕度緊張的表現;王勤認為,[9]適當的緊張可提高人的喚醒和警覺水平,促使其投入行動,對患者適應環境是有益的。本調查中,家庭社會支持程度是無關因素,有90 %自認為得到了家庭、社會“中等”或“以上”程度的支持。RozanskiA認為缺乏情感支持與疾病的死亡率有明顯相關性,[10]張志學等[11]認為,得到家庭足夠支持的患者的壓力遠遠小于沒有支持的人。本調查中80 例住院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普遍較好,這可能與患者住院后成為家庭關注的焦點得到了很好的照顧和重視有關。
參考文獻
[1] 李嘉.不典型蛛網膜下腔出血[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1984, 1(3):132.
[2] 張明園. 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 第2 版. 湖南.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38 - 40.
[3] 孫玉梅,阮海荷,孟春英. 老年住院病人抑郁癥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 中華護理雜志,2000 ,35 (11) :657 - 659.
[4] 郭利利,姜亞芳,余麗君. 對燒傷康復期患者抑郁發生情況的調查分析. 中華護理雜志,2001 ,36 (8) :630 - 663.
[5] 高敏英. Zung 抑郁自評量表在癌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 護理學雜志,1997 ,12 (2) :83 - 84.
[6] 張志學,莫孫淑冰,賴錦玉. 香港地區40 例慢性病病人心理反應與分析. 中華護理雜志,2000 ,35 (11) :653 - 655.
[7] Sullivan MD , LaCroix AZ , Spertus JA , et al. Five - year prospec2tiv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m J Cardiol ,2000 ,86 :1135 - 1138.
[8] 宋玲,吳秀媛. 心肌梗死患者焦慮—抑郁因素的調查分析與護理對策. 齊魯護理雜志,2000 ,6 (4) :255 - 257.
[9] 王勤.應用貝克量表對冠狀動脈造影術前病人的心理分析. 護理學雜志,1997 ,12 (4) :195 - 196.
[10] Rozanski A , Blumenthal JA , Kaplan J .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mplication for therapy. Circulation , 1999 ,99 :2192 - 2217.
[11] 張新利,楊泰生. 康復與療養雜志,1996 ,11 (3) :129 - 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