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杰 甘成君
摘 要: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德國、美國和新加坡等發達國家首先進行了探索,并取得了成功。德國人用超過20年的時間,對大量企業進行廣泛調查,結果表明,職業和職業的不同不是因為模塊不同、案例不同、產品不同、設備不同或者項目不同,主要是因為工作過程不同。職業教育的目標,是要讓學生養成綜合的職業能力,而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堆積和灌輸。為實現這一目標,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是中職學校專業建設的有效之路。
關鍵詞:專業建設?課程體系?工作過程?人才培養模式
一、研究背景
廣西玉林農業學校是第二批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單位,數控技術應用專業是其中的重點建設專業。以下將以筆者學校數控技術應用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為例,對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建設做些分析和探究。筆者學校數控專業建設的立足點,是服務于區域經濟。學校與玉柴集團等玉林當地企業緊密合作,建設和優化“校企交融,項目驅動”人才培養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現,有賴于新型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實施,所以筆者學校專業建設的突破口,是結合玉林當地機加工行業的崗位需求,構建基于數控技術應用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
二、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體系的開發過程
1.制訂計劃,開展調研
調研首先從廣東、上海等經濟教育發達的地區著手,學習和了解他們的先進理念和方法。再具體著眼于廣西區內玉林當地的企業,了解筆者學校服務對象的真實需求。調研的單位包括院校和企業,調研的方式包括面談和發放收集調研表。調研為數控專業的建設和課程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有力支撐。
2.重構課程體系
筆者學校數控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以數控專業指導委員會為牽頭,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以專業帶頭人和“雙師型”教師為骨干力量,展開建設。主要有以下七個工作步驟。
(1)行業分析。在社會調研的基礎上,對機械加工行業的市場要素進行分析,了解泛北部灣經濟區及玉林當地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專業發展趨勢,得出專業開設的依據。
(2)專業分析。在行業分析的基礎上,形成數控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即面向機械制造業的發展需求,培養具有專業知識,“精操作、能編程、知工藝、會維修”,服務于生產一線的中等技能型人才。
(3)工作崗位分析。調研結果顯示,數控專業的畢業生所從事的工種很多。通過對具體工作崗位的分析,我們提煉出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的典型的職業崗位群:數控車床操作、數控銑床操作、數控加工編程、車銑鉆磨一線生產操作、質檢、CAD/CAM、生產管理等。
(4)工作任務分析。不同的工作崗位承擔著不同的工作任務。通過對具體工作崗位上具體工作任務的分析,提煉出完成這些任務所必需的職業能力。比如數控車床操作工工作中需要閱讀圖樣和工藝文件,操控數控機設備和修改程序參數,對零件進行過程和結果檢測,對機床進行日常保養,要履行日常工作管理流程等。
(5)行動領域歸納,即提煉典型職業能力。工作任務是通過一系列的工作過程來實施和完成的,為了順利完成整個工作過程,工作者就必須具備相應的知識、能力和態度。對數控技術崗位工作過程的分析,就是要提煉出工作過程所涉及的典型職業能力,再把典型的職業能力做綜合,形成典型職業行動領域。這一步由筆者學校的專業教師與企業技術專家共同分析完成。比如,通過分析歸納,得出數控機床操作工要有閱讀圖樣和工藝文件的能力、數控機床的基本操作和參數修改的能力、零件檢測和設備日常保養的能力,能正常處理人際關系,能正確理解和執行工作流程等。
(6)學習領域轉換,即典型職業能力轉換成學習課程。有了行動領域的歸納,我們以此為依據對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重構。重構過程對行動領域進行評價轉置,并注入教育目標,最終擴展描述成學習領域,形成具體的數控專業課程,包括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理論課、校內實訓課、頂崗實習課等。
(7)學習情境設計,即設計學習單元。根據職業特征及個體發展的需求,把數控專業的學習領域分解為主題學習單元。 每一個學習領域(學習課程),都通過橫向的學習情境(學習單元)來完成。橫向的每一個學習情境相當于一個學習單元(工作任務),縱向學習課程組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這種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設計,能把企業的功利性需求與人本的發展需求很好地結合起來。
3.建設專業優質核心課程與特色校本教材
課程體系的重構,只是完成了體系框架的建設,實質內容還得靠具體的課程建設來支撐。筆者學校的數控專業在兩年示范校建設期內,共建設《數控車床編程與加工技術》《數控銑床編程與加工技術》《電火花機床編程與加工技術》三門核心課程和《專業基礎理論》《普車技能實訓》《普銑技能實訓》《鉗工技能實訓》四門校本教材。建成后能基本滿足本專業課程體系的正常運行要求。
4.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
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是推動職業教育內涵建設的重要突破口,可“以現代信息技術帶動職業教育的現代化”。教學資源庫是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學校數控專業在教學資源庫的建設,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突破:一是建設書目超150種、數量5000本以上的專業教學參考書庫;二是參與國示校教學資源共享共建項目,建設課程資源庫。目前參與的學校超過200所,共建課程共9門,建設的內容包括課程標準、教案、教學課件、視頻和圖片等。建成后可在校內和校際形成開放式的網絡教學資料。
5.課程教學實施
課程體系的重構不是最終結果,專業建設的最終目標是要在教學中實施和應用新課程,最終實現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筆者學校數控專業最先在鉗工、普車、數車、數銑等四個技能方向推行一體化教學,理論和實踐的教學時間各占一半,以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為核心,以項目為導向組織開展教和學。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有效的激發,學習效果提升明顯。
三、建設成果
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體系的開發,推動了筆者學校數控專業的建設。規范的思路和有效的課程設計,不僅推動了學生的學習,參與其中的教師的業務水平也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升,收獲是雙贏的。2012—2013年度筆者學校數控專業建設成果顯著,獲省級教改一級立項2個,學生參加廣西現代加工技術大賽獲一等獎1人、二等獎8人、三等獎3人。
四、存在問題和差距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的探究和實踐,讓筆者學校的數控專業得到了實質性的發展。然而,終歸還是處于局部摸索階段,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還待進一步探究。比如校企合作共建課程、校企共同推進技能人才培養,就普遍存在著“學校一頭熱,企業一頭冷”的問題,推進相當困難。另外,在推行一體化教學時,具體的任務和項目還需要進行科學理順及系統化處理。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鄧澤民,張揚群.現代四大職教模式[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
[3]姜大源.世界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走勢及其啟示——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漫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27).
(作者單位:廣西玉林農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