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紅芹
(安徽工程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漢麻又稱為大麻,作為一種傳統的紡織材料,是從大麻韌皮經脫膠加工而成的纖維素纖維.為了和毒品大麻區別,我國將低毒或無毒大麻稱為漢麻.由于漢麻纖維獨特的結構,其制品具有吸濕、透氣、散熱、防霉、抗紫外線、抗輻射、抗異味、無刺癢感等多種特性,被公認是新一代天然纖維和綠色環保纖維[1].近年來,隨著天然紡織纖維原料的短缺,漢麻纖維在產業用紡織品、室內裝飾及民用紡織領域的應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由于純紡漢麻紗線毛羽長而多、條干差、斷裂伸長率低、彈性差,故一般將漢麻纖維與棉混紡[2].實際情況是混紡紗也存在毛羽長且豐富、彈性差的缺點,因此漿紗工藝是影響織造環節及坯布質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對漢麻紗線漿紗相關報道較少,只有文獻[3]和文獻[4]對漢麻紗線進行了漿紗研究.本文在此基礎上,針對漢麻/棉混紡紗特點,用9種配方對混紡紗進行上漿處理,通過對漿紗性能及有關指標測試分析,篩選出合理的漿紗工藝,達到改善紗線性能、提高可織性的目的.
纖維的形態結構是漿紗必須充分考慮的.漢麻纖維表面很粗糙,縱向有許多裂隙和孔洞,并與中腔相連,這種結構在漿紗時形成毛細效應而加速纖維的吸漿速度和吸漿量.纖維吸濕后易橫向膨脹造成纖維在紗線中排列更加緊密,導致紗線上漿不勻或粘并,難以形成良好的漿膜,影響后工序織造.另外,漢麻纖維是工藝纖維紡紗并且纖維粗硬,易形成長而多的毛羽,比普通棉紗偏硬、彈性差.因此,漿紗重點是對漢麻纖維表面的裂縫和孔洞進行填充、伏貼毛羽,從而使紗線表面平整、光滑、柔軟,具有更好的彈性和韌性,明顯降低紗線的摩擦因數,提高可織性.
漢麻纖維和棉纖維的化學組成主要為纖維素,與變性淀粉漿料結構非常接近,因此選擇含羥基的淀粉類作為粘著劑,變性淀粉具有粘度穩定、熱穩定性佳、粘著性和成膜性較好的特點,適量應用一些成膜性、黏附性、水溶性等較好的PVA-1799,以增加紗線的耐磨性.丙烯酸的使用會使紗體柔軟滑爽、成膜性較好,也利于毛羽貼伏,較好地改善上漿質量.
把漿料的含固率、變性淀粉與PVA的質量比、變性淀粉與馬鈴薯淀粉的質量比作為正交實驗的3個因素,每個因素取3個水平,采用L9(34)正交表,選用的漿料配方如表1、表2所示.
實驗樣品為寧波雅戈爾公司提供的27.9tex大麻/棉55/45混紡紗.單紗平均斷裂強力為415cN,斷裂伸長率為4.7%,耐磨次數為4,1mm毛羽指數為1 281根/m,2mm毛羽指數為475根/m,3mm毛羽指數為193根/m,4mm毛羽指數為93根/m,5mm毛羽指數為46根/m,實驗所用設備為HD021型電子單紗強力儀、YG172型紗線毛羽測試儀、Y731型抱和力機、501型超級恒溫器、GA391B單紗漿紗機.

表1 因素水平表

表2 正交實驗水平表
取含固率為8%~12%漿液2 000g,煮漿溫度控制在(100±0.5)℃左右,漿液pH值7.0左右,煮漿2 h至PVA完全溶解,在GA391B型單紗漿紗機上對混紡紗進行上漿處理,漿槽溫度為(95±0.5)℃,漿紗機車速為70m/min.紗線試樣調濕平衡24h,實驗條件控制在標準狀態下,溫度為(20±2)℃,相對濕度為65%±3%.紗線強度和斷裂伸長率在HD021型電子單紗強力儀上測試,夾持長度為500mm,測試速度為500mm/min,每種試樣各測試30次.紗線毛羽在YG172型紗線毛羽測試儀上測試,測試速度為30m/min,每種試樣各測試30次.耐磨次數在Y731型抱和力機上測試,每種試樣各測試20次.
上漿后紗線的實驗結果如表2所示.利用表2的數據進行極差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極差R的大小反映了實驗因素的影響程度,極差越大,表示影響越顯著.

