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秋
(長江大學 教育科學系,湖北 荊州 434023)
在幼兒數學教學中, 操作法的運用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使幼兒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自主、獨立、愉快地體驗某一數學概念的屬性,探索數學運算的規律,獲得數學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將操作材料作為媒介,幼兒以主動探究的方式認識事物間的數學關系。 對于幼兒來說,只有通過自身參與的各種實踐操作活動,才能獲得數學概念。 而幼兒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帶有直覺行動性,動作是他們思維的一種手段和表現, 因此教學操作則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動手學習的機會。
幼兒通過教師提供一定的操作材料(如:玩具、實物、卡片等),自己動手操作和擺弄,發現和學習數學知識。如:小班幼兒利用串珠進行排序的操作練習;中班幼兒利用不同顏色的三角形卡片組裝成不同的形狀,再說出不同形狀的名稱;大班幼兒利用簡易天平,學會簡單操作,比較輕重等等。 所以,在幼兒數學教育過程中,應經常為幼兒提供教具,換一換,拼一拼,擺一擺,看一看,給幼兒實際操作的機會,不僅讓幼兒認識好人了解身邊的數學知識,而且讓幼兒盡快的適應到數學教學環境中去。
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可以揭示幼兒發展的現狀及水平,因此教師應根據幼兒的情況適時地更換操作材料,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不斷發展。 另外動手操作的方式活動著手部力量,促進了手部骨骼和肌肉的成熟,鍛煉手部的靈活性,使得幼兒在手部動作的協調能力上不斷趨于完善和成熟。[1]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將數學教育與操作相聯系,使得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具體的操作材料結合起來, 就可以把數學教育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使幼兒易于接受,便于幼兒學習。因此在動手操作中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動手操作是幼兒喜愛的活動之一,因而可以在教室里設置一定的操作學習環境,為幼兒營造一個愉快、輕松的環境。 幼兒在操作活動中,興趣濃厚,積極性高,主動性強,動作、思維都處于積極的活動狀態,有利于發展幼兒的數學邏輯能力。
動手操作方式對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即是幼兒智力發展的動力,也是發展智力的有效手段,對幼兒智力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比如在數學課上幼兒學習找數字配對,通過兩邊移動珠子個數進行配對。 另外幼兒通過接觸到多彩多樣的操作材料,感知和認識到事物的不同特征,增長了相關的知識,為以后的智力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一些簡單隨意的操作材料當中,幼兒可以以自己的意愿和想象來創造性的主導操作材料, 有利于發揮幼兒的想象力,促進其智力的發展。
幼兒知識經驗較貧乏,思維又具有具體形象的特點,注意不穩定,易受情緒及外界事物的影響,即容易興奮,也容易疲勞。 因此,幼兒園教學應以簡單的、易于理解的、具有啟蒙性的知識經驗為內容。幼兒教師應多引導幼兒認識事物和現象的表特征和簡單聯系,通過有趣的游戲、幼兒自身的操作活動、直觀的教具、靈活的形式進行教學,不像學校教學,以系統抽象的知識為教學內容,以語言講授為主要途徑,引導學生學習比較復雜的知識。[2]幼兒園教學要求教師用簡明易懂的語言,為幼兒提供簡單易操作的活動材料,組織適合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的活動,促進幼兒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幼兒在他們原有發展水平上,通過與物體相互作用的操作活動及與教師和同伴的交往活動, 建構他們自己的認知結構,發展其智力,體驗與理解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和情感。教師既要相信兒童,放手讓幼兒進行操作活動、交往活動,又要進行必要的指導。 要避免教師在幼兒活動中放棄指導或以活動作點綴的現象。 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幼兒在活動中的創造性,使操作活動真正成為幼兒發展的手段。
在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 首先操作內容應與教學內容緊密配合,目的要明確,目標要考慮到幼兒的認知、情感方面,而且每個方面都有一個重點,同時也要適合不同年齡班幼兒的要求;其次創設一定的操作學習環境,放置適量的操作材料,讓幼兒自愿、自主動手,提高積極性,充分利用環境,最大地發揮作用,營造一種愉快的學習氛圍。 因此在操作前,教師應對幼兒提出操作的任務和要求,操作中進行啟發性提問。 其次教師應加強對操作的指導,可以先示范操作,再讓幼兒動手,同時注意觀察,進行個別教育。
在進行數學操作教學前,必須深入教材和幼兒的實際水平,精心設計活動,注重課堂實效性。 操作的實效性作用重點表現在如何操作教具。 在操作活動中,教師應先提出問題,然后讓幼兒自己動手去操作,能使幼兒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將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充分表現出來。此時,幼兒的操作活動也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的操作過程,在將出現的各種情況演示給幼兒看,幫助他們找出最好的操作方法, 使每個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從而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
采用分組活動,提供幾組不同內容的操作材料,讓每組幼兒輪流操作。每個小組的幼兒同時參加同一種活動,共同操作同類活動材料。小組活動時教師與幼兒的交流較多,幼兒的注意力較集中,教學指導的節奏緊密,有利于教師根據單個幼兒的能力個別照顧,進而有利于教師把握全班幼兒的整體情況,并給予適當的指導。
學習數學活動注重靈活運用,教師應該把知識重點放在發展幼兒思維能力上,使幼兒有初步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況、判斷推理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3]數學操作講究科學性、靈活性及創造性。首先確立幼兒在活動操作中主體地位,幼兒在操作時進行自主性的探究學習,需要調動幼兒已有的經驗與方法,還需要有正確的導向。教師引發幼兒的探究欲望,鼓勵其發散思維,讓幼兒在操作中體驗成功,增強自信。
在數學活動中,教師為幼兒的操作設計創編大量生動有趣的教學游戲,提供形式多樣的操作材料,深深吸引了幼兒,使幼兒接觸到的數學不再是枯燥、乏味、抽象,而是美麗、生動、具體的,使其參與數學活動的情趣高漲。教師要重視幼兒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培養其學習興趣。
總之,在數學教育教學中操作材料貫穿于課堂之中。 教師要把握好教育活動的目標,選擇適當的操作材料,才能更好地為幼兒教育服務。動手操作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利用操作活動學習數學,提供幼兒學習興趣及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創造力、觀察力等能力,為幼兒全面發展奠定堅定的基礎。
[1]瞿理紅.學前幼兒游戲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9.
[2]朱家雄.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3]陳幗眉,姜勇.幼兒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