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佑



聯網設備爆炸式增長
從大的趨勢開始講,從1998年到2008年,出現了第一波互聯網創業浪潮,也就是web1.0時代。目前很多互聯網巨頭,比如新浪、騰訊都是那個時候誕生的。這波互聯網浪潮最重要的戰略命題,就是搶占入口。當時,所有人都在搶做門戶。百度做的是搜索門戶;騰訊通過QQ搶占互聯網入口;而網易、新浪選擇做內容門戶、新聞門戶。不過第一波浪潮里,能上網的人不多,在1990年代,能上網的都是時髦一族。
到了2008年,形勢有了劃時代的改變,因為iPhone誕生了。2007年,蘋果推出第一部iPhone。2008年,蘋果推出應用商店,著手打造移動互聯網生態鏈。此后,智能手機越來越重要。原來你要打開電腦才能執行的東西,現在打開手機就能完成。在第二波互聯網創業浪潮里,很多傳統巨頭受到了沖擊,比如索尼,今年連筆記本生產線都砍掉了。但也有很多巨頭抓住了機會,比如騰訊、360。雖然你仍然使用它們的服務,但路徑改變了,互聯網入口從門戶轉移到了手機。一夜之間,傳統門戶仿佛沒有人去了。
現在我們迎來了第三波互聯網浪潮,也就是所謂的物聯網時代。近幾年巨頭占據了移動互聯網最重要的入口,初創團隊已經沒有機會了,投資者也不再關注移動互聯網項目了。因為現在才進入市場的人,既沒有辦法變現,也沒有足夠的資金跟巨頭競爭。所以所有的創業者開始移到物聯網,想在新一波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機會。為什么物聯網特別重要呢?因為量的關系,不僅是資金、人力、團隊資源,還包括聯網機器的數量。在第二波浪潮里,手機和平板等移動設備比第一波的電腦數量要多得多,到了物聯網時代,所有你能想象到的東西都有可能接上互聯網,聯網的設備再一次爆炸式增長。
物聯網密鑰:全感應+全自動
我們點名時間關注了這么多智能硬件項目后,發現現在人們做出來的都是初階產品。現在的智能硬件不實用,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剛性需求。物聯網和智能硬件最核心的概念是什么?我們認為是全感應檢測+全自動服務。全感應檢測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狀況,傳感器將無處不在,實時檢測數據。目前傳感器已經非常發達了,有方位的、頻率的、速度的、化學的、抗體的、激素的。如果將目前的傳感器組合起來,將迸發出非常大的想象空間。比如用動作的傳感器做出一個智能設備沒什么意思,但用動作+光照+溫度組合出智能設備,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是全自動服務。現在大多數智能硬件是半自動的,這和現有的產品沒有太大的區別,消費者是不會換代的。智能硬件應該做到去開關化。現在很多團隊沒有解決用戶的核心需求,是因為沒有把開關的動作取消。所謂的智能產品是應該獨立運行的。比如做智能燈泡,你走進房間,燈就自動開,或者房間太暗,能自動開,這才是一個完整解決光照需求的智能產品。現在智能燈卻比傳統的燈更復雜,用戶要掏出手機,打開APP,才能開燈,消費者憑什么要買你的產品?你把開燈變得更麻煩了。
智能硬件要兼顧輸入與輸出
現在智能硬件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輸入端(Input),一種是輸出端(Output)。所謂的Input,就是用傳感器檢測你現在的狀態,感知一些數據。比如智能健康秤,采集你的數據之后,把你的體重傳到云端,云端分析之后,再把結果告訴你。所謂的Output,就是執行某一個動作。在做智能硬件的時候,一定要先搞清楚你想做的是Input還是Output。
Input有個特性,它要時時刻刻記錄你的數據,所以它應該盡可能地隱形和無感,它不應該讓消費者考慮功耗問題,放在那里可以一直工作。現在的煙霧偵測器就是這種概念,你不給它換電池,一樣可以使用兩三年。假如你的產品兩三天就要充電,消費者是不會把你的產品使用下去的,因為它太麻煩了。
