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江平
陣陣寒潮且陰霾籠罩,用北京的天氣描述北京印刷行業也十分恰當。2013年年底,印企老板喜愁參半,喜的是終于挺到了年尾,愁的是明年行情會怎么樣。這時候,“京校十條”可謂一場及時雨,給印企老板們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2014年1月13日下午,北京市政府對外發布《加快推進高等學??萍汲晒D化和科技協同創新若干意見(試行)》,這份被稱為“京校十條”的文件,被首都高等教育界、科技界認為是中關村示范區最具“含金量”的新政策之一,該政策現已擴大到京市屬高校。談及“京校十條”的創新亮點,北京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楊建華用12個字進行了歸納,即“打破束縛、釋放活力、注重實效”?!熬┬J畻l”的出臺,目的是確保政策能夠破解高校成果轉化和協同創新中最難、最核心的問題,印企只要運用恰當也能享受更多政策紅利,從而助推企業升級轉型。
更實際的人才紅利
“京校十條”的第一、二條規定:支持高等學校擁有科技成果的科技人才離崗創業,高等學校可在一定期限內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職稱,成果轉化獎勵下限由20%提高至70%。作為學校包裝印刷用環保型純水油墨科研項目的帶頭人,北京印刷學院印刷與包裝工程學院院長魏先福說:“這樣自己專心做技術總監創業也無后顧之憂了。”
第三條規定:北京市屬高校將在目前高校崗位設置的框架體系內,在專業技術崗位內新設科技成果轉化崗,專門用于聘任高校中適合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教師或研究人員,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
今后,北京地區高等學??萍既藛T經所在學校同意,可在校際間或中關村示范區科技型企業兼職,從事兼職所獲得的收入按有關規定進行分配;科技人員在兼職中進行的科技成果研發和轉化工作,作為其職稱評定的依據之一。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聶祚仁說:“這標志著今后高校教師與企業合作非但不用‘偷偷摸摸背著學校,反而將成為職稱晉升的一項必修課。”
福利解讀
印企和高校教師的合作大多以顧問形式合作或成果一次性交易,由于高校教師教學和科研任務重,因此想在企業中推廣自己技術的教師根本沒有精力實現這些技術的產業化,而企業得到更多的是虛名和大風險?!熬┬J畻l”將給印企帶來的是確確實實兩大類人才保障:一類是有可實現產業化技術的高級團隊或人才全力助推產業化,另一類是校企產業化經紀人全程專職負責,市政府給這類人手續專辦直通車政策。這對正處于技術升級的大中型企業來說,是絕佳的人才紅利,因此如何搶到合適的人才是印企急需思考的問題。
更多的產學研補貼機會
“京校十條”的第四條規定:根據高等學校的實際需求,進一步加大市級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中高等學校科研經費的規模和比例,重點支持高等學校與企業通過聯合共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和產業創新園等學校學生實踐訓練基地,聯合培養研究生。同時,適當調整市級財政性高等科研經費的使用結構,特別是重點支持高校與企業合作開展的協同創新活動。
根據“京校十條”的第十條政策,市財政局支持高等學校校際之間以及與企業、科研機構共同建立協同創新中心,聯合開展科研項目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每年設定若干重大專項,支持高等學校圍繞國家和首都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開展科學研究和聯合攻關。
福利解讀
先前市政府資助的印刷包裝類產學研項目不僅名額少、審批嚴格,而且項目整個手續耗費的時間和財力也非常大,通常只有龍頭企業才能獲得紅利。如今新政策下,中等實力的企業可以通過和行業內高校建立聯合協同創新中心聯盟,借力聯盟實力突破技術和資金問題。據悉,北京市重大專項資助項目中就有綠色印刷類別,因此印企如何找到綠色印刷下相關協同創新的子項目就是分享該福利的關鍵問題。
更廣闊的低廉實驗室資源
“京校十條”的第六條規定:鼓勵高等學校建設“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研發實驗室服務基地,向企業、科研機構和其他高等學校開放研發實驗服務資源,為各類創新主體以及大型研究工程和項目提供聯合研發、委托研發服務等技術攻關和技術服務,并根據服務的數量和質量給予相應補貼。鼓勵高校和企業聯合共建實驗室,加大對實驗室開放課題支持力度,支持聯合開展重大課題攻關。在滿足正常教學科研需要的前提下,探索將高等學校重大儀器以租賃費、使用費等方式入股科技型企業的新模式。
高校具有豐富的實驗室資源。據統計,2012年北京地區普通高校教科儀器總值共計369.34億元,其中中央部署高校為256.47億元,北京市屬高校為112.87億元。北京市政府正在加速通過不同方式將這些資源整合到“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發揮實驗室資源利用新模式的效應。
福利解讀
沒有齊全的高等實驗設備,照樣能以低成本進行技術研究,只要企業與加入“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的任何一所高?;蚩蒲袡C構合作,就能享受圈內所有實驗室資源。通過圈內實驗室共享和人才共享,中小型印企也能構建自己的技術中心或聯合技術中心,實現印刷材料、制版技術、色彩管理、印后工藝和3D打印等新型核心技術轉型。
“京校十條”提供的更多是平臺作用,不論哪種規模的印企,都有機會借助平臺助推自己升級轉型。如何實現人才和技術高效合作,如何獲得新的重大專項產學研補貼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管理者抓住機會去琢磨去嘗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