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美芳
三問上海自貿區
文/徐美芳
這是我國對全球經濟一個“不一定”和一個“必然”的戰略部署。2010年,中國GDP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清醒地認識到,一國GPD較高,并不代表該國經濟一定很強,并不意味著該國人民一定幸福。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這預示著世界必然發生重大變革。目前可以看到的是:全球生產力或生產布局發生重大變化;創新技術層出不窮。這樣的背景下,黨和國家戰略性地采取了更高標準、更高水平和更加安全的開放。
上海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上海有綜合保稅區建設。2009年,上海綜合保稅區成立。上海綜合保稅區包括洋山保稅港區、外高橋保稅區(含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及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三大部分,它們分別是中國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個保稅物流園區和第一個保稅港區。因此,上海是中國探索海關特殊監管制度的最佳試驗田。
2003-2009年,從全國范圍內討論到聚焦上海打造自由貿易園區。改革開放后,我國先后成立多個保稅區。但在加入WTO后,保稅區在區域定位、管理體制、功能定位、設區原則等方面的挑戰日益突出,有學者明確提出保稅區發展方向是向自由貿易區轉型。隨后,上海、深圳、天津、成渝地區先后向國務院及各部委提交了關于保稅區轉型自由貿易(園)區的建議。但必須承認,保稅區在全國范圍內向自由貿易區轉型,那時較難形成一致推動力。
2009年,溫家寶在《關于中國在浦東建立自由貿易區設想》的報告上將“自由貿易區”批示為“自由貿易園區”。之后,上海打造自由貿易園區成為聚集點。
2009-2013年初,上海積極探索符合國際慣例的自由貿易園區。2011年10月,上海正式向外界宣布上海綜合保稅區率先轉型成為自由貿易園區。2012年12月,上海通過《上海市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條件》,鼓勵貿易與金融、航運、物流、制造、會展等到產業融合發展,并首次提出上海“探索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自由貿易園區”。
2013年起,國家戰略高度推進上海自貿區建設。2013年3月底,李克強在上海調研并考察外高橋保稅區,鼓勵并支持上海在現有綜合保稅區基礎上,先行試點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園區。2013年7月和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正式成立。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12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出臺《關于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支持上海自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