Output產品關注度更高,因為消費者跟這種產品的互動比較強。但是現在大多數智能設備沒有達到這樣的效果。比如Ikair,是我們點名時間的一個經典項目,它是一個檢測空氣質量的設備,能夠告訴你家里甲醛、Pm2.5、噪音等情況。雖然這是一個很好的創新,除了它你在市面上買不到相似的產品,但是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Ikair只是做了一端(輸入端),它偵測數據,然后把數據發給用戶,這是沒有意義的。智能設備是幫助人們連接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的橋梁,這才是物聯網的本質,完整的服務必須包括兩端。
萬物聯網,時時聯網
做物聯網還要強調萬物聯網、時時聯網。智能硬件很重要的一個內容是采集數據,假如數據不是實時的,就會產生很多間斷的問題,服務就會中斷。現在很多采集數據的設備都是通過藍牙跟手機連接,而不是直接聯網,對手機的依賴非常高,數據檢測很容易中斷。正確的做法是什么?我認為智能設備要直接聯網,把藍牙連手機的中間部分去掉,才能達到采集數據全覆蓋的條件。
比如現在的智能健康秤,我一定要拿出手機,才能知道我的體重,這對用戶來說跟傳統的秤是沒有區別的,而且用戶不見得每次都連接藍牙,把數據傳到手機。現在國外智能健康秤全都是用Wifi直接聯網,用戶稱完體重走開就可以了,它會把數據自動記錄到用戶的賬號,用戶想看的時候拿出手機就行了。云計算會告訴用戶今天又胖了多少,應該吃些什么。
三星剛剛發布的智能手環同樣犯了這個錯誤。三星的手環造型很酷炫,可以實時監控你的心率。假如你的心臟不好,是不是想試試這樣的產品?結果這個手環是用藍牙聯網的,你想看自己的心率,要專門連接藍牙,打開手機。這樣的設計,就不是讓對心臟健康有需求的用戶使用的,注定了只能小打小鬧。今天你有興趣,就打開手機檢測一下心率,明天不感興趣,你就不用了。真正對心率手環有剛性需求的用戶,是心臟有問題的,他們需要24小時佩戴,甚至心臟出現問題了手環馬上報警。時時聯網才能解決這些用戶真正關心的問題。
時時聯網的智能硬件將顛覆現有的商業模式。智能硬件衍生出來的服務特別多。因為智能硬件賣的不是硬件本身,而是一種整體的連續的服務。當用戶為你的服務買單的時候,設備的成本將接近于零。智能設備可能會以半賣半送的方式銷售給你,為的是獲得大量的用戶數據。
智能硬件的三大誤區
我們每天都在看各種各樣的項目,跟很多創業團隊交談過,發現幾個誤區是大多數創業團隊都有的。第一個誤區,“我們看到一個智能設備很火,而且我們的解決方案比他們還好,進入市場行不行?”提出這個疑問的團隊可能以前有ODM(承接設計制造業務的制造商)的背景。他們以前是做方案的,技術能力非常強,但是沒有自己的產品,到了物聯網時代,希望做自己的品牌和產品。但我們認為順序錯了,并不是我擁有很強的技術能力,我就要開發某一個產品。開發一個產品,應該從最原始的需求出發 ,然后再找一個核心的技術方案解決這個需求。假如你的邏輯順序是你可以解決什么,然后倒推用戶的需求,這可能會造成后續的一些問題。
第二個誤區,有些智能硬件廠家特別著急,想發布新產品。他們覺得雖然自己的產品不是很完善,但希望趕緊發布,假如不發布的話,可能別人就把自己的想法做出來了。這種情況我們都會勸他們好好斟酌。作為一個創業團隊,以前沒有品牌的包袱,所以你做出來的第一個產品,就應該是你的代表作,通過第一個產品定下你的品牌形象和調性。如果你在后續的產品中才彌補,消費者可能就不認你了,你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調整。
第三個誤區,是自己的產品被別的公司研發出來了,擔心受到影響。我覺得這不會有任何問題,它的成功不是你未來的障礙。對于所有的創新產品來說,現在都還沒到紅海的地步,只要你認真考慮過自己產品的定位,和競爭對手有差異性,每一個產品都有可能出彩。
物聯網重置
用戶與產業鏈的關系
■文/戈壁投資投資經理 楊世毅
2012年,我們發現了一個大趨勢:2008年全球有10億臺PC;到了2012年,每年智能手機的出貨量達到10億部;2013年,全球擁有的聯網的互聯網設備超過了100億臺。而未來是物聯網時代,想象空間就更大了,因為互聯網會延伸到所有的設備,物聯網將比移動互聯網擁有更多的設備、更多的數據、更多的用戶,其中有很大的市場機遇。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在2013年投了三個智能硬件項目,第一個是Ikair,它是一個檢測家居環境的設備,我們覺得量化環境是未來保持健康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我們都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中,這些環境都和我們的健康密切相關。另外兩個項目是量化人體方向的,分別是智能體重秤和發燒監測器。
