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建梅
跟著觸龍學“攻心術”
文/顧建梅
生活中,許多人并不明白心理學與教育、德育的區別。其實,心理和道理是兩碼事,這篇“觸龍”就是想讓讀者知道這一點,并隨著文章的鋪展,明白有時講道理達不成的,講心理卻可以,各中妙趣,任君領會。
故事背景
觸龍是誰?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名大臣,官居左師。
公元前266年。是年,趙國國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孝成王繼承王位,因孝成王年輕,暫由太后執政。這個趙太后即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趙威后。在《戰國策·齊策》里,曾留下“茍無歲,何有民?尚無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可見,趙太后并非昏庸之君。話說,秦國見趙國正值新舊交替之際,孝成王年少無知,趙太后又是女流之輩,認為有機可乘,便發兵急攻,一舉攻占了趙國的三座城池,國難當前,太后向齊國求援。齊王答應出兵,但前提是趙國必須派太后的幼子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豈料趙太后堅決不答應。面對大臣們的竭力勸諫。太后對左右申明:“有再來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的,我一定朝他臉上吐唾沫!”
怎么辦?秦國攻城掠地,勢如破竹,齊國按兵不動,等候人質,而太后護犢心切,不肯妥協……
危難之際,觸龍出場了。
觸龍拜見太后,太后氣勢洶洶地等著他。觸龍緩慢地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說:“我的腳有毛病,連快跑都不能,很久沒來看您了。又總擔心太后的貴體有什么不適,所以想來看望您。”太后說:“我全靠坐車走動。”觸龍問:“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后說:“吃點稀粥罷了。”觸龍說:“我現在特別不想吃東西,自己就勉強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點食欲,身上也比較舒適了。”太后說:“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沒有人會在下雨天曬被子吧?但奇怪的是,我們卻往往在別人情緒失控時和他講道理,并認為理該如此:就是因為他情緒失控了才需要和他講道理呀。問題是,當一個人被負面情緒籠罩著時,就如一只豎起了尖刺的刺猬,內心充滿著敵意和防御,對所有不合心意的勸誡都會還以顏色。所以,攻心術的第一步便是安撫對方的情緒,使雙方在友善的氣氛中進行交流。第一個回合中,觸龍的一番寒暄讓原本做好了心理準備,欲將說客拉入黑名單的趙太后消減了對他的防范和抵御心理。
隨后,觸龍對趙太后說:“我的兒子舒祺,年齡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愛他,希望能讓他替補上黑衣衛士的空額,來保衛王宮。我冒著死罪稟告太后。”太后說:“可以。年齡多大了?”觸龍說:“十五歲了。雖然還小,希望趁我還沒入土就托付給您。”太后說:“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觸龍說:“比婦女還厲害。”太后笑著說:“婦女更厲害。”
所謂同理心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觸龍替自己的小兒子向太后謀求宮中之職,傳遞給太后這樣一種信息:“即使我是男人我也是疼愛小兒子的,所以,我能理解并認同你疼愛和保護長安君,不舍得讓他做人質的行為。”如此,作為一個因疼愛孩子而遭到眾臣圍攻的母親,面對一個和你有著同樣的感受,對你的行為表示理解和支持的人,內心怎么能不感到寬慰呢?
接著,觸龍對太后“婦女更愛小兒子”的回答表示了異議,他說:“我私下認為,您疼愛燕后就超過了疼愛長安君。”太后說:“你錯了!不像疼愛長安君那樣厲害。”左師公說:“父母疼愛子女,就得為他們考慮長遠的利益。您送燕后出嫁的時候,拉著她的腳后跟為她哭泣,這是惦念并傷心她嫁到遠方,也夠可憐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時,一定為她禱告說:‘千萬不要被趕回來啊。’難道這不是為她作長遠打算,希望她永得君心,生育子孫,讓他們一代代做國君嗎?”太后說:“是這樣。”
左師公說:“從這一輩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趙國建立的時候,趙國君主的子孫被封侯的,他們的子孫還有能繼承爵位的嗎?”趙太后說:“沒有。”觸龍說:“不光是趙國,其他諸侯國君的被封侯的子孫的后繼人有還在的嗎?”趙太后說:“我沒聽說過。”左師公說:“他們當中禍患來得早的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禍患來得晚的就降臨到子孫頭上。難道國君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這是因為他們地位尊貴而沒有功勛,俸祿豐厚而沒有功勞,占有的象征國家權力的珍寶太多了啊!現在您把長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很多珍寶,而不趁現在這個時機讓他為國立功,一旦您去世之后,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站住腳呢?我覺得您為長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認為您疼愛他比不上疼愛燕后。”太后說:“好吧,任憑您指派他吧。”
因此,左師公就替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車子,送他到齊國去做人質,齊國的救兵才出動。以上的幾番對話,話雖不多,蘊涵的信息量卻非常豐富,其中又包含以下幾招攻心術:
當趙太后不肯答應齊國要求時,眾大臣們是如何表現的呢?原文之語為“大臣強諫”,“強諫”一詞說明大臣對趙太后的自私自利,不顧大局,執迷不悟有著多么強烈的不滿,抱以多么強硬的規勸和指正態度,而這些都是對趙太后的道德評價和道德批判。
可是,道德的起點難道不應符合人性嗎?違背人性的“道德”真的是道德的嗎?
