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剛
倏忽二十五年。
似乎就是昨天的事情,我在營口日報社做文學編輯,他是遼大中文系的學生。來報社實習,領導讓我帶他,于是一個頭發略有微浪、胸肌凸顯強健、眼睛閃著狡黠的光亮的家伙和他的才華一塊兒進入了我的生活。
大學畢業,他在營口工商謀得一職,卻在營口文壇嶄露頭角:其詩《敬禮!光榮的鐮刀鐵錘》被選為《詩潮》的卷首詩;其詩《質量互變規律》被收入《全國詩歌報刊集萃》——營口詩壇躍上來一匹黑馬并從此黑馬下去。
他的詩明快而不晦澀、奔放而不狂狷、深邃而不玄虛,精微而不瑣屑;其間的理性之光閃閃爍爍,那些哲思有如流水般自然,甚至附著幽默的色彩,讓人讀而不忍掩卷。隨手拈來幾句:“母親固執的矚望/預示了她注定要成為一座山”(《母親的矚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治愈了許多古今中外的相思病/也壓抑了幾千年智慧的光澤”(《質量互變規律》);“地下黨不在地下/他們是一群相貌平常的男人和女人/是共和國黎明前的黑暗中暗藏的火種”(《地下黨》);“紅軍為什么要爬雪山?/因為中國革命到了1935年/需要一場圣潔的洗禮/只有翻過腳下的山/才有資格和能力/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山”(《關于雪山》),這樣充滿哲理的奇思妙想在樹發的詩里、隨筆里觸目可見,賦予了他的詩的厚重,令人拍案。
詩在他的心中不諦于神圣,正如他自己所說“詩歌啊/我一生的愛情盡在其中/其他的忙碌/都不過是我的敗筆之作/它們枯燥又淺薄/我無心雕琢”。詩是他愛的結晶。他回饋給歲月的是詩集《胭粉和槍》、《正午的甲蟲》(與人合作)和雜文隨筆集《把腳號脈》。
我一直推崇他的文學作品。但有一天,他忽然顛覆了自己,迷戀上了曲藝創作。我對之屢潑冷水。但他執拗,先是寫小品,繼之寫相聲,后來又介入快板,再后來京東大鼓、雙簧、三句半、評書紛紛出籠,且在全國、省、市屢獲獎項。數日前,他來一短信:其曲藝作品集《一笑置之》將付梓,并讓我這個“屢潑冷水”的人作序。我頗為震驚,這家伙在曲藝創作上終成氣候了,我竟然把他潑成了遼河老街上“營口文化名人館”里的“曲藝作家、詩人”的雙料王。
點閱《一笑置之》,其間相聲18篇,小品16篇,快板(含快板書、群口快板、天津快板等)16篇,雙簧、大鼓、故事、三句半等15篇,洋洋灑灑、林林總總計65篇、10多萬言。
讀開篇相聲《黨員世家》,我的眼睛就像被鐵鉤子鉤住了一樣,而后的《課堂提問》、《李白斗酒》、《感謝領導》、《親兄弟》、《磨刀》……更是語言幽默,“包袱”連抖,我做不到一笑置之,只能是捧腹噴飯了。詩歌給人以激情,相聲給人以笑聲。相聲演員在舞臺上,三個“包袱”抖不響,心里就沒底了,你總不能下臺去胳肢人家的胳窩吧。樹發巧妙地運用事件產生“包袱”,使臺下爆笑。他的相聲《課堂提問》里,以“龜兔賽跑”的典故,用孩子們的口抖落出一連串的“笑料”:烏龜跑得快,那是因為“烏龜底盤低,安上四個輪子就是奧迪”、“烏龜肯定有什么背景,兔子惹不起它”、“烏龜為這次比賽提供了贊助”、“兔子受賄了,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腿短”、“沒準有人做了手腳,給兔子灌了迷魂藥,要不它怎么跑著跑著就睡著了呢”、“給烏龜擠出點尿來,查查它服沒服興奮劑”……讓你不能不嘆服他創意的敏銳、想象力的豐富和語言的俏美,讓觀眾在笑聲中沉思,甚至沉重。
我尤愛《李白斗酒》,通篇將知識性和趣味性揉和得如此熨貼。從中可以看出,他對李白的研究非一日之功,竟一口氣說出56首李白與酒有關的詩,并分類為“喝酒、醉酒和酗酒”時寫的詩,并由此產生“包袱”。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般人喝醉了也就看成兩人,他看成三人,醉得不輕,是喝了假酒吧?”既寫了李白的醉態又針砭了時弊;“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一邊喝酒一邊拿刀砍水,還披散著頭發弄扁舟,這不是撒酒瘋嗎?”你不能不折服他從精美的詩句中居然也能生發出恢諧來。甚至李白的名字他也“研究”了:李白,字太白,是因其皮膚白,而皮膚白是因其具有歐洲血統,生于前蘇聯吉爾吉斯境內的碎葉城。聽相聲不僅讓人發笑,還能獲取知識,這相聲一定是具有文化內涵的人寫的。樹發如斯。
樹發的曲藝作品語言俏美,我想這應得力于他的詩歌創作。詩歌講求錘煉、推敲語言,講求“語不驚人死不休”。有寫詩的功底而寫曲藝,在語言上可以說是得心應手的。例:“我是翠花,我這些年……整天上酸菜、上酸菜、上酸菜,上得我手都酸了”(小品《翠花開業》)。這里的兩個酸字用得俏,前實后虛,頓時增加了語言的幽默感和感染力;又例:《進京》里,鄉下的奶奶進京,問兒子“咋沒看見兒媳婦?”兒子回答:“去奧運村了。”老太太說:“我進城了,她下鄉了。”理解擰了語言也擰,便產生笑聲了。再例:《進京》里有一段奶奶和孫子的對話,既符合生活,又妙趣橫生。孫子要帶奶奶去動物園,說:“有的動物你一輩子都沒見過。”奶奶說:“再稀罕的動物也趕不上我大孫子,我看你就行了。”孫子:“奶奶,你怎么拿我跟動物比呀?”奶奶:“對,你不是物!”這些源于生活的語言,層層遞進,恰到好處地表現了老太太的憨和小孫子的真,令人“笑意寫在臉上”。還有,《我的父親》里的父親,擔心兒子考不上大學時,心中郁悶,因此在聽到“孩他媽”說,“昨晚夢見了一只鳥,那鳥叫得可好聽了,呱、呱、呱的——”時,沒好氣地說,“呱、呱、呱,那是烏鴉。”而在聽到兒子考上了北大時,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孩他媽啊,你說的那個呱、呱、呱叫的鳥,它是喜鵲!”同樣是“呱、呱、呱”的叫聲,因心情的不同而轉換為不同的鳥,這種細節描寫不僅有戲可做,還使觀眾發出會心的笑聲。
樹發的曲藝作品,其素材采自于生活,甚至生活中的人物原型直接參與演出,如:遼河救人英雄邢云發。其作品絕不束之高閣,基本上都“立”在了舞臺上,這是曲藝作家乃至所有門類的作家的最大樂趣,可以說樹發更多地享受著這種快感。
我不會再勸樹發放棄曲藝了,其實他也沒有因為曲藝放棄詩歌、雜文,這好像是他生命的兩只手,缺一不可,他從中獲得的是更多的快樂。
樹發像一棵大樹,生發出密密匝匝的葉子,形狀雖然不同,但都是綠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