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阮章云
田野的清風:金山農民畫藝術
文·圖/阮章云
上海,是一座有著六千年歷史的城市,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1986年12月8日,上海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金山,是上海的西南門戶,這片質樸而肥沃的土地,自古就氤氳著書畫的幽香。金山農民畫正是這片江南文化沃土中滋養的一枝鄉土文化奇葩。
金山農民畫,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因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受到文化部和全國農民畫鄉的推崇,由此豐富了中國農民畫的內涵、理論依據及發展方向,并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股民間美術熱,掀起了全國農民畫創作的新一輪高潮,涌現了一大批中國農民畫鄉。
農民畫的影響早已從國內擴大到海外,并以其獨特的風貌為中外美術界贊賞,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現代民間繪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就在2013年末,在上海的城市規劃館內,為期一周展覽了集華東地區六省一市眾多的優秀農民畫作品,開展以“丹青繪名城,筆墨抒鄉情”為主題的歷史文化名城紀念特展,表達上海金山農民畫代表上海民間繪畫的一片天。
農民畫植根于民族的土壤、吸取著民間藝術的乳汁,把傳統的文化根底與現代的審美觀念有機地結合,以其頑強的藝術生命力在繪畫藝術的殿堂里獨秀一枝,綻放異彩,終于由傳統民間藝術蛻變為現代民間繪畫藝術。
提及農民畫,人們眼前自然而然地會浮現出那些造型夸張、色彩強烈、構圖飽滿、寓意深刻的畫面。就如傳統戲劇舞臺爭相上演著不同的曲種一樣,在中國農民畫的大舞臺上,同樣也上演著不同的曲調。自1988年來,全國50多個縣被文化部社會文化局命名為“畫鄉”。
阮章云
上海市金山農民畫院副院長,副研究員,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美術作品:
漆畫《古鎮新韻》獲文化部第八屆“群星獎”銀獎,后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學術論文:《淺析中國農民畫的群體與個體》獲文化部第七屆中國藝術節——全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建設成果展一等獎,2013年被上海美協、《解放日報》等授予“現代民間繪畫優秀輔導員”稱號。
中國農民畫從構思、構圖到內容、色彩,無不體現著各地特有的風土人情,散發著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那些以刺繡、剪紙、木刻、藍印花布、灶壁畫等形態存在的藝術元素,遍及中華文明的各個角落,成為農民畫合作的基礎。不論是表現神話故事、歷史傳說,還是現實場景、自然風光,除了運用到這些基礎元素外,還融入了農民畫家們天真的想象力和質樸的審美情趣。他們以其稚拙的語言,描繪著現實與理想的異彩斑斕。可以說中國農民畫是以華夏文明為主體,又以鮮明的地方文化為特色的,各地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既相互區分又相互滲透,歌唱著勞動的快樂、豐收的喜悅,展現著社會主義新農村新風貌。
中國傳統的民間美術綿延千年,農民畫則是老樹新花,是在特定歷史與社會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獨特繪畫。“農民畫”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稱謂,現在也稱它為“現代民間繪畫”。在歐洲與其相似的繪畫稱為稚拙藝術,在我國的臺灣、香港及東南亞稱為素人繪畫。
