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綠色發展”、“美麗中國”等口號,號召全民共同創造良好生態環境。結合筆者自己的工作,綠色出版主要是指在出版物出版的整個產業鏈中,減少對森林等資源的破壞,降低印刷和發行過程中的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同時采用環境友好型的生產工藝,減輕對環境的污染。
出版社是整個出版產業鏈的源頭,應帶頭向整個造紙業、印刷業乃至圖書銷售業發出號召,表達綠色出版的理念與決心,從而帶動我國整個出版產業鏈的“綠色化”。法律出版社為中小型專業出版社,目前正處于從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的時期。出版業的“二元產業形態”還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共存,但數字出版將成為綠色出版發展的主流,傳統出版生產的數字化改造也將實現一定程度的綠色化。在此,筆者將結合自己的工作,談談法律出版社對傳統出版生產的數字化改造。
構建數字出版產品體系
在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的大環境下,法律出版社非常重視出版社的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在做好傳統出版的同時,大力推動和鼓勵數字出版業務的發展,在將數字出版寫入《社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的同時,還制定了《數字出版戰略布局與規劃》。
正是由于出版社將數字出版定位在戰略發展的高度,以及與傳統出版并列的高度,法律出版社的數字出版沒有成為邊緣化部門,也沒有成為補充性部門,而是成為有潛力、有朝氣、有開拓力、發展迅速的部門。經過2010~2012年的3年努力,法律出版社成功建立了數字出版產品體系和數字出版專業團隊,數字出版收入開始形成規模。法律出版社的數字出版內容建設由數字圖書館、法律數據庫、手機閱讀、終端閱讀和原創網絡出版構成,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數字出版內容體系。
2010年法律出版社確定CEB作為電子書的標準格式,與方正阿帕比合作,運用CEB、CEBX等多項技術,將出版社5000多種圖書進行了數字化加工,建成了中國法官數字圖書館、中國律師數字圖書館、中國法學院數字圖書館和中國檢察官數字圖書館。
法律出版社用5年時間,將3200多種法律圖書予以碎片化,于2011年建成了中國法律數據庫,包含14個子庫、75萬條法律條目數據、20億字的信息量,在國內出版社的碎片化工作中名列前茅。目前,該數據庫已經在全國400多家法院、高校中使用,用戶達50多萬人。
2010年和2011年連續兩年,法律出版社先后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兩大手機閱讀基地簽訂了手機閱讀業務合作協議。在兩年時間里,法律出版社在中國移動、中國電信手機閱讀基地共上線法律圖書2000多種和網絡文學近百種,共獲利500多萬元。
法律出版社的數字出版已經形成5000種數字圖書、75萬條20億字碎片化數據庫、2000種手機書、終端閱讀和網絡出版并舉的格局,用戶覆蓋16個省、400多家法院、500多萬名手機用戶,在業界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2012年,法律出版社申報了《綜合型法律知識服務互動平臺》項目,集數字出版內容平臺建設和行業應用于一體,獲得了數百萬元文化產業發展資金的支持。另外申報的《中國法律英文服務支持系統》項目,是“走出去”戰略的重要舉措,能夠真正實現讓中國法律走出去,讓世界了解中國法律的效果,同時還可以實現較大的國際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還在2012年底轉型示范申報工作中得到了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肯定,在2013年被評為“全國首批數字出版轉型示范單位”。
數字印刷技術的應用及推廣
推進綠色出版事業的發展,首先出版社要成為綠色印刷的推手,包括使用環保印刷材料、環保油墨等;其次要充分利用數字印刷技術對小批量圖書印制的優勢,減少無效庫存。
數字化在出版行業的應用已突破原來僅僅局限在打印樣書的階段,開始實現小眾圖書、斷版書籍的重新出版,按需出版正在盛行。尤其在當前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的大背景下,我國勞動力成本與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家相比已經沒有優勢。經歷過以量取勝、以用工便宜取勝的原始資本積累階段后,現階段如果還打價格戰,已然行不通了,未來的印刷業是數字化的印刷業。
為優化出版結構和資源配置,節約生產經營成本,減少經營風險,滿足圖書市場的個性化需求,法律出版社于2010年制定了《按需印刷產品管理辦法》,首次將按需印刷作為針對學科專業面較窄、著作者無意投放市場、無重印再版價值的圖書的一種解決方案。
1.靜電數字印刷技術應用
靜電數字印刷設備是以機內制版、電子油墨、硒鼓轉印為代表的數字印刷機,生產的產品基本是散單的形式,周期短、質量穩定,印制效果可與傳統印刷媲美。法律出版社自2009年開始考察并推廣按需印刷業務,經過近4年的試用與調整,編輯部門認可了按需印制圖書的印裝質量,滿足了小批量、個性化的超短版需求。按需印刷降低了出版風險,比較容易在圖書的內容價值和市場銷量之間找到平衡,有利于出版社轉變經營觀念和出版高價值的學術圖書,提高了出版物的文化內涵和學術水平。
2.噴墨數字印刷技術應用
