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快遞物流咨詢網首席顧問 徐勇
據快遞物流咨詢網統計,2013年我國快遞業完成快遞業務量90億件左右;快遞業務收入完成1400億元左右。其中,快遞業務量首次超美國,成為全球快件量第一大國。其特點如下:
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前六大快遞企業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形成兩極分化。2013年“三通一達”、順豐速運和郵政速遞前六強已經占到快件量市場份額的82%以上。主要是由于他們服務范圍廣,網點綜合實力相對較強,市場定位覆蓋“高中低”,為多數電商的首選。

“雙十一”和“雙十二”沒有發生爆倉。由于國家郵政局和中國快遞協會對“雙十一”促銷市場進行了調研和預測,并協調阿里巴巴和快遞企業制定應對預案。快遞企業不計代價租賃了社會車輛、招聘臨時工、組織“家屬團”;新建集散中心150個左右;多數快遞企業將原來在集散中心進行的“集包”作業基本上遷移到加盟網點作業;還廣泛地采取了干線班車直發模式,減少了集散中轉,大大地緩解了集散中心分撥的壓力。對于2013年的“雙十一”促銷活動來說,快遞企業向社會遞交了一份滿意答卷,值得驚喜和驕傲。
快遞業成為投資的新焦點。阿里巴巴牽手“三通一達”、順豐速運等成立的“菜鳥網”;騰訊收購易訊,包括自建快遞物流部分;招商局、中信和元禾注資順豐速運,占有25%的股份;力鼎、鳳凰資本投資全峰快遞;原中通快遞華南區負責人吳傳榮投資快捷速遞;聯想控股旗下的增益供應鏈投資、控股成立增益快遞;能達快遞重組等。
內資快遞“微利化”和“無利化”趨勢形成。據快遞物流咨詢網的統計,快遞企業每年利潤持續下滑,已經由2003年的30%下降到5%左右。這個利潤水平對于不可控因素較多的快遞業來說,處于虧損的邊沿。就件均收入來說,已經由2007年的28.6元下降到今年10月份的16元,下降幅度達56%,異地快遞的件均收入下降高達59%。
“價格戰”作為競爭手段依然處于主導地位。這主要是快遞時限產品單一形成的同質化競爭所致,沒有形成差異化和專業化的快遞市場競爭格局。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快遞業的主流基本上走的是“以價換量”的發展模式,難以跳出“誰先漲價誰先死。誰不漲價誰等死”的怪圈。
“網購”快遞所占比例繼續增大。從快遞業務的結構看,2013年“網購”快遞占到快遞業務量比例的70%以上,同比增長4%以上。它預示著我國消費類快件已經處于主導地位,與發達國家以商務快件為主導的業務結構形成了差異。還有,部分快遞企業引進CEO。原UPS中國區公共事務總裁相峰到圓通速遞擔任總裁;申通快遞引進非快遞行業人才申屠俊擔任執行總裁;能達快遞更換董事長和總裁。許多省的地市級快遞協會先后成立。據粗略統計,浙江、福建、廣東、江蘇、山東等省所屬的地級市成立快遞行業協會70多個。
2014年,中國快遞業發展還會保持高速發展的態勢。從快遞市場的需求看,“網購”的消費模式潛力巨大,不斷地釋放出購買的能量。特別是“70后”至“90后”已經對“網購”產生了過度的依賴度,其“鼠標時”的購買方式也符合其心理特點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而“網購”的物流對快遞的依賴度是100%。2014年O2O的模式將為“網購”注入新的活力,對于下游的快遞業來說受其利好因素影響必然引發業務量的高速增長。
“競爭容易轉型難”。從快遞價值規律的角度看,國內快遞沒有像國際快遞一樣建立“浮動式”定價機制。它表現在件均收入已經由2007年的28.6元下降到2013年11月份的15.8元,下降幅度高達56%,異地快遞的件均收入下降高達59%。預計,2014年我國快遞業的發展基本上還會延續“以價換量”的發展模式。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模式還會繼續助推“網購”快遞業務量高速增長。
