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建軍 方益花
廢除勞教制度如何善后
文/周建軍 方益花
在勞教制度被廢除之前,治安管理處罰、勞教制度和刑罰組成了我國社會治安的三級制裁(處分)體系,即刑法規制構成犯罪的行為,勞動教養規制違法嚴重但又不構成犯罪的行為,治安管理處罰規制一般違法行為。
但是,三級制裁體系建立在“重罪重罰”的刑罰觀念的基礎之上,為了達到削減犯罪數量、減少犯罪標簽的目的,不僅采用了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還將相當一部分輕微罪行為納入勞教制度。
因此,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只不過將原本屬于“犯罪——刑罰”體系的輕微犯罪行為歸入了勞教或者其他的范疇,使之脫離了“罪刑法定”原則的視野,帶來了更多的麻煩。
相對于保安處分的對象,勞教制度的對象范圍要多得多。早期,國務院制定的《關于勞動教養問題的決定》規定了四類對象,后來,通過一些文件又將其擴充到六類對象。最多的時候,勞動教養制度適用的對象多達十幾種。概括起來,截至勞教制度被廢除之前,其對象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有輕微違法行為但不構成犯罪的人;第二類是常習性違法的行為人;第三類是吸毒、賣淫嫖娼的人員。
根據社會防衛的原理,吸毒、賣淫嫖娼的人員和常習性違法的行為人都屬于具有某種癖性,需要通過強迫勞動來治療的病人。因此,后兩類勞教對象都屬于保安處分的范疇。惟獨第一類勞教對象——“有輕微違法行為但不構成犯罪的人”,他們之所以被勞教,不是因為他們的某種癖性抑或社會防衛的需要,而是他們的違法(犯罪)行為應該被懲罰。既然不是因為某種癖性需要治療,勞教制度對“有輕微違法行為但不構成犯罪的人”的懲罰不是治療、防衛性質的保安處分,而是報應、懲罰性質的刑罰(實質意義上的刑罰)。
因此,保安處分不足以涵括勞教制度的全部對象。廢除勞教制度以后,原本屬于勞教制度合理規制的對象應當通過輕微罪體系的構建、完善和保安處分制度的專門立法共同來實現。
廢除勞教制度之后,如何完善輕微罪的成立體系,需要針對“有輕微違法行為但不構成犯罪的人”的規制做出特別的說明。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是降低犯罪門檻,實現犯罪成立的系統化。前文提到,施加于“有輕微違法行為但不構成犯罪的人”身上的刑罰,這并不是說沒有犯罪卻要施加刑罰,而是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在作祟。說到底,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就是一個“……都是犯罪,但是……不認為是犯罪”抑或“是又不是”的問題。很顯然,這種表述存在嚴重的邏輯問題。深究起來,說它是犯罪,那是存在抑或客觀意義上的界定。“不認為是犯罪”,那是立法者的意愿抑或立法的選擇。換句話說,犯罪的存在是客觀的、絕對的,它和立法者的意愿抑或他們承認與否之間并沒有太多的關系。立法者認可所有的犯罪,有利于犯罪的系統規制。否則,就有掩耳盜鈴的嫌疑。
基于系統規制犯罪問題的需要,應當廢除犯罪概念中的定量因素,降低犯罪門檻,實現犯罪成立的連續化、系統化。現行刑法體系中,對犯罪采取的是定性加定量的入罪模式。因此,刑法典中,諸如“情節惡劣”、“情節嚴重”之類的措辭比比皆是。然而,犯罪成立的定量因素不僅有違立法明確的要求,而且割裂了犯罪成立的連續性質,助長了重罪重刑的習氣,不利于犯罪問題的系統規制。
二是建立正式、系統的保安處分制度。保安處分與刑罰制度關系密切,相輔相成,但又存在目的、方法等方面的根本差異。在勞教制度尚未廢除以前,很多不構成犯罪又很危險的情況,往往能夠通過勞教的方式去消除。廢除勞教制度之后,不僅出現了處分體系的斷裂,還直接產生了無法有效應對前述危險的后果。從這個意義上講,構建正式、系統的保安處分制度的緊迫性進一步顯示出來了。
在保安處分制度的構建中,應當采取專門立法和附屬立法共同推進的方式,盡快完善犯罪治理的法制體系。一方面,正式的保安處分制度應該界定為以消除危險為主要目的的特殊預防方式,可以納入刑法、行政法的范疇,不失時機地推動相關附屬保安處分規范的設立。1997年修訂《刑法》的時候,有學者提出應當采取“刑法—保安處分”雙軌治理模式;2011年的《刑法修正案(八)》和隨后的《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增加了具有保安處分性質刑罰禁令,這些都屬于依附其他法律法規推動保安處分立法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專門的保安處分立法也很重要。由于缺乏專門、正式的保安處分法律,附屬保安處分措施的性質存在很大的爭議,適用的程序、標準也不是很清楚,出于不越雷池的心理,相關措施極少適用。因此,專門的立法不僅可以明確保安處分制度的定義、性質和目的,還可以對決定、執行保安處分的主體及其權利救濟的問題做出系統的安排。