素有“上海糧倉”之譽的金山,河網交織,土地肥沃,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在這塊擁有千年農耕文化積淀的歷史環境和飽受吳越文化浸潤的土地上蘊藏著豐富的民間美術。質樸優美的金山土布享譽江南,清麗素雅的藍印花布為農婦所喜愛,精致細膩的雕花床是農民新房中最為喜氣的家具,粗獷簡潔的灶壁畫演繹著農家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繡花織布、打花糕、糊燈彩、扎風箏、剪喜花更是農村婦女傾注情感,施展各自精湛技藝的絕活;逢年過節調龍燈、舞獅子、蕩湖船、踏高蹺儼然成為村民們最為熱鬧的民俗活動。美麗富饒的江南水鄉滋養著勤勞聰慧的金山農民,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造就了金山農民獨特的審美情趣。
作為首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金山農民畫,是在農耕文明中孕育,在民間美術融合中成長,并逐漸形成瑰麗奪目的藝術奇葩。20世紀70年代,金山文化館吳彤章和阮章云兩位美術老師到滬浙交界的楓涇農村進行民藝采風,驚喜地發現了一些農村婦女箱底保存的刺繡、藍印花布和剪紙花樣。這些代代承傳的,既是喜聞樂見的民俗用品又具有不可或缺生活功能的民間美術,蘊涵著淳樸審美情趣,散發出濃郁鄉土氣息。
由此,美術老師精心物色了一批靈巧的農村大嫂大娘參加農民畫創作班,這些婦女既有現代農村生活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和感受,又是十里八鄉馳名的繡花、剪紙和織染能人,是鄉土文化的傳承者。為充分發揮她們的藝術想象力,增強創作的自信心,美術老師采用因勢利導的啟發式輔導,以她們擅長的刺繡、剪紙和織染等傳統民間美術為創作基礎,以紙當布,以筆代針,以顏料為彩色絲線,運用刺繡的配色方法與剪紙的造型手法進行農民畫創作,將傳統民間美術融入農民畫藝術中。
正如剪紙高手阮四娣阿婆,她的作畫過程很特別,先剪出一個物體貼在畫紙上,然后再描摹下來,所以她的畫呈現一代代鄉村剪紙藝術積淀下來的造型風格。她的代表作《孵蛋》,把母雞身下孵化的雞蛋畫成紅色和綠色,充滿了喜慶氣氛和迷人的想象力,其總括性造型手法自然受傳統剪紙藝術的影響,主觀情感性用色與中國傳統的觀念色彩一脈相承;陳芙蓉大嬸代表作《賀新年》,為營造出新年歡快的氛圍,在瑞雪紛飛的畫面上,四季的鮮花同時綻放,顯現中國民間超時空的造型觀和傳統審美意識;極富個性的陳德華大娘成名作《白蛇傳》,風格迥異,把天、地、人、神處理得渾然一體,具有江南戲曲和民間紙馬藝術的神韻;刺繡巧手曹金英大嫂的成名作《魚塘》則運用藍印花布的表現形式,藍白相間的色調與江南農村秀麗的水鄉生活相映成趣,透溢出一種清麗雅致的色彩與韻味,是一件從形式與內容協調統一的經典之作。
江南豐富多彩的傳統民間美術,成就了金山農民畫所傳承的鄉土特性。只要善于輔導,農民畫家就能憑借熟練技藝,得心應手地以獨特的繪畫語言描繪現實生活,表現自己的思想情感與審美情趣。她們作畫的過程,就是用心靈追尋美好憧憬的過程。輔導的過程,就是對她們潛在藝術創造力的發現和激活過程。通過不斷地汲取、融合和完善,一批能繡善織的農村婦女,在美術老師的輔導下,成功地把傳統刺繡、剪紙、織染、木雕、磚刻、泥塑、漆畫、灶壁畫等民間美術與現代農村豐富的生活氣息融為一體,創作出寓意質樸、色彩明快、造型夸張、構圖飽滿、富有江南鄉土風韻的金山農民畫。
金山農民畫家在作畫中為追求美好,對所描繪的事物毫無掩飾而又符合情理,舍技巧而重神韻,筆隨心走,彩由情敷,以拙勝巧。為恰如其分地表現畫作的審美效果,使其更顯淳樸生動,農民畫家不注重于形象的寫實性,不著意追求物象的逼真,而是什么美就畫什么,怎么美就怎么畫,形成了獨特的金山農民畫風格。
造型上,金山農民畫受傳統剪紙藝術的影響,在處理物體空間關系時,不是采用光色明暗、虛實大小來表現,而是通過平面鋪張來表現空間概念,善于把立體的物體處理成平面。如畫雞,一般采用雞的側面形象來表現其完整性。畫杯子、瓶罐之類的物體,總是把口部畫成圓形,底部則畫成一條平線,農民畫家認為杯子口是圓的,底平才可放在桌子上。畫船上的人也往往是一半畫在船上,一半倒在水里,認為只有這樣才合情合理,因為人站在船上會與船形成一豎一橫的“⊥”形。農民畫家認為這樣的夸張變形更能真實地表現事物,這種觀念性的藝術語言使金山農民畫進入了物我同化的藝術最高境界。
