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林里力
我眼中的維也納
文·圖/林里力
維也納是一座集音樂、藝術和建筑之美于一身的城市,但我不懂音樂,亦不諳西方美術,更因在維也納的時間有限,所以,無法對這座城市做出任何評價,只想通過自己的眼睛,告訴你我感受到的維也納。
抵達維也納,地接社邀請了一位曾經的金牌導游,來帶領大家游覽諸多景點。這位姓陳導游來自臺灣,畢業于維也納大學,在此居住了三十余年。如今,已很少出山。優秀的導游從來不屑“阿寶背書”,他們只用深入淺出的解說,借今說古的比喻,就能令人印象深刻。在美泉宮,我們面對一張歷代王室的更替表,由于陳導解說幽默,大家居然被牢牢吸引,有的人甚至還舉起手機錄音。
跟著陳導,我們游覽了奧地利國會大廈、英雄廣場和國家歌劇院等著名景點。說實話,這些建于18、19世紀的建筑確實很精美,處處都能讓人感覺到這座城市的高貴和精致。但是,并非第一次來歐洲的我,已沒有太大驚喜。讓我感興趣的,倒是霍夫堡花園里那一片金黃的秋色,以及在陽光下悠閑休憩的人們。這個時分,在我所生活的城市小區里,正是娃娃和狗狗們放風望野眼的時候,但凡有個花園,就熱鬧非常。這里卻沒有嘈雜吵鬧的人群,沒有被污染的空氣,老人們輕松愜意地坐著閑聊,舒心、安靜地享受生活。無限好的夕陽,就該是這樣的吧?
來到維也納我們才知道,這座城市最負盛名的并非金色大廳,真正經典的地方是美泉宮。傳說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1612年狩獵至此,發現了這處清爽甘冽的泉水,遂命名為“美泉”。此后,馬蒂亞斯的繼任者在這里建造了夏季寢宮。1683年土耳其人進攻維也納,將夏季寢宮毀壞。1696年,神圣羅馬帝國在毀壞的夏季寢宮之上建造皇宮,便有了美泉宮的主體。1743年,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西亞下令在此營建氣勢磅礴的美泉宮和巴洛克式花園,總面積2.6萬平方米,并于1780年完工。
據說,美泉宮設計時的規模和豪華程度比凡爾賽宮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由于財力有限,原設計并未能如愿。盡管如此,在我眼里,美泉宮的后花園卻并不亞于凡爾賽宮。一進花園,眼前豁然開朗,宏大精美的園林像一幅巨型畫作,一路鋪陳到天際。登上近處的陽臺居高臨下欣賞,更是美得令人目瞪口呆!由于時間關系,我們無法走到花園的盡頭,去欣賞雕塑和這里著名的泉水,但這座園林已經讓我們嘆為觀止!
晚上,導游安排我們品嘗奧地利豬排,豬排倒是十分的闊大,但口感又干又柴,大多數人都沒能力完全享用。如果這就算當地特色,那上海鮮得來排骨年糕店中鮮嫩多汁的炸豬排,絕對勝他一籌。要拿美食說事的話,外國的月亮大約比不上中國圓。
鏡界
讀者朋友,2014年攝影欄目 “鏡界”,現已登場。感謝攝影愛好者的關注與支持,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投稿要求:字數800~1000,照片10張以上。
微信號:shc0120
郵箱:mapwowo@163.com
電話:021-61851212 沈海晨
欄目主持人: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