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青
(澄邁縣人民醫院婦產科,海南澄邁 571900)
·護理·
陰道自然分娩兩種輔助方式的臨床應用比較
王海青
(澄邁縣人民醫院婦產科,海南澄邁 571900)
目的比較陰道自然分娩助產士兩種輔助方式在臨床應用中的效果。方法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共384例擬行經陰道自然分娩的初產婦(排除有會陰側切指征及產科合并癥非頭位產婦)隨機分為新輔助方式組(觀察組192例)和傳統輔助方式組(對照組192例),記錄并比較兩組產婦分娩過程中的出血量、會陰裂傷程度、產后2 h出血量及會陰水腫發生率以及新生兒Apgar評分、體重。結果全組產婦均無需行產鉗或胎頭吸引助產術自然分娩,其中對照組有20例(10.4%)綜合實際產程情況行會陰側切,觀察組無一例行會陰側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娩過程的出血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會陰裂傷Ⅰ~Ⅱ度31例和Ⅲ度2例,對照組會陰裂傷Ⅰ~Ⅱ度37例和Ⅲ度3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后2 h出血量和會陰水腫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的新生兒Apgar評分和體重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陰道分娩過程中新輔助方式與傳統輔助方式助產相比在對產道的損傷及新生兒方面并無影響,但對產婦產后的康復十分有益。
初產婦;陰道分娩;助產
目前,提倡陰道自然分娩的輔助方式正被國內廣泛推薦使用。我院于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對384例初產婦進行了相關的隨機對照試驗,以探討新輔助方式在臨床應用中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384例擬行陰道自然分娩的初產婦(排除有會陰側切指征及產科合并癥非頭位產婦)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平分為新輔助方式組(觀察組)和傳統輔助方式組(對照組),每組各192例。觀察組年齡20~36歲,平均(26.3±5.8)歲,孕周(39.3±1.3)周;對照組年齡19~36歲,平均(28.1±5.2)歲,孕周(39.2±1.2)周,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兩組產婦均采用“一對一”全程陪護助產服務。觀察組采用新輔助方式助產,主要步驟:(1)宮口開全后產婦取半坐臥位,助產士與產婦細心溝通取得產婦的信任與配合;(2)當胎頭撥露4~5 cm時助產士用單手控制胎頭娩出速度,不用手保護會陰體,通過觀察會陰體膨隆情況指導產婦在宮縮間歇緩緩用力及宮縮時呼氣放松;(3)當胎頭娩出后等待胎頭自然復位及羊水從胎兒頸部慢慢流出,助產士用拇指和四指從胎兒頸部和鼻根部向口部輕輕擠壓胎兒口鼻內羊水,等待產婦再次有屏氣的感覺時單手向下輕壓胎兒頸部,娩出前肩,右手托起胎兒頭頸部,左手等待托起胎兒體部,緩慢娩出后肩和胎兒身體;(4)將新生兒俯臥位放在產婦下腹部,斷臍帶后將新生兒交巡回護士處理;(5)第三產程行牽拉臍帶,并準確測量出血量,檢查軟產道,判斷會陰裂傷程度與會陰水腫情況。對照組采用傳統輔助方式助產,在上述“主要步驟(2)”中強調合并手掌用大魚際肌貼在會陰體部保護會陰,且四指合并向上托起產婦臀部,分娩過程中右手不離開會陰部,直至胎兒娩出。
1.3 觀察指標記錄分娩過程中兩組產婦的出血量、產后2 h出血量,評估會陰裂傷程度、會陰水腫發生率以及記錄新生兒Apgar評分、體重。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版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兩組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全組產婦均無需行產鉗或胎頭吸引助產術自然分娩,其中對照組有20例(10.4%)綜合實際產程情況行會陰側切,觀察組無一例行會陰側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娩過程的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會陰裂傷Ⅰ~Ⅱ度31例和Ⅲ度2例,對照組會陰裂傷Ⅰ~Ⅱ度37例和Ⅲ度3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后2 h出血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會陰水腫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的新生兒Apgar評分和體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分娩相關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產婦分娩相關指標的比較(±s)
