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明
摘 要:當前,要高度重視加強法治中國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堅持與政治體制改革協調一致,服務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導向,結合我國國情,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關鍵詞:法治建設;加強;意義;原則
一、加強法治中國建設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建設法治中國是中國人民的必然選擇。法治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民主與法制建設問題上,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毛澤東同志早在建國初期的鎮壓反革命運動中,就曾經指出,“這個工作要注意講規格,沒有規格那是很危險的。要合乎標準才叫反革命,就是要搞真反革命,不要搞出假反革命來”。毛澤東同志這里所說的“規格”就是法律。在重視社會主義法制的同時,他還強調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強調人民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思想、信仰和身體這項自由,是最重要的自由。在此基礎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并陸續制定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法律制度,新中國的法治建設快速起步。但是在民主與法制的建設道路上,我們經歷了挫折,有過十分沉痛的教訓。從1966年到1976年,我們黨內“左”傾錯誤發展到了極致,特別是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破壞,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遭到了毀滅性的踐踏。“文化大革命”中,憲法、法律、黨章變成一紙空文;上自國家主席,下至基層干部、勞動模范、各界群眾,可以任意被批、被斗、被抓、被整;黨紀、政紀廢馳,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受到極大的破壞。據最高人民法院1980年9月前的統計,僅因劉少奇而受到株連被定為反革命判刑的案件,就達26000多件,28000多人。從1965年2月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長達十年都不開會,不立法,不作任何決定,處于名存實亡的狀態,除了1975年對五四憲法作了倒退性修改、制定了1975年憲法外,國家沒有制定過一部新法律,原有的法律法規雖然未被明文宣布廢除,但實際上已成為一紙空文。十年“文化大革命”給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鑒往知來,鑒著知隱”。民主與法制建設中的挫折和失誤使我們反思,從此,中國人民做出了堅持法治建設的選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重新主持全面工作,新中國的法治建設又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鄧小平強調,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民主和法制,這兩個方面都該加強,過去我們都不足。要加強民主就要加強法制。沒有廣泛的民主不行,沒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兩方面是統一的。為此,他第一次指出堅持發展民主和法制是我們黨的堅定不移的方針。鄧小平明確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十六字方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這一觀點是鄧小平同志民主法制思想的重大發展,是我國治國方式的進一步完善,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胡錦濤同志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關于法治建設的重要論述,特別是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進一步推進了中國的法治建設。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法治中國建設,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強調,要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二)建設法治中國是促進市場經濟發展,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證。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我們全部工作堅持的基本方針。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發展,必然離不開民主與法制建設。中央早就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制來規范和保障。要高度重視法制建設,做到改革與法制建設的統一,學會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市場經濟的自主、平等、誠信等屬性,必然要求法律發揮其規范、引導、制約、保障和服務功能。實踐充分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完善的過程,實質上是經濟法制化的過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想健康有序地運行,必須建立健全各種法律制度,而且保證這些法律制度能夠得以正確實施。只有這樣,經濟活動中的種種弊端,如假冒偽劣、投機倒把等不法現象,才能夠得以預防和消除。在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民主和法律建設得到很大的重視。1993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第十五條原條文“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破壞國家經濟計劃。”在修改后增加了“國家依法”的字樣,變成了“國家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隨后,1993年11月中央提出: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完善立法體制,改進立法程序,加快立法步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法律規范。堅決糾正經濟活動以及其他活動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濫用職權,以及為謀求部門和地區利益而違反法律等現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從其建立之初,就要把法制建設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常抓不懈。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經濟領域的特點,必將對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產生深刻影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過程中,市場關系和契約關系的發育,引起了作為民主和法律行為主體的公民個人對自身平等地位和合法權益的重視與追求,公民的民主意識、法制觀念日益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為我們走向法治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使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得以在更為廣闊的領域發揮作用。綜觀世界各國法治發展的實踐,無不向我們證明,始終堅持法治建設,是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根本保證。
二、加強法治中國建設的基本原則endprint
(一)要堅持法治中國建設與政治體制改革協調一致。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政治體制改革包括民主和法制,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要講社會主義的民主,也要講社會主義的法制。我國過去進行的政治體制改革,主要解決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方面長期以來存在的權力過分集中、黨政不分、政企不分、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等等弊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目標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法治建設不僅能夠極大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而且也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之一。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為了消除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現象,我們黨進行了有力地改革。1982年憲法特別規定: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并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這一規定使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成為一項重要原則。從中央到基層,一切黨組織和黨員的活動都不能同國家的憲法和法律相抵觸。黨是人民的一部分。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一經國家權力機關通過,全黨必須嚴格遵守。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建設對于消除權力過分集中,廢止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等,也具有重要意義。1982年憲法和各國家機關組織法規定了各個國家機關必須在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這一前提下進行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全國人大、國家主席和其他國家機關都在各自的職權范圍內進行工作。并且,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憲法還明確規定,國家主席、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等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并規定國家依法實行企事業職工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退休制。由此可見,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與政治體制改革是密不可分的。當前的法治建設要借鑒以往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驗,特別要和政治體制改革保持協調一致,才能全面落實建設法治中國的宏偉目標。
(二)要堅持法治中國建設服務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
基本導向。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根本出發點,就是圍繞實現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而進行的。正確處理民主與法制的關系,是實現國家穩定的前提。社會主義民主是人民當家作主,實現管理社會事務的權力。社會主義法制是民主制度的體現。盧梭說:法律是人民公意的體現,一個人,不論他是誰,擅自發號施令都絕不能成為法律。要實現國家穩定,既要講民主,又要講法制,不能將兩者分割開來。講民主不能離開法制,不能離開四項基本原則,不能損害安定團結。我們不回避前進過程中的諸多矛盾和問題。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只能用加強民主法制的辦法,不能用無政府主義的辦法。那種損害安定團結、破壞安定團結的所謂民主,絕不是我們所需要的,而是我們要堅決反對的。經過三十多年的實踐,當前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改革必須在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中有秩序地進行。沒有全社會的安定團結,經濟建設搞不成,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也搞不成。我國改革開放的困難、障礙、矛盾和沖突是十分尖銳和復雜的,不安定的因素很多。堅持法治建設可以增強我們排除干擾,減少和消除不安定因素的能力。在改革過程中,我們要大力加強法治建設,以此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分子,調整利益沖突,緩解和疏導矛盾,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為改革創造良好的環境。
(三)要堅持法治中國建設必須結合我國國情。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市場經濟不很發達,民主與法制遺產相對貧乏,法治建設面臨許多困難,不能急于求成。首先,我國法治建設基礎薄弱,民主與法制傳統差。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全面轉型期,經濟、政治體制都處于改革之中。特別是在廣大農村,不少地方的人們還習慣于依靠宗法關系和各種倫理來調控各種社會關系。其次,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水平阻礙著法治建設的發展。法治建設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它直接受到文化素質、文化水平的制約和影響。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法制觀念與人們的文化素質有關。現在這么多青年人犯罪,一個原因是文化素質太低。再次,體制尚未健全,也制約著法治建設。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法律控制之下的高效政府,涉及到權力的劃分和優化權力結構等諸多問題。我國目前體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影響和制約著法治建設的進程。只有積極推進和深化改革,建立起廉潔高效的政府體制,我們的法治建設才能得到真正長足的發展,法治中國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 李丹葵.論法治社會與法治國家——兼談中國社會主義法治模式的價值選擇[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2] 郭道暉.法治國家與法治社會、公民社會[J].政法論叢,2007年0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