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專
摘 要:本文以民間小調《孟姜女》為例,從分析此作品的藝術特色出發,解析其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處理方法,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從一首作品去說明在聲樂演唱過程中塑造音樂形象的基本過程。
關鍵詞:孟姜女;創作過程;曲式分析;情感處理
一、民間小調概述
民間小調:中國民歌體裁類別的一種(民歌通常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類別)。是民間流傳最廣泛、最普遍,旋律優美動聽,形式較為規整、表現手法較為多樣,短小精悍、易懂易記的民間歌曲,也叫小曲、小唱等。它是人們在勞動之余或輕微勞作之時,日常生活當中以及婚喪節慶之日,用以抒發情懷、娛樂消遣的演唱形式。因有職業藝人和半職業藝人的傳唱,并和曲藝戲曲有著密切的聯系,因而加工提煉的成分較多,藝術上較為成熟和完善,所以流傳面較廣。遍及城市和鄉村,其內容廣泛涉及社會各階層人民,包括農民、小手工業者、商人乃至江湖藝妓、和尚尼姑、販夫乞丐等。大至社會重大事件,小至日常生活瑣事,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唱。
小調的歷史悠久,其形成和發展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最早類似于民間小調的元素在《詩經》中出現。漢朝的相和歌是以絲竹伴奏的歌唱形式,同徒歌謠(清唱一類的歌)有顯著地區別,相和歌被認為是小調的原型。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子夜四時歌》、《從軍五更轉》、《月節折楊柳歌》等時序體的樂府民歌,從中可以看到后世傳播較廣的幾種傳統小調,如四季、五更、十二月的體式結構原則。在隋、唐時期,藝術家們選擇、提煉了更多的民歌,形成為說唱、歌舞演出的一部分,稱為曲子,它也是小調體裁的早期形式。宋、元之後,中國城鎮經濟的蓬勃發展,讓小調也日趨向成熟階段邁進。一方面,從廣大農村傳入城市的許多民歌曲調經藝人演唱或加工后演變為小調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元代興起的小令、散套傳播過程中,為了適應廣大市民的需要,同體式嚴格的南北曲逐漸分道揚鑣,變成一種通俗易懂、易于流傳、流暢優美卻仍保留了曲牌名稱的小曲。這部分小曲與小調的融合,讓其更加引人入勝。明、清時期,部分文人學士興起了一股編纂民歌唱詞專輯的風氣。調查結果顯示,清朝中期,已刊印的俗曲多達6044種。其中小調體裁占絕大多數。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刊本有《白雪遺音》、《霓裳續譜》、《時尚南北小調萬花小曲》、《粵風》、《粵謳》等。
民間小調的格式多樣,除五字句七字句外,更多的是長短句式。每段除兩句四句外,也常有非對偶的三句、五句等結構。民間小調有長有短,有一段詞的,有幾段詞的,多段詞的較為普遍,并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等形式連綴。多段詞的結構多用于敘事的小調,如《跑四川》、《小寡婦上墳》、《繡花燈》、《繡荷包》等。
民間小調的曲調具有流暢、婉柔、曲折、細膩等藝術特色。它的旋律變化豐富、起伏跌宕。旋律的裝飾性強,前后銜接自然,富有邏輯,很善于表達那些既有敘述性,又有濃厚的抒情性的題材內容,如《畫扇面》、《妓女悲愁》、《盼郎五更》等。
總之,民間小調是百姓喜歡聽喜歡唱的一種文藝形式。多年來,它深深植根于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即使歷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人們的生產生活、思想觀念以及審美情趣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民間小調仍然為許多人所青睞。在廣大城鎮鄉村,無論走到哪里,都能聽到有人哼唱,它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平添了許多情趣。閑暇之時,勞作之余,街頭巷尾,田間地頭,隨時隨地都能唱上一段,哼上幾句,寄托人們的悲歡離合及情感追求。在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在許多新的藝術形式、種類占領文化陣地的環境下,在民族的、外來的各種音樂門類及不同的流派風格沖擊下,民間小調仍有它的一席之地,并呈現出經久不衰的生命力。
二、《孟姜女》藝術淺析