項目會陰側切率(%)分娩出血量(ml)會陰裂傷率(%)產后2 h出血量(ml)會陰水腫率(%)新生兒Apgar評分(分)新生兒體重(g)觀察組(n=192) 0 262.1±141.3 17.2 290.8±161.2 14.6 9.6±0.2 2209.2±1171.4對照組(n=192) 10.4 277.3±155.8 20.8 350.2±192.4 30.7 9.5±0.2 2233.1±1185.8 χ2(t)值21.099 0.722 0.829 2.727 14.282 0.631 0.361 P值0.000 0.349 0.363 0.036 0.000 0.427 0.581
2011年國際助產聯盟再次提出“自然分娩,減少干預”的倡議,將分娩定義為自然的生理現象,助產的目的是促進自然分娩[1]。目前,國內仍有較多產科診療機構對于陰道自然分娩產婦采用傳統輔助方式助產,本研究主要對陰道自然分娩產婦觀察對比新輔助方式助產與傳統輔助方式助產的臨床應用效果。既往研究發現,傳統輔助方式助產術中強調用手掌大魚際肌反復多次頂住會陰部,易引起會陰組織的缺血、水腫等,導致會陰裂傷和會陰水腫,并會影響胎頭娩出及產后出血[2]。新輔助方式助產術中對會陰不做上述保護,擬強調按照分娩的自然過程順勢控制胎頭娩出速度,輔助產婦在宮縮間期緩緩娩出胎兒。由于沒有人為的向上阻力,將有效減少對母嬰的損傷,并顯著降低分娩過程中的會陰側切率和減少產后出血量,并減輕產后會陰水腫程度及產后疼痛[3-4]。本研究發現,對于大多數陰道自然分娩產婦(排除分娩前評估有會陰側切指征及產科合并癥非頭位產婦),新輔助方式助產術與傳統輔助方式助產術相比,不增加分娩過程的出血量,會陰裂傷發生率略有降低,新生兒Apgar評分并無明顯差異;而新輔助方式助產術組在會陰側切率、產后2 h出血量、會陰水腫發生率方面均明顯優于傳統輔助方式助產術組(P<0.05)。
目前對于能夠正常陰道自然分娩提倡不常規實施會陰側切術以保護會陰,馬麗瓊[5]報道初產婦的會陰側斜切開率為49.4%,并提出了需要會陰切開的指征,認為不恰當的會陰切開助產術不能夠減少會陰裂傷、避免嚴重盆底損傷和降低胎兒顱內損傷的發生。研究也證實,正常分娩時有助產士全程導樂輔助[6]和控制胎頭速度等均能有效降低非會陰側切孕婦的會陰損傷及產后出血發生率,即在不進行會陰側切的前提下,在分娩過程中產婦會陰得到更好的保護。本研究觀察組會陰完整比例略高于對照組,表現為Ⅰ~Ⅱ度和Ⅲ度會陰裂傷發生率均略低。在本研究設計時已經排除有會陰側切指征及產科合并癥非頭位產婦,但對照組仍有20例(10.4%)產婦需要會陰切開,而觀察組無一例需要會陰切開助產,明顯降低了自然分娩的會陰切開率。從本組實踐經驗來看,“一對一”全程陪護助產過程中助產士與產婦產前的溝通交流十分必要[7],尤其對于新輔助方式助產術的順利完成起到關鍵性的效果。
綜上所述,陰道自然分娩中新輔助方式助產術更加符合分娩的自然原理,能夠有效減少初產婦經陰道分娩的損傷,有益于產婦產后的康復以及新生兒的成長,值得臨床上廣泛開展應用。
[1]徐鑫芬.國際助產進展與國內助產展望[C]//2012年浙江省婦產科學及圍產醫學學術年會暨《婦產科常見疾病規范化治療新進展》及《圍產醫學熱點追蹤》學習班論文集,2012:143-153.
[2]Foroughipour A,Firuzeh F,Ghahiri A,et al.The effect of perineal control with hands-on and hand-poisedMethodson per-ineal trauma and delivery outcome[J].J Res Med Sci,2011,16(8):1040.
[3]Aasheim V,Nilsen AB,Lukasse M,et al.Perineal techniques during the second stage of labour for reducing perineal trauma[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1,7(12):66.
[4]陳郁蔥.助產配合方法30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 25(14):1989.
[5]馬麗瓊.會陰切開陰道助產861例臨床分析[J].大理醫學院學報, 2001,10(2):41-42.
[6]譚新華.導樂全程陪伴分娩與產后出血關系的初步探討[J].海南醫學,2006,17(1):92-93.
[7]李梅華,何志堅.分娩期助產士與產婦的語言溝通技巧[J].海南醫學,2009,20(9):333-335.
R473.71
B
1003—6350(2014)03—0467—02
2013-07-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4.03.0182
王海青。E-mail:wanghaiq1968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