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曼云
【摘 要】張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他提出了“民胞物與”思想。“民胞物與”說是建立在他萬物皆氣的哲學基礎上的。“民胞物與”的人物觀對于現代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推進和諧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都具有重大的啟示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張載 民胞物與 萬物皆氣 現實意義
一、“民胞物與”的思想內涵
“民胞物與”思想見諸張載的《西銘》,為《正蒙·乾稱篇》中的一部分: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1]“民胞物與”,便是“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簡稱。
“民,吾同胞”是說在自我與他人之間應當具有一種同胞般的關系,表達對一種和諧、融洽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美好信念與追求。關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儒家向來倡導親疏有別、愛有厚薄的“差等之愛”。張載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論述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和創造性闡述,提出了“民胞物與”思想,在儒家“差等之愛”之外發展出一種遍及他人乃至宇宙蒼生的“平等之愛”,體現了樸素的博愛精神和平等觀念。
“物,吾與也”是指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朋友關系,表達的是一種視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可貴思想。關于人與物的關系或者是人與宇宙的關系,宋代新儒家提倡“天地萬物一體”的天人合性論,主張人性來源于宇宙的本原。而張載把性區分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天地之性是宇宙本原,也是人的道德之性,氣質之性只是人的生物性、自然性。萬物都來源于“太虛”即氣,也都要散歸到“太虛”,因此萬物(當然包括人和自然界)都是一體同源,故而每個人都應該視同類為手足,視自然為朋友。
二、“民胞物與”的理論基礎
“民胞物與”的思想是建立在張載氣一元論的哲學基礎上。在張載看來,客觀世界存在的基礎是“氣”:“凡物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正蒙·乾稱篇》。[2]有形有象的萬物本原于“氣”,無形的“太虛”亦是“氣”。“氣”凝集時形成有形的萬物,萬物消散時則回歸“太虛”。回歸“太虛”即是還原為“氣”。既然萬物都源于氣,張載強調“天人之本無二”,“天人不須強分”。總之,在張載氣一元論的關照下,“虛空即氣”一方面表達著人與自然萬物的同源性和天然的平等關系,另一方面,人與自然萬物同受“天地之性”以生,又歸于天地之氣,因此構成了一種“無一物非我”的一體關系,同時表現為“物無孤立之理”的普遍聯系和依存關系。在這基礎上,人人皆為我之同胞,萬物皆為我之朋友的“民胞物與”思想也就順理成章了。
三、“民胞物與”的現實意義
我國傳統文化中素來有著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儒家主張天人合一,其價值取向是要克服我與他人、我與自然萬物的隔離,以提升人的道德精神,進而建立適合人類生存的理想社會。道家主張天人合一是要消除人與天、我與物的對立,以“道通為一”中感受到人與宇宙精神的融合,從而獲得人的精神自由。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是對“天人合一”一貫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傳達的是一種“愛必兼愛”的博大的宇宙情懷,對于當代中國在發展中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推進和諧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都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第一,“民吾同胞”對建立和諧社會的啟示。建立和諧社會最主要的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自人類產生至今,就人與人的關系而言,大體上可以說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在人類發展的初期,共同勞動,財產共有,人與人之間沒有太多利益的沖突,處于一種原始的和諧關系。到了現代社會,市場交換中的社會關系是通過物的聯系而建立的,人被置于金錢、財富等物的支配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物化,由原始的基本和諧轉向緊張對立。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人與人之間不無例外地凸顯越來越多的矛盾,顯示出緊張、不信任的關系,關切社會的和諧發展,基于此,我國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如何去和諧相處?張載即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基礎,對待其他人都像對待自己的同胞兄弟。在張載看來“人”始終是處在人倫關系的網結中的人,從來不是獨立的、分離的個體,人對這個社會是有責任的,人對這個宇宙是有責任的。人人都明確了自己在宇宙中的責任,人人都去堅守這份責任,去愛一切人,社會也就達到了融洽、和諧的理想狀態了。
第二,“物吾與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意義。自人類出現以來,就開始存在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并且隨著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不斷演進,人與自然的關系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對自然力量認識不足,懼怕自然,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到對自然認識慢慢深入,取得與自然的大體平衡再到進入工業社會真正大規模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由此帶來了對自然的損害,人類被迫面對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地球生態危機,危及人類生存發展。其根源在于價值觀念上的失誤,而一種價值觀念通常代表了一種文化的根本精神,所以價值觀念上的反省與重構是最重要的。我國已經充分意識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張載“物吾與也”的思想視天地萬物為一體,強調自然不是人征服的對象而是人類的朋友,與人類息息相關,命運相連的生態意識和宇宙意識是一種很高的生態智慧,能夠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使全社會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得到加強。從這個意義上講,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對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現代意義。
【參考文獻】
[1]張載.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
[2]涂敏,楊桂芳.張載“民胞物與”的博愛思想及現代啟示[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9,11(1).
[3]趙載光.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中國傳統生態文化與哲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4]姜國柱.張載的哲學思想[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2.
[5]陳來.宋明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