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

宋鋼以他三十年的創作實踐實現了水墨從傳統向當代的轉換。
宋鋼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從事水墨創作,在1989年的“中國現代藝術展”上以《活頁日記》系列作品而聞名,后來赴意大利羅馬美術學院繪畫系學習并長期生活在意大利,繼續在東西方文化中思考水墨的問題并進行當代水墨的轉向和實驗。6月13日在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揭幕的“水+墨:宋鋼作品回顧展(1984-2014)”,展出了宋鋼從1980年代至今創作的代表作品和轉折時期的作品,其中包括在89現代藝術大展上的《活頁日記》系列作品,是首次在上海展出,完整地呈現他三十年的創作理念及其發展過程。
本次展覽將著眼于以個案分析的方式,結合藝術家創作的具體作品來討論水墨畫如何從外部影響和自身內部掙扎而出新藝術,同時也與傳統有一種上下文的邏輯關系。
宋鋼在1989年之前的創作一直有兩條線索,一個是書法,一個是用墨。轉到當代形態后,宋鋼的這兩條線最終合于水墨裝置中。1982年,宋鋼進入浙江美術學院工藝系學習,不久卻對國畫專業產生了興趣。他一方面學習傳統水墨和書法,一方面在藝術創作中不斷嘗試新的變化。他從人物、山水、花鳥、書法入手,通過學習找到自己與傳統的差異,在傳統的基礎上探索自己的語言。本次展出的作品《二生四》以及書法作品《禪詩》系列反映了這一時期的風格。
在進行水墨從傳統向當代轉換的過程中,宋鋼閱讀了大量中國繪畫史、畫論和書論,并對色彩美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后來著述了五十萬字的專著《色彩美學》。這段研究經歷為他以后的水墨畫創作以及對水墨畫的理解奠定了基礎。其間宋鋼也嘗試用墨和油彩等綜合材料創作了一些作品,體現了他對融合東西方藝術的實驗。
1989年,宋鋼的《活頁日記》系列作品參加了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現代藝術展”,這是宋鋼在這一時期創作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活頁日記》并不是一件純粹意義的水墨作品,而是一件裝置作品,在展覽現場由四件大尺寸的書法、繪畫作品組合在一起,還有一件錄像行為和音樂構成。1990年,《活頁日記》(之五)參加了栗憲庭在日本東京藝術博物館策劃的“二十一世紀中國水墨”展,栗憲庭在《中國水墨畫的趨勢》一文中認為“宋鋼的水墨追求一種神秘宏大的宇宙氛圍”。
1991年宋鋼出國去了意大利,先后在羅馬美術學院和羅馬藝術大學學習、教學。在這段時期,宋鋼的創作發生了轉向,在從現代水墨向當代水墨的轉換過程中,宋鋼沒有忽略中國本土的現實和思想資源,也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變成一個表面的中國符號,而是考慮如何通過自己的藝術作品和發展中的社會產生聯系。《新的世界地圖》是宋鋼從1993年就開始創作的作品,這一系列的作品直到2010年才完成。他將巨幅畫面大面積地直線撕開,形成一種極強的力度。
宋鋼認為,在當下,互聯網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這也是近期世界政治版圖所引起的變化所致。因此,近幾年來,宋鋼開始對“互聯網”這一主題產生興趣,并把互聯網作為一個學術性的問題來進行研究。這一時期的作品主要涉及對互聯網現象的思考,展覽以編碼的形式出現,從而來表達他對互聯網的看法。本次展覽的“正負互聯網”(2013)是一件裝置作品,由126張水墨作品組合而成,通過形與形之間呈現出一種放射狀的連接。這件作品是以水墨的形式介入對社會問題的討論,因為宋鋼更關心的是作品背后投射出的社會學意義。
從《活頁日記》到《正負互聯網》,宋鋼以他三十年的創作實踐實現了水墨從傳統向當代的轉換,這也是本次展覽想主要討論的話題,即如何從傳統水墨畫內部來發展當代水墨,這仍然是值得我們重新予以思考的一個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