我們認為未來中國最剛需的領域是醫療健康。醫療和健康是兩個重點不一樣的細分市場。醫療市場是以治療為目的的,傳統的產業鏈是這樣的:患者生病了,要去醫院掛號,掛了號才能看醫生,看了醫生才能得到藥物治療,使用醫療器械,最后找保險機構報銷。智能設備出現之后,患者在產業鏈中的位置將會產生很大的變化,比如他可以直接跟醫生、藥店、保險公司進行互動,未來智能設備甚至可以讓患者擺脫對醫生的依賴。物聯網重置了患者與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關系。
健康領域的使命則是讓你不要看到醫生,幫助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國內有四個重要的健康市場。首先是明顯的癥狀市場,比如黑眼圈、長痘、關節疼痛之類的。其次是特殊人群市場,比如在生理周期的女性、孕婦、兒童、老人。第三個是個人健美市場,包括美容美白、健身減肥等。最后是疾病管理,比如管理糖尿病、高血壓等長期性的疾病。
對于以上四個細分市場的人群,有幾個對應的解決方案。比如通過運動改善亞健康癥狀、通過飲食吃出好身體,改善生活起居作息習慣,改善心理狀況。對于每一個細分的模塊,其實都是一個細分的垂直領域,每一個小領域,都蘊含著非常多的市場機會。假如你的智能硬件能做好一個細分市場,可能就讓你上市了。
作品與商業制造的區別
■文/富士康總裁特別助理 林棟梁
2013年,智能硬件非常紅火,不過根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眾籌平臺上募資最成功的前五十項,包括募資超過1000萬美元的項目,能準時出貨的,只有16%,剩下的84%全部跳票。他們募集資金非常成功,不缺乏資金,而且產品的創意很好,為什么不能出貨?很大一部分是在生產制造上出了問題。
很多創業團隊對軟件非常熟悉,對硬件卻不太理解。對產品來講,做一件,叫個人作品,但如果你想做商業制造,做1000件都算不上量,做1萬件、10萬件甚至100萬件才叫商業制造。所以創業者做作品和做商業制造,量的區別是很大的。
如果你以前是做軟件的,跨到硬件的時候,有些硬件的門檻,有些硬件的需求,你隔行如隔山,可能就會不明了。更何況智能硬件是軟+硬的結合,難度就更大了。軟件如果有問題,升級補丁就完事了;硬件如果出了問題,小則用戶不滿意,大則涉及安全性,需要大批量召回,這又會引發危機公關問題。所以硬件跟軟件出問題,兩者的影響是完全不一樣的。
對于現在要做智能硬件的軟件公司,我要給他們兩個忠告:第一,硬件的商業制造比你想象的要難,你不要拿做軟件的思維來想象做硬件。第二,把忠告一在心里重復三次,告訴自己,就是這么難。
當你做出第一個手版的時候,你只需要用工具黏黏焊焊、修修補補,或者用3D打印機直接打出來;到你要做100個樣品時,你就需要更多的制造機器和模具,而且你以前用的軟模并不精準,你要生產硬模,它的硬度是很高的,做出來是很不容易的;等你的樣品做完了,需要進入商業量產,你就要符合當地的市場和法規要求,有的產品在美國很好,到了英國就要重新測試、驗證,保證符合功能、法規的要求。當你的產量到了幾萬、幾十萬時,你以為自己的量很大,對工廠來說卻是毛毛雨,只是讓機器動一動,暖暖身……
商業制造的流程大致就是這樣,但現實很殘酷,這個流程很多時候并不是單向的,很多時候你的設計、你的構想、你的供應商沒有達到你的預期。你做了一批產品,功能卻達不到要求,只能回頭再來,重新修改方案,修改零件,如此來來回回修改,會花掉你大把大把的錢。沒有參與過制造業,就不知道有這樣的難度存在。
就我們觀察,你要成功上市一個好的產品,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你的設計合不合理,方案、需求、用料到底好不好,占了你成功率的50%;而后期的開發驗證,占了成功率的30%;剩下的20%,才是工廠生產。如果你前面的流程做得不好,雖然工廠可以做一定的調整,仍然是很難做好的。比如最近有一個客戶找我,希望把產品外觀做得更酷炫一點,電池縮小一半,發電量增加兩倍,我一聽就笑了。對智能硬件團隊來說,前期的設計、開發、驗證,是相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