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定民
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人民檢察院組織法》,1983年、1986年兩次對其進行了修改。應該說,現行的《人民檢察院組織法》明確了檢察機關在國家機構中的地位、作用、性質和職責,為改革開放以來檢察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組織保障。然而,《人民檢察院組織法》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制定的,相關的法律也已經修改,如1982年憲法通過后已進行了4次修正,1979年刑訴法通過后,1996年、2012年對其進行了2次大的修改,民事訴訟法1991年通過后,2007年、2012年對其進行了2次修改,《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一些規定從語言形式到內容都已明顯落后于檢察機關建設和檢察工作開展的需要,已經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進行修改,我們認為,修改人民檢察院組織法,應該充分貫徹以下基本原則。
1、堅持黨的領導的原則。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法治等全方位的領導,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依法治國已經成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集中體現在黨領導立法,將黨的政策方針等意志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法律,并通過在全社會一體遵行來保證黨的領導的權威性和合法性。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就是要維護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也就是維護黨的意志的執行和權威。因此檢察機關在對人民檢察院組織法進行修訂過程中,只有堅持黨的思想、政治、組織領導,才能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重大政治責任和政治任務。具體來說,在對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中的任何制度內容進行修改時,必須始終要堅持黨的領導原則,要嚴格貫徹黨中央對司法體制、機制改革的各項要求。尤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一系列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部署,為檢察工作發展和檢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們在修訂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過程中,要將黨中央的要求具體化到法律的具體條文中,強化檢察機關行使職權的法律依據。
2、堅持憲法至上的原則。憲法是確認一國民主制度,通過規范和控制國家權力以保障公民權利,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國家根本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居于最高的法律地位,憲法是立法的基礎與依據,任何法律、法規不得同憲法相抵觸。在我國,依法治國、嚴格依法辦事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精髓。我國憲法第129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這是憲法對我國檢察制度的基本定位,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的憲法基礎。根據這一定位,我國檢察機關既具有各國檢察機關代表國家行使公訴權的共性特征,又具有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檢察機關的鮮明特色,就是被賦予保障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的法律監督職能,具有同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并行的獨立憲法地位,實行上下級領導體制。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不是抽象的一般監督,而必須落實在具體的個案和訴訟過程中,即通過依法參與刑事、民事、行政訴訟,對訴訟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特別是在刑事訴訟中,檢察機關不是作為單純追訴犯罪的“控方當事人”,而是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既依法追訴犯罪,又維護當事人合法權利,保障司法機關的活動依法、公正進行。對于檢察機關的這一憲法定位,在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修改中,必須堅持并加以完善。
3、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修改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必須立足我國的實際情況,不能不顧實際情況,簡單模仿國外的立法。具體來說,修訂人民檢察院組織法,首先必須立足于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人民檢察制度,是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決定和產生的一項法律監督制度,按照法律規定的范圍和程序,對行政權和司法行為的合法性實行監督。我國人民檢察制度則是一種專門的監督制度,在權利架構方面不同于西方檢察制度。其次,在進行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修訂時,還必須深刻認識到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發展現實,還將全面深化各項改革,經濟體制不斷變革,社會結構不斷變動,利益格局不斷調整,思想觀念不斷變化,社會矛盾多發,社會問題凸顯,新需求、新形勢、新挑戰層出不窮,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進行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修訂工作,不能事無巨細,對諸多實際上還不成熟的問題,可以先做原則規定,待條件成熟時再作具體規定。第三,要適當吸收借鑒檢察改革的有益經驗。近年來,檢察理論研究不斷深入,檢察改革實踐搞得轟轟烈烈,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和有益的啟示。這些都為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修改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支持。對于已經成熟的實踐做法,在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修訂中應確定下來,以保證諸多成功有效的改革能長期有效的發揮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