馬克思說:“民歌是唯一的編年史和歷史傳說。”人類經歷了漫長的無文字階段,只有民歌可以追溯古遠的歷史。江蘇民歌和中國其他地域的民歌一樣,記載了我們祖先的勞動、生活、愛情和習俗,存儲著數千年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凝聚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蘇南地區風調雨順,氣候宜人,歷史上基本沒有自然災害,更因為一首“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江南民歌的傳唱,引來了許多達富貴人和文人騷客,職業藝人也云集蘇南,他們竟相填詞賦曲,較多的藝術加工和豐富的專業修養使蘇南民歌的曲調流暢,節奏規整,結構也比較均衡和完整,蘇南民歌小調的內容廣泛,敘事性很強,常采用四季、十二月歷、五更來演繹歌詞內容,這是蘇南的一大藝術特征,所以蘇南民歌小調的藝術形式特別發達、繁榮。我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孟姜女調》就產生于此地。
《孟姜女》又名《十二月花名》、《孟姜女哭長城》等。歌曲敘述了秦始皇筑長城時一對新婚夫妻生死離別的故事。相傳,堅貞的孟姜女為被逼去筑長城的丈夫范杞良千里送寒衣,歷盡艱辛,在路經蘇州滸墅關時被守關的官吏所刁難,無法過關。孟姜女就把自己的悲慘身世編成小曲唱給官吏聽,終于感動了吏卒,放她過關。這個故事被后人編唱,內容反映了孟姜女的苦難遭遇,同時也揭示了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的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最高的封建統治者把沉重的徭役、賦斂強加在人民的頭上,造成無數人顛沛流離、家破人亡。全曲十二段詞,以十二月為序,歌詞哀怨深情,曲調委婉細膩,結構完整,旋法以級進為主,唱詞節奏均勻,采用五聲調式,具有典型的江南色彩。以比較簡潔、規整的形式,以一年四季的順序把孟姜女的故事聯綴為多段分節歌,其旋律哀怨細膩, 深深打動人們的心弦,這首民歌歷史悠久,流傳廣泛,雖出自江南,卻在全國各地廣為傳唱,幾乎是家喻戶曉。
《孟姜女》是典型的起、承、轉、合式的四句體曲式結構,第一句落在不太穩定的re上,第三句落在不太穩定的la上,第2、4句落在主音sol上。1、2、4句的節奏型是相同的,第2樂句和第4樂句都存在著相同音程模進,每一句的起首都和前一句的落音基本相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連鎖式”。
孟姜女的故事表達了一種凄慘的情愫,但是從音樂上看,這首民歌卻使用了五聲調式的旋律,聽起來十分婉轉,絲毫沒有悲傷的意思。一般說來,在民族調式中,宮調式和調式音響的色彩較為明亮,多用來表現昂揚、向上的情緒,而表達悲傷哀怨情緒的音樂則多用商、羽兩種調式。《孟姜女》這首民間小調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不僅沒有使用音響色彩比較暗淡的商調式或羽調式,反而要通過調式來表達凄慘的內心感受,乍聽起來有點更令人費解,但他卻是這首民歌最大的藝術特色所在,他沒有讓孟姜女內心的凄苦奔涌而出,而是將人物噴薄欲出的強烈情感通過江南音樂特有的婉轉走向轉化成為一種凄慘的內心獨白,將激烈的內心隱匿于嬌小柔弱的人物形象之中,使得情感的表達變得異常含蓄、深沉。由于曲調的婉轉,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一個瘦弱的江南女子形象;而歌詞的敘述,則讓我們對孟姜女的遭遇有了直接的感受,二者結合在一起,其間強烈的反差,讓人更加深刻的理解孟姜女所經歷的種種悲苦,使得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豐滿,使得感情的表達更加動人心弦。
三、結論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對聲樂作品《孟姜女》進行恰當的藝術處理,就必須對作品本身有足夠的理性認識,一方面要對作品構成的諸多環節有所認識,在此基礎上深入細致地體會作品表現的情感內涵,只有這樣,才能使演唱者唱出來的聲樂作品動聽、感人。
參考文獻:
[1] 林浦鳳:論民族聲樂作品《孟姜女》的創作特色及演唱處理[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S3期
[2] 臧歡:新編《孟姜女》歌曲分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3] 夏小玲:淺析聲樂作品《山里的女人喊太陽》的創作特色及演唱風格[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2年02期02期
[4] 張濤:王志信民族聲樂作品藝術特色及演唱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