表3 上漿后混紡紗的性能指標

表4 各因素影響分析
紗線上毛羽大部分是1~3mm的短毛羽,對織造影響不大,但3mm以上的長毛羽易在整經和織造中相互絞纏影響生產過程,被稱為危害毛羽[5].由于漢麻纖維表面粗糙且是工藝纖維紡紗,混紡紗毛羽豐富且長,如不漿紗后工序將無法進行生產.漢麻/棉混紡紗上漿的主要目的就是貼伏毛羽,由表2可見,本文選用的漿料配方貼伏毛羽的效果都非常好.經過上漿處理,混紡紗毛羽大幅度降低,尤其是對3mm以上的毛羽降低最多.
通過對正交實驗數據分析發現,3種因素中,變性淀粉與PVA的質量比對紗線毛羽指數的降低影響最大.隨著漿料組分中PVA含量的提高,毛羽降低率依次增加.在9組實驗中,第3、46、79號試樣毛羽指數的降低最大,即變性淀粉與PVA的質量比為7∶3時.說明當淀粉含量較高時,毛羽的降低率多.這是因為淀粉對纖維素類纖維的黏附性高,使漿料易與纖維大分子之間形成較強的結合,說明漢麻紗線漿紗可以少用甚至不用PVA漿料,也可取得較好的毛羽伏貼效果.另外,隨著PVA含量的增加,漿液粘度也相應升高,不利于漿液的滲透,對漿紗其他性能有影響.其次是含固率和變性淀粉與馬鈴薯淀粉質量比,含固率增加,漿液披覆性提高有利于毛羽的伏貼.
漢麻纖維性能與亞麻接近,強力高而伸長率小,使得混紡紗有較高的強力但過硬挺、彈性差.上漿后漿紗的彈性變化可用減伸率指標來衡量,減伸率小說明漿紗彈性降低少.混紡紗強力較高,完全能適應后工序的加工,所以增強并不是漢麻/棉混紡紗漿紗的主要任務.通過實驗數據發現,漿紗后紗線強力均有增加,而伸長率都有所降低.減伸率最大變化為15.7%,最小是3.6%.通過正交實驗分析發現,在確定的3種影響因素中,漿液的含固率對紗線的拉伸性能影響最大.隨著漿液含固率增加漿紗強力逐漸增加,含固率為12%時,紗線獲得最大的增強率,而減伸率也相對較大;紗線減伸率隨著含固率的提高呈降低趨勢,即隨漿液含固率增加,紗線彈性損失較小.這是因為當含固率高時,漿料粘度高不易滲透,紗線拉伸時內部纖維相互間有較好地滑移.含固率的變化引起漿料黏度增加,當含固率超過一定范圍,使漿紗呈現脆硬的特性,織造時紗線易斷頭.其次是變性淀粉與馬鈴薯淀粉的比例,影響最小的是漿料中變性淀粉與PVA的含量,PVA含量相對較高時,紗線能獲得較大的強力和較小的減伸率.
上漿對紗線耐磨性的改善非常顯著,實驗中漿紗后紗線耐磨次數最大的為1號試樣,次數為239.6,每組配方中均有丙烯酸類漿料,實現改善耐磨性能的目的.在確定的3種影響因子中,含固率對紗線的耐磨性能影響最大.實驗中含固率為8%時,紗線耐磨次數最高,漿液含固率增加,紗線耐磨性改善.但并不是含固率越高,紗線耐磨性越好,還要考慮到漿液粘度增加使浸透性降低,漿膜易在后工序外力作用下脫落.其次是變性淀粉與馬鈴薯淀粉的質量比的影響,隨著變性淀粉含量的增加,漿紗耐磨次數依次降低.這是因為馬鈴薯淀粉屬于原淀粉,具有較強地披覆能力,但浸透性差、漿膜脆硬,變性淀粉的加入能改善漿液的浸透性和漿膜的柔韌度.當變性淀粉與馬鈴薯淀粉質量比為5∶5時,漿紗耐磨次數也是可滿足織造要求.最后是變性淀粉與PVA質量比的影響,由于PVA漿料的漿膜堅而韌,而淀粉漿料的漿膜硬而脆,因此PVA含量高,紗線能獲得好的耐磨性能.變性淀粉與PVA質量比為3∶7時漿紗獲得較高耐磨次數.
針對漢麻/棉混紡紗線毛羽長而多、比普通棉紗線硬、彈性差等缺點,選用變性淀粉、馬鈴薯淀粉和PVA1799為主漿料,丙烯酸為輔助漿料,制定兩種漿料配方對漢麻/棉混紡紗漿紗.實驗發現,傳統棉紗漿紗配方符合混紡紗漿紗,未使用PVA配方的實驗也取得了較好的漿紗效果,符合織造要求,可以降低漿紗成本.PVA含量低有利于毛羽的伏貼,在一定范圍內提高PVA含量,能使紗線獲得較高的強力和較好的彈性及耐磨性.含固率對紗線各項性能影響均較大,在一定范圍內適當增加含固率,可以提高漿紗品質.
[1] 張建春.漢麻綜合利用技術[M].北京:長城出版社,2006.
[2] 殷祥剛,滑鈞凱,朱若英.大麻加工技術現狀及發展[J].天津工業大學學報,2003,22(1):13-17.
[3] 沈艷琴,本德萍,錢現.漢麻/棉混紡紗漿紗工藝研究[J].上海紡織科技,2009,37(8):10-19.
[4] 程友剛,毛雷,王國立.棉/漢麻浴巾織物漿紗工藝分析[J].現代紡織技術,2011(1):41-42.
[5] 周永元.紡織漿料學[M].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