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
摘要:高層建筑后澆帶的施工質量好壞會給整個工程的質量、進度、安全,甚至整體結構帶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工程質量的影響。本文結合工程施工的實踐經驗,論述了高層建筑施工中后澆帶的施工技術。
關鍵詞:高層建筑 后澆帶 結構 施工
對于高層建筑物來說,為了實現其功能,滿足業主的造型需要,通常情況下將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進行連接,主樓的大部分被裙房包圍。為了滿足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和解決主體結構與裙房間的差異沉降等問題,后澆帶法施工便應運而生了。
1 后澆帶的功能
1.1 解決沉降差。在設計高層建筑的過程中,通常將其與裙房的結構及基礎進行整體設計,在施工時兩者通過后澆帶進行暫時斷開,施工完主體結構后,當大部分沉降量完成以后再澆灌連接部分,進而將高低層連接成整體。設計時需要對兩個階段的不同受力狀態進行考慮,分別校核其強度。連成整體后,對于后期沉降差造成的附加內力同樣需要進行計算和考慮。這種做法對地基土要求比較高,在施工期間內基本完成房屋的沉降。同時通過調壓力差、調時間差、調標高差等措施調整沉降差。
1.2 減小溫度收縮影響。在硬結過程中,對于新澆混凝土來說,往往會出現收縮,已建成的結構會發生熱脹冷縮現象。在施工后的前1~2個月完成混凝土硬結收縮的大部分,而結構受溫度變化的影響則是經常性的。當建筑結構變形受到約束時,在其內部就會產生溫度應力,當溫度應力比較嚴重時,在構件中就會出現裂縫。在施工過程中,通過預留后澆帶,使得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縮,進而減少收縮應力。對于溫度應力可以通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來抵抗,使得結構抵抗溫度變化的能力大大提高。
2 后澆帶的施工
2.1 搭設后澆帶模板
2.1.1 底板的支模方式。對于后澆帶來說,為了便于清理其中的垃圾渣物,通常將后澆帶墊層的面標高降低200mm,在后澆帶底部處理殘留渣物,然后用水泥砂漿(主要成分與后澆帶混凝土內砂漿相同)覆蓋并抹平,最后澆筑后澆帶混凝土。
2.1.2 墻板的支模方式。通過拉鉤對墻體后澆帶兩側(兩道)的鋼筋相交點進行處理,防止鋼筋骨架出現偏位;保護層墊塊掛到位,確保鋼筋具備足夠的保護層厚度。通過預留后澆帶,按照墻筋間距,用松木板鋸成小口,在后澆帶的側面進行固定,充當側模,用膠帶紙粘貼鋸口縫隙。通過木方進行加固,側模選擇雙層鋼絲網,用鋼筋支架做支撐。
2.1.3 梁、板的支模方式。采用鋼管架或門架支撐后澆帶梁、板底模,在后澆帶二次澆筑混凝土強度未達到設計值前或后澆帶二次澆筑混凝土未澆搗不可拆除支撐架。如果設計許可,按一定間距在后澆帶梁下設置鋼筋混凝土柱,作為臨時支柱,支撐后澆帶粱板,經過計算支柱的尺寸大小及配筋后,方可進行設置。為保證板鋼筋骨架的位置,當板的架立筋不大于8mm時,采用小于12mm鋼筋通長設置于后澆帶邊線外100mm處,沿著后澆帶方向進行布沒,然后利用小于12mm鋼筋支架進行架立,確保板面鋼筋保護層厚度的準確性。
2.2 綁扎后澆帶鋼筋。通過連續貫通后澆帶處的鋼筋,進而確保結構的整體性。對于沉降后澆帶來說,可以連續貫通鋼筋;對于后澆帶來說,如果以防止收縮產生裂縫為主,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鋼筋連續,那么就會約束鋼筋附近的混凝土收縮,使得鋼筋產生拉力,進一步造成混凝土開裂,使得結構抵抗收縮變形的能力大大降低,結構的整體性因鋼筋的斷開而發生改變,進一步降低了結構的承載力,為了避免結構受到影響,采用搭接的方式設計結構本體,搭接長度通常為后澆帶的寬度。但是,需要增加附加鋼筋,當構件厚度≤600mm時,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增加兩排同規格的附加鋼筋;反之,增加三排或更多排同規格的附加鋼筋。
2.3 后澆帶混凝土的施工
