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向陽
中國早期抗戰影片,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關于二戰題材的電影。
上世紀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期,數以百計反映中國人民奮起抗日的影片登上銀幕,激勵著億萬中華兒女投入到抗日救國的洪流之中。拍攝于1932年1月下旬的《十九路軍抗日戰史》,是第一部用鏡頭記錄日本海軍陸戰隊企圖登陸上海、中國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的抗戰影片,上映后在全國產生了巨大影響,第十九路軍也因此聲名大噪。隨后,眾多電影制片公司相繼推出了《上海抗戰》、《上海浩劫記》、《暴日禍滬記》、《淞滬抗日將士追悼會》、《上海之戰》、《共赴國難》等抗日題材影片,成為中國抗戰電影的先聲。
《惡鄰》直指“東洋鬼子”
1933年,上海月明影業公司拍攝的黑白默片《惡鄰》,講述了一個出身書香門第、為人篤誠忠厚的人,經常受到東西兩鄰無端欺侮,他一再忍讓,而東鄰卻視其好欺,得寸進尺。后來,他勇敢地同惡鄰進行斗爭,終于戰勝了惡鄰。該片以隱喻的手法告訴觀眾:東邊的“惡鄰”日本是強盜,我們大家要起來戰斗,最終一定能將它打回去。
1936年底,上海聯華影業公司推出的黑白有聲故事片《狼山喋血記》,則是一部更為明顯的隱喻影片:一個山村鬧狼患,經常有人被狼咬死,只有兩家獵戶在打狼,但常被人說三道四。因為村里有人認為狼是“山神”管的,是打不完的,只能靠畫符驅狼,還要大家到土地廟去求神許愿,結果導致光天化日之下,狼群肆意橫行。最終,全村人忍無可忍,團結一致共同打狼,人們在《打狼歌》的歌聲中投入了戰斗。顯然,電影在告誡國人:對待敵人,不能軟弱,不能迷信,要萬眾一心共同抗爭,才能夠取得勝利。就在這部電影上映8個月后,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軍民全面抗戰開始。
當時,國民政府抱著與日本媾和的幻想,屢出“訓令”,嚴禁拍攝有關宣傳抗戰的影片。上述兩部具有代表性的抗戰影片,巧妙地使用隱喻,不僅有效回避了“訓令”的約束,同時達到了生動、簡潔和暗示的宣傳效果。
《風云兒女》吹響抗日號角
1935年由上海電通影片公司出品的《風云兒女》,以抗戰為背景,描寫九一八事變后,以青年詩人辛白華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從沉溺的愛情生活中覺醒,走出彷徨,投筆從戎,奔赴抗戰前線。影片由田漢、夏衍等左翼作家聯盟成員編寫,史稱“左翼電影”。片中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以奔放的革命熱情,激昂的戰斗旋律,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吹響了抗戰的進軍號角,讓電影觀眾熱血沸騰,影響遠遠超過影片本身。隨著影片的公映,《義勇軍進行曲》迅速傳遍大江南北,成為最著名的抗戰歌曲。而一部電影的主題歌后來竟成新中國的國歌,可謂中外電影史上罕見。
當年的左翼電影,大都與抗戰緊密相聯,影片總是這樣形象地告訴觀眾:你看,敵人已經打進來了,大家快醒醒吧!再不醒我們就要成為亡國奴了。這種聲音,當時政府不讓說,電影卻說了。左翼電影無論主題、情節和結局,都是在抗日的、民族的前提下表現出極其鮮明的抗戰主題。
全面抗戰爆發后,抗戰電影掀起高潮,抗擊日本侵略公開成為電影的主旋律。1937年,由費穆導演的《北戰場精忠錄》,作為第一部直接表現抗戰的故事片在全國公映。從此,抗戰影片不再“隱喻”了,大量直接表現中國人民英勇抗擊日寇的電影接連上映。在史東山、應云衛、孫瑜、夏衍、陽翰笙、田漢、司徒慧敏等著名電影人的帶領下,《民族的吼聲》、《四萬萬人民》、《保衛我們的土地》、《還我故鄉》、《長空萬里》、《氣壯山河》、《中華兒女》、《塞上風云》、《八百壯士》、《老百姓萬歲》等眾多情節生動、催人奮進的抗戰電影,有力配合了全國軍民浴血抗戰。盡管戰時的創作環境極其艱難,但這并不妨礙藝術家們以“一寸膠片一粒炮彈”的信念,肩負起“電影抗戰”的時代重任。事實也正是如此,抗戰電影收到了顯著的宣傳鼓動效果。電影散場后,常常出現傷兵立刻要求重返前線、農民主動要求參軍參戰的感人情景。可以說,整個抗戰期間,電影真正成為了不可忽視的一種抗戰力量。
從保存下來的這一時期抗戰電影中不難看出,抗戰影片題材十分廣泛,并且類型各異,從氣勢磅礴的正面戰場到淪陷區軍民的游擊戰,從遠征軍壯士赴緬參戰到表現日軍戰俘的故事,從激烈的空戰到情節曲折的間諜疑案,構成了全景式戰爭題材影片的龐大場面。
“隱喻”在“孤島”延續
當直接表現抗戰的影片成為當年中國電影的主流后,一度被日軍占領的上海等淪陷區,“隱喻”影片仍然上演著。尤其是在被稱為“孤島”的上海,先后出現了《明末遺恨》、《葛嫩娘》、《岳飛盡忠報國》等一大批以古喻今的隱喻影片,身處“孤島”的電影人在侵略者鐵蹄下,不畏強暴,繼續推出抗戰電影,用另一種方式在戰斗著。
這期間,卜萬蒼導演的古裝片《木蘭從軍》,借助巾幗英雄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古代故事,號召國人參加抗戰。于伶創作的《花濺淚》、柯靈創(轉63頁)(接49頁)作的《亂世風光》等一批“隱喻”影片,都反映了對做亡國奴現實生活不滿,要求抗日救亡的心聲。
孤島時期上海電影人拍攝的“隱喻”影片,正如大型電視政論片《復興之路》所說的:“為了一個不變的追求,我們在歲月深處寫下光榮。”在抗戰的崢嶸歲月里,中國電影人不怕犧牲,不畏艱難,不講條件,只為拍攝更多更好的抗戰電影,在銀幕上揭露日寇侵略行徑,謳歌軍民抗敵豪情,力求以最直觀的方式激勵將士浴血抵抗,號召民眾參軍參戰。在武漢,中過電影制片公司僅存在了6個多月,卻拍攝了《保衛我們的土地》、《熱血忠魂》和《八百壯士》3部故事片。這些作品及時反映了中國軍民拼死抵抗日寇進攻的英勇壯舉,以及各界民眾積極支援抗戰的愛國熱情。影片不僅在國內受到熱烈歡迎,在菲律賓、緬甸、法國和瑞士等國家放映亦反響強烈。與此同時,“中制”還拍攝了50余部反映抗戰的新聞片、紀錄片、卡通片。中國早期電影工作者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勇猛自覺地挺立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充分運用手中的特殊武器,為激勵中華兒女奮起抗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他們用“電影抗戰”的獨特形式,在華夏大地上筑起了一道新的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