例如,長期以來,我國的司法政策倡導的是“大義滅親”,而這一詞出鏡率也是居高不下,然而,2011年的刑事訴訟法修改草案中增加了這樣一條規定:經人民法院依法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按人民法院通知出庭作證,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即:“父母子女配偶可拒作證”, 中國社會科學院刑法研究室主任劉仁文直指“大義滅親的立法理念是錯誤的”,不符合中國“親親相隱”的傳統。
通過量測測區內明顯地物點,采用“外業檢查”方法獲取DOM平面精度,然后對比正射影像與房屋屋檐對應的地物點坐標,DOM影像分辨率為0.15 m,DOM平面精度控制在一個像素內。
可見,即使是司法政策也應該尊重人性和倫理,尊重社會的公序良俗。所以,大臣的“強諫”無疑在強迫一個母親去做一件她認為會危害孩子的事,這要求可能是合理的,但并不合情,也不符合人性。觸龍卻尊重人性,以人為本,他自始至終都沒有貶損和非難趙太后。
可想而知:當趙太后恨不能向說客吐一臉唾沫時,她一定被大臣們勸其就范時種種冠冕堂皇的理由折磨出了內傷:你們說的國家利益沒錯,你們說的子民的生命財產也沒錯,可為何要以我兒子的生命安危作代價呢?我愛孩子保護孩子就錯了嗎?
而觸龍在交談中一直談及的都是“孩子的利益”,而不是“國家和子民的利益”,他只是在娓娓而談中將趙太后的視野擴展開來,用趙太后愛燕后的態度來說明“父母疼愛子女,就得為他們考慮長遠的利益”,當趙太后意識到送長安君做人質并非是犧牲孩子的利益,而恰恰是為兒子的將來奠基,符合兒子的長遠利益時,便欣然同意送子入齊。
為何同樣是勸趙太后送子入齊為人質,趙太后聽不進別人勸諫,卻偏偏接受了觸龍的建議?除了以上四條,觸龍還非常難能可貴地做到了第五條:積極關注。
積極關注是指對他人的積極面給予關注與肯定。當眾臣的目光都盯著趙太后的缺點,都在指出她作為一個國君是如何的行為不當時,觸龍卻能夠看到事物的另一面,看到趙太后身為國君的不足之處卻恰恰閃爍著母性的光輝。所以,觸龍絕口不提身為國君該如何表率,而是從父母的角度切入,順應趙太后人格中的積極面因勢利導,從而水到渠成。
當大臣們執著于前者時,觸龍卻選擇了后者。
消極關注將趙太后的母愛放到了國家利益的對立面,逼其作A或B的選擇,而積極關注則把趙太后的母愛與國家利益放在了一起。是A和B的雙贏。
最后,讓我們換位思考,站在大臣的立場上,他們對趙太后的強諫錯了嗎?
那么從心理的角度看呢?請記住,心理學不是以對錯為標準的,心理學注重的是“方法有效”及“后果良好”(當事者自己的感受)。
大臣們的進諫雖然是正確的,但并沒有說服趙太后,所以,它是“無效的”,若趙太后個性懦弱,雖不情愿卻拗不過眾臣,被迫送子入齊,卻又痛心疾首,日日以淚洗面,那么大臣的進諫雖則是有效的,但于趙太后而言,后果卻是糟糕的,若如此,大臣所采取的方法就仍然不是心理學的方法。
用一則當代幽默來說明教育、德育和心理學方法的區別:
一對新婚不久的小夫妻逛超市,妻子看中了一套陶瓷的餐具,想買,可是丈夫覺得價格太高,不想買。
現在讓我們看看營業員的表現:
A:“這套餐具雖然價格高些,但物有所值呀,看,多高端大氣上檔次。再說了,餐具再貴也貴不過衣物首飾,也就一只袖子的價錢啦。而且吧,跟老婆的心意相比,錢也不是第一位的了,是吧?若花點錢可以換來老婆的開心,怎么也就值啦。”
B:靠近那位丈夫,悄悄地說:“你想,這么貴的餐具,她能放心讓你洗嗎?”
哪種說法能令你心甘情愿掏錢包,哪種就是心理學方法。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