2.3.1 后澆帶內的混凝土,一般要求較兩側已澆注混凝土強度等級提高1-2級(由設計院設計確定)。一般選用無收縮或微膨脹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應經過計算試拌試驗。①水泥用量對膨脹率的影響很大,所以水泥稱量必須準確,誤差不得超過1%,如果是直接摻加膨脹劑,為了保證設計規定的膨脹率,則稱量誤差應更小。②補償收縮混凝土的需水量較大,所以拌和水應比相同坍落度的普通硅多10~15%,但是增加水量會增大水灰比,使膨脹率減少和干縮增加,所以應在操作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盡量少加水,為了減少加水量,也可以摻加減水劑,現在多摻加高效減水劑。③選擇骨料應使其不對膨脹率和干縮率帶來不利影響,一般情況下,骨料采用間斷級配有利于提高膨脹性能。
2.3.2 混凝土澆筑前,應徹底清掃后澆帶內的殘留雜物,并對鋼筋進行除銹處理,充分澆水潤濕模板和帶內老混凝土接觸面。后澆帶混凝土澆筑時,根據已設計好的施工順序,先澆筑底板后澆帶,再澆筑外墻后澆帶,最后澆筑頂板后澆帶。在混凝土澆搗過程中還應就地實測混凝土的坍落度,留置強度試塊。施工中應安排責任心強的人負責混凝土的振搗工作,混凝土的振搗工必需保證必要的振搗時間、插入深度和插點間距,以確保混凝土的密實性,減少收縮。為了避免漏振、欠振和超振,振搗時嚴禁長時間碰撞模板、舊混凝土和垂直于后澆帶的板、梁鋼筋。澆灌外墻后澆帶混凝土時,深度2m以下的混凝土應采用串筒入模,分層振搗的厚度不超過50cm,并連續均勻澆筑。
2.3.3 混凝土表面的泌水收縮,易產生塑性收縮裂縫,它一般發生在混凝土終凝之前。為防止這類裂縫的產生,在混凝土經振動器振密實,表面出現浮漿時,隨即用刮尺刮平,待混凝土終凝硬化前1~2h,用木抹子連續抹壓搓平,以閉合混凝土表面因泌水收縮產生的裂縫。
2.3.4 在混凝土終凝硬化前不宜澆水養護,應采取覆蓋濕麻袋養護,待終凝后2h,即應澆水養護。澆水次數應能保證混凝土處于濕潤狀態,養護時間要大于14天。經過這樣處理,混凝土表面沒有施工裂縫,外觀能達到質量要求,后澆帶混凝土可以達到養護的目的。
3 后澆帶施工注意的問題
在后澆帶施工過程中,嚴格遵守施工規范和設計要求,如果處理不當,容易造成質量事故,輕則出現開裂滲漏,重則威脅到結構的安全性,所以在施工中需要給予高度的重視。
3.1 后澆帶接縫形式需要符合施工圖要求,在施工過程中,采用堵頭板,在堵頭板上根據接口形式安裝相應的凸條。在施工時,有些施工單位沒有按照設計要求進行施工,接口處設置支模,而是設置成相應的自然斜坡槎,進而增加了澆筑施工縫處混凝土的難度,進一步降低了混凝土的密實程度,強度等級不符合設計要求。
3.2 使用無收縮混凝土對后澆帶后澆混凝土進行處理,同時摻用相應的微膨脹劑,并進行精心的振搗,注意澆水養護。在施工過程中,有些單位不按設計要求采用普通混凝土代替無收縮混凝土;另外,還有施工單位由于后澆混凝土用量較少,通過人工拌制的方式拌制后澆帶處所用混凝土,隨拌隨澆,使得工程質量受到嚴重的影響。
3.3 在后澆帶混凝土澆注前,后澆帶跨內的梁板兩側結構長期處于懸臂受力狀態,在施工過程中,不能拆除本跨內的模板和支撐,當后澆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的75%后,按照由上向下順序進行拆除。有些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由于模板準備不足,或受資金等因素的影響,后澆帶跨內的模板和支撐提前拆除,進而出現板邊開裂,降低了結構的承載能力。
4 結束語
在施工過程中,需要安裝牢固后澆帶的模板支撐,對鋼筋進行清理和整形,為了確保混凝土密實無裂縫,施工質量應滿足鋼筋混凝土設計和施工驗收規范的要求。后澆帶的設置不僅解決了高層建筑主樓與低層裙房的差異沉降問題,又達到了不設永久變形縫的目的。加快了施工進度,縮短了施工工期,簡化了建筑結構設計,提高了建筑物的整體性。
參考文獻:
[1]陳衛軍,馬國標.混凝土后澆帶施工技術探討[J].建筑,2010(12).
[2]沈軍民,陶仁興.施工后澆帶質量控制的探討[J].建材發展導向,2010(4S).
[3]彭苑.高層建筑后澆帶施工質量控制措施[J].中國城市經濟,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