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
(樂清市柳市第三小學,浙江 樂清 325600)
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進入了新的時代,我們正面臨著全球科技飛速發展的嚴峻挑戰,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一系列新技術的出現正在引起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當代社會急需科技人才,而各種實踐證明:在教育階段,課外內結合教學是造就優秀的科技后備人才的一種有效措施。通過有效結合課堂內外,使得課堂和生活聯系更加的緊密,培養了學生較為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創造心理。課內課外的關系是一個跨學科的普遍性的問題,本文從小學科學教學的角度切入,去闡釋其相結合的必要性,挖掘其相結合后包蘊著的豐富內涵,探索一條有效的教改之路。
小學《科學》教材的一條紅線是:人與環境。所以,小學科學教學的一個基本點就是讓學生認識事物,而事物分布于大自然的各處,它可能出現在課內的教育空間,也可能出現在課外的教育空間,只有兩者的結合,教育的最終目標才有一個支撐點。筆者認為:“《科學》教學必須確實給學生的理解提供新的想象,而不是僅用詞匯來記憶。例如,不是以事物的認識而以對詞匯的認識來武裝學生,似乎給學生的負擔是因為事物方面的知識過多。對于學生來說,這么多的知識是無用的,但是如果采用更好的方法,如調查和體驗來滿足他們的需要,則這樣的知識是可以被掌握的……”這里提及的更好的方法是什么?課內課外結合的教學應當是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
許多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從事教學實踐的教師經過長期的摸索認識到,以系統的知識學習為主的學科課程和以體驗學習為主的課外教學活動不是截然對立的,不可兼容的。相反,只有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做到優勢互補。課外活動應成為教育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任務在于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組織指導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學生的獨創性和個性,積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它可以讓學生廣泛接觸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體育衛生等領域的知識,便于他們了解科學技術動態,了解社會和自然,拓寬文化視野,形成高尚情操,提高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課外校外活動還可以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廣闊天地,在活動中學生可以獨立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識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克服所遇到的困難,進一步增強自信心和開拓進取的勇氣。社會的急劇變化,特別是信息社會的發展,知識的爆炸,使人們對于傳統的課內教學所帶來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人們深刻地感到,過分強調結構緊密,講究系統的教學模式不僅導致教學與社會實際的分離,忽視知識的應用性和學生能力的培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課程內容的膨脹和難度的加大,加重了學生課業負擔,影響了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在這種背景下,課外教學活動的地位就更顯得重要,這種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重視教育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重視兒童個性及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合理、積極的部分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
基于上述對課內與課外教學活動關系的認識,我在本校中進行了課內課外結合的教改嘗試。課程內容以《科學》教材為主來展開,在實施過程中,我力求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貫徹這個探究的思想和原則。
《科學》課以學生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為主要認識對象。如果不讓學生得到事物具體的、鮮明的感官刺激,不讓學生因此而得到多方面的熏陶,《科學》課的教學就會失敗。在教學中如何使自然界中活生生和事物成為學生的認識對象,就成了在課前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科學課上實驗非常的多,這些實驗中如果實驗材料能從生活中開發,那么學生在進行實驗操作時,就能感覺跟自己的日常生活沒有什么區別,原來生活中的材料也是可以進行科學探究的。這時,老師再于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個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的投入達到一種高契合度。結合生活材料和生活情境,這樣在教學中能豐富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使課外的生活更好的融入課內的學生。
認真布置課外作業活動。小學《科學》課中有很多有關采集、種植、飼養、調查、觀察等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就必須精心設計一些課外作業活動。例如,植物的一生,就要求學生去采記各種各樣的植物。學習鳳仙花種植單元前就要求學生去種植鳳仙花。教學蠶寶寶的生命周期以后,就要求學生在家中觀察寫飼養蠶的報告,或飼養其他小動物。教學天氣單元,可以讓學生制作天氣日歷。教學環境單元,可以讓學生不僅調查自己家的情況,還可以調查鄰居家甚至是小區各家用戶的情況。這些課外活動往往要經歷較長的周期,這樣就使得學生的生活處處都充斥著科學探究,讓科學在課內外結合得更加緊密。通過這樣的課外延伸活動能培養孩子們刻苦鉆研的精神,以利于培養孩子們養成不怕困難的科學精神。
在小學科學課中,有些在書本中學到的知識并不完全等于真正的知識,而有些課程的內容也并不是學生真正需要的。因此,應當充分利用好科學課堂,開設“生活疑難”課。所謂生活疑難課,就是在不影響正常教學活動的情況下,開設的新課堂。它的教學內容來源于學生在生活當中碰到的“疑難雜癥”,它的教學目的就是通過合理的安排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老師可以讓學生收集自己平常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再根據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科學水平,選擇和科學課程有聯系、可操作性強的難題來作為教學內容。例如,如何科學地給家里的太陽能熱水器選個好位置(關于光和熱的知識),如何讓家里的空氣變得清新(關于空氣污染和處理方法的知識),如何讓四驅車開得比別人的快(關于力的傳導和力的大小的知識)等等。通過這樣的教學安排,讓學生體會到,原來生活中的問題也是可以帶到學校,帶到課堂上來解決的,讓他們發現其實課內課外并沒有什么真正的區別,使課內外的結合更加的有效。通過這樣的安排,也能培養學生對于生活現象勇于提出質疑、積極探索的科學作風,而重要的研究項目往往就是這么來的。
現行《科學》課教材把自然、歷史、地理、社會生活等內容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如三年級《科學》下冊中“空氣”這一單元,教師結合課堂教學,帶領學生考察了附近的空氣污染與保護,讓觀察空氣污染的情況學生,訪問居住在空氣污染一帶的老人,聆聽他們敘述以前的空氣質量,使學生知道什么叫空氣污染,污染的原因。這樣,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知識,還對學生進行愛家鄉的大氣環境的教育。組織學生去踏青,了解家鄉的風貌。組織學生去參觀學校附近的工廠,讓學生從小了解社會生產情況。開展科技活動。小發明、小創造、小論文、小制作等活動的展開,為學生的思維發展,主體意識的強化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天地。在開展科技活動中,應該讓學生盡量接觸更廣闊的知識領域,讓同學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發展智能,還要把課外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他們去培養創新能力,去大膽探索科學的奧秘。學生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和科技活動,能把課堂中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更好的應用起來,使他們感受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這樣的學習才有意義,使他們養成把課內知識帶到課外去應用的良好習慣。課內課外的有效結合,還有很多方法和途徑,只要是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生實際需要的方式,就是對學生最好的教學方式。課內外有效的結合得課改之路還很長,我將繼續在這條路上探索研究,讓科學和生活聯系的更加緊密,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品質,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在科學技術舉足輕重的新時代中,成為社會建設需要的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