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子
摘要:
本文從分析冷戰后日本與東盟關系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著手,重點分析了冷戰后日越關系的建立與發展,其中經貿合作始終是重要的紐帶,通過經濟合作方式,日本打開了越南市場,且將其作為進一步實現地區政治和戰略利益的重要手段。本文通過日越關系的演變發展,著重分析了冷戰后東亞國際格局的演變以及金融危機對東亞格局的影響。同時,中國也必須與時俱進,理清對東亞及東盟的認識,加強戰略謀劃,做出必要的調整。
關鍵詞:日本;越南;東亞國際格局;轉型
一、冷戰后日越關系的發展
90 年代以后,隨著冷戰的結束以及柬埔寨問題的圓滿解決,日本認為發展日越關系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加快了對越外交的步伐, 日越關系有了顯著的發展, 尤其是兩國間的經貿合作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的新階段。日本首先恢復了對越南的經濟援助。1992年, 日本將越南列為實施政府開發援助的10 個重點國家之一,總額為2.8124 億美元。①同年11月,日本宣布對越南提供3.69億美元的優惠貸款。1993 年, 日本首相宮澤喜一訪問東盟國家時提出了針對印支國家的“連攜式援助”構想, 即與東盟合作共同對印支國家進行經濟援助。②同時,日本還擔任了國際援助越南咨商會的主席, 積極推動國際社會對越南進行多邊經濟援助。
冷戰結束至今, 日本之所以積極推進與越南的經貿合作, 除顯而易見的經濟目的外,其針對中國的政治和戰略意圖也十分明顯。7僅以經濟援助來說,日本政府從2000 年開始削減政府開發援助預算, 對中國的援助也從2001 年開始大幅削減,但對越南的援助額卻連續三年增加,2003 年度對越政府開發援助達到917 億日元。③對此,日本《朝日新聞》明確指出,日本期待越南作為中國的鄰國, 起到牽制中國的作用, 對越南政府開發援助的增加反映了日本所考慮的“國家利益”。可見, 冷戰結束后,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 國際地位的日漸提高, 尤其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系的不斷改善, 使得一向把東南亞作為“經濟后院”并在該地區長期發揮主導作用的日本充滿了危機感, 因此,通過經濟合作尤其是經濟援助進一步密切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 成為日本平衡和制約中國日趨擴大的政治經濟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縱觀日越經貿合作以及日越關系的發展歷程, 無不從經濟和政治兩個方面體現了日本對越外交的實質,也反映了日本亞洲外交的重點所在。獲取經濟利益可以說一直是日本對越外交的主要目標, 而不同時期政治利益和戰略需求的變化也始終影響著日本對越政策的制定和調整。而且, 隨著國際格局尤其是東南亞地區政經形勢的發展,政治和戰略因素在日本對越外交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步加強。可以說, 經濟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最終也是為政治服務的, 而政治反過來又促進了經濟利益的實現。
二、東亞格局的轉變
就整個東亞地區而言,冷戰后面臨的兩個問題是如何在國內體制上作出調整和國際間的加強協調,這兩個問題都直接與冷戰后的國際格局轉型有關。
1.無庸置疑,東亞地區的現行格局是特定時代國際斗爭或權力爭奪的產物,根本而言,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后的冷戰局面造成的。在歐洲或其他地區,隨著蘇聯的解體和冷戰格局的結束,原有的格局也隨之解體,惟有東亞地區與眾不同,冷戰格局造成的冷峻局面依然存在于東亞地區。④
2.1988年以來,東盟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金融風波中,東盟又成為最受國際游資直接打擊的地區,但東亞危機之后的東盟各國又出現了整個的新跡象。東盟是東亞地區唯一有可能提出并實現貨幣一體化倡議的區域組織。然而,東盟一體化的努力仍會受到諸多考驗,首先是危機之后貨幣一體化的主張,以及危機之前東盟早就提出2003年組成歐盟式的自由貿易區的主張,顯然與茂物會議達成的亞太貿易自由化的目標相悖。其次是東盟擴大化,以及東盟內部在經濟自由化方面的不同主張也會對東亞金融危機之后的調整措施產生掣肘。
3.東亞金融危機之下的中國,處于非常特殊的地位。作為一個落后的發展中大國,中國舉國上下以改革開放為自己的堅定取向,但也沒有選擇類似于其他國家那樣度過開放的戰略。這使得中國在金融危機來臨時刻爭取了一個比較有利的時機。東亞金融風波不僅在體制改革問題上,對中國提出了更為嚴峻的要求,而且在對外關系上也向中國提出了既要關注國內事務,同時也要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維護地區和全局的穩定的要求。
4.東亞事務中的日本、俄羅斯、東盟及南北朝鮮雖然發展水平及社會傳統都各有所異,但一個基本點是上述各國都處于體制轉型過程之中。體制轉型的目標之一是進一步地融合與國際社會,但體制轉型的張力也會帶來轉型國家相互關系的種種不協調方面,尤其是金融危機背景之下的轉型國家相互關系更會在市場開發、資金利用、資源享有等諸方面出現前所未見的競爭局面。所以,東亞危機所帶來的遠不止是對于體制建設的考驗,而尤其是國家關系方面的挑戰。
三、 對中國處理與東盟關系的建議
1.繼續積極發展與東盟的經貿合作
中國與東盟關系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但中國與東盟之間的人
文、地緣聯系不可隔斷,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睦鄰合作的大局并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鑒于“防華而非反華”是目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東盟發展與中國關系的戰略基點,中國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積極穩妥地推動與東南亞的經貿合作。
2.加強民間外交和公共外交。
過去我們對東盟的工作重點是各國政府。但由于各國政府主要領導人的周期性更替,我國與東盟部分國家的關系還是受到了政府更迭的影響。鑒于東盟各國內部復雜、多元的經濟和社會結構,特別是各國都存在一些能影響政府決策的核心利益集團(包括傳統的政治權貴家族、企業集團、宗教文化團體、媒體大亨等),今后我國對東南亞外交要貫徹“高低結合”的方針,加強與東南亞各國在政府層面的交流合作,加強和上述利益集團的溝通聯系,通過公共外交、民間外交等方式,深化東南亞各國民眾對中國的認識,使之更加客觀地對待中國。
3.妥善處理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南海主權爭端問題。
由于南海主權爭端涉及國家利益中的核心和根本,在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以及冷戰后新的民族主義思潮膨脹的背景下,中國和東盟相關國家在南海主權問題上都不可能做出重大讓步,東盟相關國家也不可能自動放棄已經占領的島礁。從目前的態勢來看,僅通過政治談判的和平方式,中國不僅不可能收回其他國家占領的島礁,而且“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也很難達成共識,落到實處。對此,我們要做好長期斗爭的思想準備和戰略應對。
[注釋]
①吳學文主編:《日本外交軌跡1945~1989》,第72頁.
②李春霞:《淺析日本對越南經濟政策及雙邊經濟關系》,載《東南亞縱橫》2004年第4期,第46頁.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越南經商處:《越日年內簽署“鼓勵和保護投資協定”》,云南省人民政府網2003年。http: //www. yngov. cn.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越南經商處:《越日年內簽署“鼓勵和保護投資協定”》,云南省人民政府網2003年。 http://www. yngov. cn.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人文學院,北京 1022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