三是以法益恢復為主改善刑罰目的體系。在輕微罪體系的完善中,還需要考慮到刑罰目的的調整。如果僅從報應、預防的角度來說,輕微罪體系的建構不足以適應輕微罪處分目的的要求,不足以承載輕微罪相關主體的主要利益。區別于重罪體系嚴重影響個人生命、財產,社會安全等重大法益的特點,相關的反應方式應當突出其報應、預防的功能和目的。但是,輕微犯罪行為并不具有直接形成重大法益的特點,應當將相關主體的利益恢復擺放在主要的目的地位。
根據利益恢復的刑罰目的,輕微罪的完善應當考慮到以下兩個方面的要求:第一,輕微罪的處置要以受害人利益的恢復為主要目的。然而,包括治安管理處罰、勞教在內的制度,注重對行為人的懲罰和治療,都不重視受害人利益的恢復。第二,應當為輕微罪體系配置靈活多樣的反應方式。由于輕微罪的處置要以受害法益的恢復為主要目的,因此,法律對于輕微罪的反應要充分考慮到受害人的利益需求。然而,從現實的情況來看,輕微犯罪受害人的利益需求是很復雜的。一般說來,在他們想要討得的說法當中,賠禮道歉、獲得賠償的重要性遠比犯罪人受到的懲罰(如短期自由刑、罰金)重要。但是,法益被侵犯的情況非常復雜,考慮到法益恢復的要求,需要配置有相對靈活多樣的反應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講,曾經的“栽樹判決”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如果說,老太太上墳失火燒掉的不是森林,而是草地抑或其他的財產,相應地,法院應當判決老太太種草,抑或根據具體情況以其他可能的方式盡量恢復受害者的法益。因此,應當為輕微罪體系配置相對靈活多樣的反應方式,在公序良俗的范圍之內,從程序的發動到判決的內容,都要充分考慮到案件的具體情況和當事人的利益訴求,使受損的法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
論點
從勞教制度的發展歷程來看,它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一項剝奪人身自由長達三四年的行政處分,嚴厲程度與刑罰無異,嚴重超越了行政權力的范疇,形成了行政權力侵犯國家立法權力的怪現象。加之部分地方政府的惡性利用,勞教制度嚴重背離了合理、合法處置輕微犯罪行為的軌道,成為過街的老鼠,出現了人人喊打的局面。
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引用了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提出來的問題:“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對此,《詩經》做出了回答:“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中國刑法制度的改善,不能只糾纏于死刑的廢除、生刑的加重。從民眾的角度來講,輕微犯罪行為,不僅數量巨大,而且關系到他們的切身利益。處理得不好,不勝其擾不說,還會加劇民眾的迷茫以致于原本就很脆弱的法律信仰進一步流失殆盡。
廢除勞教制度以后,表面上看起來,疾言厲色的批評戛然而止。實際上,輕微罪體系的缺位當即凸顯出來了。重罪的處置,謀殺(故意殺人)、搶劫、強奸,等等,無一例外,各國都會將其納入刑法的視野,所配置的刑罰(除死刑以外)也大同小異。說到底,國際上關于重罪處置的經驗大抵也是有用的。那么,輕罪的處理呢?不僅各國的風土人情、人文底蘊都可以影響到輕罪的設置、種類和期限,還要根據受害法益的具體情況配以相對靈活多樣的刑法反應,以滿足多元刑法目的的需要。惟其如此,才能實現巴門尼德所說的“輕者為正,重者為負”的哲理。一言蔽之,輕微犯罪體系的構建、完善要比基于惡害的報應、預防復雜得多。
為此,不僅需要廢除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恢復犯罪的連續存在,以靈活多樣的刑法反應滿足多元刑法目的的需要,還要根據刑事政策的研究,加強輕微罪體系的專門立法,鼓勵司法改革,以判決抑或判例的形式,彌補實定法的不足。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