據美國知名調查公司Smithers Pira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數字印刷市場值將由2013年的1315億美元上漲到2018年的1877億美元,5年間的年度復合增長率為7.4%。數字印刷市場占整個印刷市場的份額也將由2008年的9.8%增加到2018年的20.6%,增長原因主要在于噴墨印刷技術的高速發展。同時,傳統膠印市場將會看到下滑趨勢,而表現最為明顯的是輪轉膠印領域。
平版膠印在印刷前端生成的固定成本需要印量來分攤,這與現在圖書品種劇增、印量普遍下降、個性化印制的矛盾凸顯有關。數字印刷機在國內印刷工價的掣肘下,也只在印量400冊以內的圖書制作成本上略占優勢,根本無法撼動平版膠印的絕對統治地位。直至2008年德魯巴展會上噴墨數字印刷技術首次受到業界的關注,被認為是極有可能取代平版膠印的印刷技術。有人預言,噴墨數字印刷將在未來5~10年內成為另一種重要的印刷方式,徹底改變其目前作為傳統膠印補充地位的格局。在傳統印刷技術下,圖書、期刊必須批量印刷,而且要達到足夠大的數量才能夠維持成本和獲利,因此出版業始終在估計圖書銷量和減少庫存的困境中掙扎。如今,按需印刷幫助書刊出版機構擺脫了批量印制的難題。endprint
噴墨數字印刷之所以有十足的底氣,不僅是因為有媲美膠印的質量,更重要是在長尾圖書上有成本優勢,有利于提高出版行業的經濟效益。首先,出版社不再為圖書庫存擔憂,改變了過去先印后銷的模式,可根據讀者需求隨時印制,實現零庫存;其次,出版效率得到提高,免去了昂貴的制版環節,圖書價格受印數的影響較小,一本書也可以印刷,滿足了讀者即時的需要;再次,圖書生產和交易的全過程都可以通過電子商務系統完成。
法律出版社以黑白印刷為主,近幾年圖書印量在1500冊以下的品種約占出版總品種的20%。噴墨印刷工價與傳統印刷工價相比,印量1700冊以內的圖書在成本上有競爭力,并可以預期長尾圖書庫存虛擬化,以及通過遠程印制減少物流支出等。經過近一年的試用與磨合,噴墨印刷技術的應用已趨于成熟,在成本和周期上占據了絕對優勢。2013年1~11月,法律出版社有170多種圖書采用噴墨印刷,其中500冊以下的有50多種,500冊以上、1500冊以下的有120多種,比傳統印刷節省成本60多萬元,平均每種圖書節省成本3500元左右。噴墨印刷圖書生產周期一般在4~5天,相比傳統印刷也極具優勢。
總之,按需出版要有數字印刷、網絡通訊、多媒體發布、數字版權保護、出版物電子數據庫建設等核心技術的支撐才能實現。按需出版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圖書出版發行的物流消耗,并減少因對銷量預測不準造成圖書積壓浪費,也能減少圖書館長期保存圖書的壓力,有助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保護環境,是出版行業今后的發展方向。
傳統出版生產的數字化改造——CTP技術的應用及推廣
20世紀90年代初,印刷行業經歷了一場深刻的變革,在“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口號中,以鉛排鉛印為代表的復制技術被激光照排、平版膠印取代。在隨后的十多年里,技術進步在此基礎上展開和完善,印前的高端聯網、CTP技術,印中的自動上版、墨量控制、大幅面印刷以及印后的聯動線技術,使得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CTP技術自19世紀80年代出現以來,經過廣大設備制造商和材料供應商特別是版材科研部門的共同努力,其技術的先進性和質量的穩定性得到了廣大用戶的認可,呈現出高速發展的勢頭。
法律出版社為專業類出版社,圖書印量大多以短版為主。2011年,在通貨膨脹、油價上漲、人工成本增加等各種因素的作用下,與筆者所在出版社合作的多家出片公司均提出膠片漲價的要求,漲幅甚至超過70%。以此為契機,在進行了充分調研后,出版社要求有條件的合作廠家具備CTP技術,沒有條件的廠家統一與出版社指定的CTP技術廠家合作。眾所周知,CTP制版是全數字化的工作流程,不僅要求制作印版穩定高效,更重要的是電子文件流轉順暢、科學存儲和調用方便。為此,法律出版社制定了CTP操作流程及管理規范,對社內外電子文檔的格式、傳送、保存、上傳、檢索、雙方責任等進行詳細規范;同時還制定了CTP拼版規范模板,要求各CTP中心對出版社的圖書實施統一的拼版規范。自2011年5月試行CTP技術起,截至2013年11月,在筆者所在出版社的新發圖書中,使用CTP技術的比重已達75%左右,僅此一項就為出版社節省270多萬元費用。CTP技術的應用屬于印前數字化改造,既節約了生產成本,又切實走上了綠色出版之路。
結 語
綠色出版,世界在行動,中國出版業也不能置身世外。出版行業要一起行動起來,按低碳環保的要求發展出版產業,開辟出版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如同當下對教科書進行綠色印刷的硬性要求一樣,若不強制執行,企業在有錢賺的情況下,必然不愿意增加因數字技術帶來的成本上漲,以及面對人員培訓、傳統生產方式改變等難題。但從大局而言,在這種不得已的成本上漲和變化的背后,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高的自動化程度,數字技術引發的這場變革將會帶動整個行業的提升。
我國印刷業要追上歐美發達國家的發展步伐,唯有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印刷企業也必須走數字革新的路子。數字技術將改變行業,這已毋庸置疑,但數字技術不僅是一項技術,更是對行業業務模式和管理模式的重建,需要業界深入思考并付諸實踐。(本文作者孫志華為法律出版社副社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