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韻
在西環住了近一年,我才注意到家附近這間德記“叁去壹”,瑟縮在車來車往的薄扶林道一隅,白底紅字的招牌泛著舊書報似的黃。
同樣是點心飯店,和200米開外新近裝潢過的兩層樓“明星海鮮酒家”相比,“叁去壹”的廳堂大概不抵人家的一個廚房:點心蒸籠隔間和六套大大小小的桌椅擠在20平米里,實在擺不下的一張折疊桌搭到店門口,收市時再搬回鋪子,銀灰色卷簾門一拉,又變成不起眼的一面墻。
挨著坐在過道的食客側身進門,里面是舊時的唐樓墻身,一邊貼點心單,一邊貼粉面飯,地面鋪著暗綠和白色格子的瓷磚,凝住了幾十年的時光。香港室內大多冷氣凍人,這里頭頂雖有空調,還是要靠幾臺搖頭電風扇給食客多送點風。點了一份招牌蟹王燒賣,一籠鮮蝦蒸餃,外加一個小蒸缽的窩蛋牛肉飯,系著藍布圍裙的王師傅很快把熱氣騰騰的蒸籠和碗碟端上了桌。
吃過才知,店不可貌相。燒賣肉餡咸香扎實,泛著油亮,蟹籽雖是表面點綴,但絕不欺場;透著粉紅的鮮蝦餃褶痕分明,皮薄柔韌,整粒彈爽的蝦肉裹在其中;至于看上去普通的窩蛋牛肉飯,淋上豉油,把蕩漾的生蛋在熱飯里拌開,簡直要在心里吶喊:“只要19塊錢!”看著周圍不落空的臺面,可見高人氣是有道理的。
驗證過口感,我的好奇更強烈:為什么叫“叁去壹”?等到休息時間,去找王燦枝師傅。原來此店早在1978年開張,起初三人做東,其中羅德師傅因找黃大仙算出不宜經商有礙運程,遂不做老板改當伙計,“叁去壹”之名由此得來。1989年,另兩個老板退出,新加入四位師傅。五人共事,保留了那個有意思的店名。
65歲的王燦枝因年齡最大而被稱為大師兄。他說,五個人管事,難免會出現小摩擦,但那么多年下來還是合作愉快。每天凌晨3點,西環未醒轉,五人就齊聚店鋪,預備食材。說起好吃的秘訣,王師傅只說“用心”:“現在不少地方的點心都是機器壓制,我們始終是手工。”
開店至今,“叁去壹”陳設照舊,味道不變。只是西環越來越高檔,新樓盤價格依仗著在建的地鐵水漲船高。今年“叁去壹”的業主也漲了租,“因為多年關系了,所以加得不高,還應付得來”,王師傅聽說,過幾年這里可能要拆,再加上他們幾個年紀日高,等到“不夠氣力做”,或許就罷手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