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海晨
收藏有夢 大國風范
文/沈海晨
回想第一次去上海博物館還是兒時留下的記憶,可是一轉(zhuǎn)眼,已踏上工作三年有余,上海博物館對我有種莫名的吸引力,大概是一種神秘的距離美吧。
因工作關(guān)系常走動上海博物館,總好奇于每年的特別展覽會有什么新計劃。上海博物館的特展基本來自異國他鄉(xiāng)的博物藏品,這對于大都市的文化共鳴,是有目共睹的。當然一有空,我也會駐足其他本館的館藏珍品,有些已經(jīng)很熟悉的藏品,記不清看過幾回了,卻仍然每次欣賞又分外喜悅,如穿越時空般,能在古物中依稀感受時代的氣息。
不久前,看到《中國文物報》刊載的一則新聞,讓我有所觸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提出了“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方針。為了讓國人努力夯實國家軟實力的根基,提出了要引導老百姓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讓13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
記得歷史書中曾講到,晚明時代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zhuǎn)型的開始,也算是一種萌芽,是傳統(tǒng)社會向近代社會轉(zhuǎn)型的開始。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ǎn)黨》里說:“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fā)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社會轉(zhuǎn)型的同時,也開始讓城市的文化復蘇,國有博物館的免費開放已然常態(tài)化,老百姓得到了知識的供氧,民間博物館的蓬勃壯大,時間開始積累一座城市的底韻。
不難想象,文化軟實力可以表現(xiàn)在社會的各個方面,就像棱鏡般閃爍著光芒。正如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我國的古物可以在世界的各個博物館內(nèi)留有足跡,有了上下5000年的燦爛根基,我們對祖國應該有一種最原始的崇拜和敬仰,我則始終懷有好奇心,總在各類博物館里尋覓,課本教育未必適合每個國人,但每個國人卻有義務去了解我們的文化在何方,在哪里,這樣才走得踏實。文化的教育,看似平靜如水,卻迫在眉睫。快速消費時代的到來,讓國人的心總是無法平靜去汲取祖國文明的精華。
曾經(jīng)作為來滬策展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副館長,就日本非常喜愛收藏中國文化,給出了“畢竟還是中國人更了解自己的文化吧”。這句話,一直徘徊在我腦子左右,中國文化被認可和傳播是好事,但聯(lián)想幾年前某知名拍賣行,熱炒了中國失散的十二生肖的幾個獸首時,則覺得需要對一種掠奪的歷史變成了金錢換物驚人盛舉的反思。
收藏是一種文化保護,也是文明的象征,可以像詩人般寄情祖國山水,不吝嗇展現(xiàn)祖國的博大精深。收藏在上海,也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永遠有帶動世界的眼光,大國的風范,是氣魄也是魂魄。無論如何,文化軟實力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血濃于水的祖國,也需要勇敢與冒險精神。早先看了美國克拉克美術(shù)館的捐贈人克拉克先生的書中,提到他在中國的科考之旅。一個美國人,因為喜歡科學與自然,外加家庭殷實,便召募人員來到心往已久的中國開始尋夢之旅,他有極強的靈感,看到了中國文化遺產(chǎn)的偉大,卻不是以一個掠奪者的身份,他對藝術(shù)收藏和科學有興趣,卻不任意妄為,這也是一種大國友人風范。給我啟示的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紐約列入保護的歷史建筑2萬處,而上海名列在冊只有600多處,除了國家專門機構(gòu)出于職責去保護,民眾對歷史文物和建筑的保護意識也是淡漠的。少數(shù)人在擔憂,多數(shù)人冷眼旁觀,文化在損失中,卻讓我極度想要有全民保護文化的一天,國人能娓娓道來祖先的文明故事。
如今,快速時代到來,有了快速文化,但仍想要拾起一個大國的文化夢,人人不再對街邊的歷史優(yōu)秀建筑態(tài)度冷漠,不再對中國國寶以拍賣的數(shù)據(jù)來大肆議論,更夢想著世人有一個能理性、客觀來看待大國的包容心與尊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