金山農民畫不遵循西方傳統繪畫的焦點透視,也不效法文人畫的散點透視,構圖平視與俯視結合,直觀與印象互疊。農民畫家沒有經過美術學院的基礎訓練,創作時不是憑直接寫生,而是對各個物體特征的觀察理解,依據物體之間相互關系所得到的整體印象來作畫。農民畫家會隨著表現的需要把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不同視向和各種物體的特征隨心所欲地表現在一起,把有趣的事物描繪在一幅畫中。造型不受焦點透視、散點透視原理的約束,在同一幅畫中運用仰視、平視、俯視等藝術手法,成為了金山農民畫特殊的表現形式。
色彩上,金山農民畫繼承了民間刺繡的配色方法,強調主觀情感性用色,色調明快,在對比強烈中求和諧,尤其重視色彩的裝飾性。農民畫家對色彩有著特殊的審美習慣,色彩不依據所繪物象的固有色或以西方傳統色彩理論為基礎,而服從審美要求或情感的需要。如畫的鴨子絢麗繽紛,色彩和鴨子的自然色相去極遠,但成功地起到了借色彩烘托氣氛,抒發情感的藝術效果。在色彩處理上,農民畫家自覺地考慮到色塊的大小、明暗之間的均衡,以達到整幅作品的色彩協調舒暢。農民畫家認為創作農民畫好比蓋房子要裝門窗一樣,屋內沒有門窗會覺得昏暗,所以在一幅深色調畫面中往往要安置幾塊明度高的顏色,戲稱“開天窗”。農民畫家這種質樸的美學觀,是對美的準確反映和對美的感受恰到好處的表現。
農民畫師因生活經歷、藝術素養和愛好的不同,作畫時配色習慣也大不相同,有的喜歡濃妝艷抹,有的喜歡淡妝素裹,表現出畫家強烈的個性色彩,從而形成了金山農民畫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
近40年來,金山農民畫取得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成為上海郊區新農村建設的標志性文化成果。金山農民畫院已培養農民畫家千余人,涌現了一批代表人物,其中5位被命名為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8位被金山區政府命名為金山農民畫畫師,33位分別成為中國美協、中國民協、上海美協、上海民協會員。創作了數千幅具有獨特風格的金山農民畫,其中6000多幅赴歐美等國展出,5000余幅作品在北京等國內十余座城市展出,400多幅獲全國、省市級畫展大獎。475幅被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上海美術館、浙江美術館、重慶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成果斐然,2006年上海市和金山區兩級政府共同注資1000萬元人民幣,在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設立“金山農民畫專項基金”,已成為金山農民畫創作和培養農民畫家的保障性資金,為金山農民畫藝術得到更加有效保護和傳承奠定了政策和資金的基礎。2007年“金山農民畫藝術”被列入首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金山先后被文化部、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農民畫之鄉”。
然而,金山農民畫的傳承創新之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誠如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曹振峰所說:“上海金山的藝術實踐,改變了以往農民畫的面貌,也改變了有些人認為農民畫是低層次藝術的偏見,更重要的是,發掘出了民族民間的藝術寶藏,為現代民間繪畫開拓了廣闊的前進道路。”金山農民畫善于在傳統民間美術的基礎上,開掘新內涵,尋找新載體,成功探索出一條傳承民間美術的有效途徑。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