從快遞時限的產品看,大多數快遞企業產品單一,沒有建立標準的快遞服務時限產品體系,其結果就是同質化競爭引發“價格戰”。而“價格戰”有利于“網購”快遞的高速增長。
從快遞業務的結構看,“以價換量”的發展模式還會持續影響的快遞業務的結構。2013年“網購”快遞占到業務量的70%以上,“網購”快遞業務量的增長高于商務快遞業務量的增長速度。預計2014年“網購”快遞業務量所占的比例將會達到75%左右。它預示著我國“網購”消費類快件繼續處于主導地位。
預計,2014年快遞業務量同比將在45%以上的速度增長,業務收入同比將呈現33%以上的增長速遞。與此同時,同城快遞的比例將小幅增大,異地快遞的比例小幅下降,國際快遞所占比例增長明顯。
2014年快遞業發展將呈現以下特點:首先,快遞企業與電商之間的聯動發展機制尚未完善,快遞業經營依然受制于電商。電商還會繼續以快件量的優勢,利用快遞業同質化競爭的弊端打壓快遞價格,進一步迫使以“網購”為主的快遞企業向“微利化”和“無利化”轉型,造成快遞企業“轉型升級”和“轉變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同時,以“網購”為主的快遞企業將形成快遞價格上兩極分化,即對電商“以價換量”,對散戶漲價,它暴露了快遞企業陷入了發展的困境。
多數快遞企業之間同質化競爭引發的“價格戰”在2014年還會延續,造成多數快遞呈現“微利化”和“無利化”。據快遞物流咨詢網的抽樣調查,近10年快遞企業的利潤持續下滑,已經由2003年的30%下降到5%左右。這個利潤水平對于不可控因素較多的快遞業來說,處于虧損的邊沿。預計,2014年這種現象還會加劇。多數快遞企業還是難以跳出“誰先漲價誰先死。誰不漲價誰等死”的怪圈。
電商和電商平臺自建快遞物流將向公共平臺轉型。對于電商和電商平臺來說,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是其主要戰略之一。其競爭力不僅表現在商品的價格上,還表現在快遞物流的服務體驗上。繼2013年騰訊收購易訊、菜鳥網成立和阿里巴巴投資海爾日日順物流等具有影響力的案例外,2014年電商和電商平臺如京東、蘇寧易購和菜鳥網將開放快遞物流平臺。其主要目的為擴大市場份額和形成盈利模式。因電商自建物流提供個性化服務為主,第三方快遞提供標準化快遞為主,電商自建物流對第三方快遞產生的沖擊影響有限。
“倉配一體化”成為“網購”快遞新的模式。從供應鏈的角度看,為“網購”電商提供倉儲、加工、配貨、包裝、快遞和增值服務(如代收貨款、簽單返還)等服務,是向供應鏈的上游延伸,它不但可以提升快遞的附加值,還可以進一步增強電商對快遞品牌的依賴度和依存度,這也是“倒逼”以“網購”為主的快遞企業不得不通過增值服務尋找利潤空間,并強化了對“網購”貨源的控制力。2014年,“三通一達”等快遞企業將會加大“倉配一體化”投資力度。
前六大快遞企業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形成兩極分化。2013年“三通一達”、順豐速運和郵政速遞前六強已經占到快件量市場份額的82%以上。由于他們服務范圍廣,網點綜合實力相對較強,市場定位覆蓋“高中低”,是多數電商首選的前六家快遞企業。因此,2014年他們所占的快件量的市場份額還會繼續提高,預計將會超過85%以上。
快遞“營改增”可能加重快遞企業負擔。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近日聯合下發通知確定了快遞行業適用稅率。所提供的快遞服務,就其交通運輸部分適用11%的稅率,其快遞的收派服務適用6%的稅率。根據對比分析,6%的增值稅率與3%的增值稅稅率基本一樣,但是,交通運輸部分11%的運輸稅率,對于沒有抵扣項目的快遞業來說,較3%的稅率高出了一倍以上。由此將形成快遞企業將快遞業務與干線運輸業務剝離。同時,如果財務不規范,可能因抵扣項不足而造成利潤虛高而多繳納稅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