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瑛 黃煥玲
[摘要] 目的 觀察護理干預對顱腦術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改善患者臨床預后。 方法 將76例顱腦術后昏迷患者按不同護理方法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進行Routine care,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再給予預防雙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措施,比較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下肢腫脹發生率、肺栓塞發生率。 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下肢腫脹發生率、肺栓塞發生率分別為2.63%(1/38)比15.79%(6/38), 5.26%(2/38)比21.05%(8/38),0(0/38)比2.63%(1/38),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下肢腫脹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 結論 護理干預能夠降低顱腦術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及下肢腫脹發生率,改善臨床預后,減輕患者痛苦,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顱腦手術;昏迷;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05-120-03
顱腦手術患者病情多較重,術中需放置深靜脈置管建立安全有效的靜脈通路,保證術中輸液、輸血的順利進行,多行股靜脈置管穿刺,具有風險小,操作簡便,易掌握的優點,但不可避免可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并發癥[1]。如未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高危人群的小腿深靜脈栓塞的發生率可高達40%~80%,下肢近側深靜脈栓塞可達10%~20%,同時靜脈血栓脫落,可造成靜脈栓塞癥,可危及生命安全[2-3]。血管損傷、血流緩慢、血液高凝狀態是發生顱腦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關鍵因素,因而針對顱腦術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原因,制定相應的預防雙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措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組旨在觀察護理干預對顱腦術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改善術后患者臨床預后,現將結果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4月~2013年10月期間住院部76例顱腦術后昏迷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不同護理方法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8例,觀察組中男27例(71.05%),女11例(28.95%),年齡為18~64(38.6±6.6)歲,右股靜脈置管26例(68.42%),置管時間7~10(8.8±0.6)d,重型顱腦損傷開顱手術25例(65.79%),高血壓腦出血行血腫清除術8例(21.05%),腦深部腫瘤切除術5例(13.16%),對照組中男25例(65.79%),女13例(34.21%),年齡為18~66(39.4±6.5)歲,右股靜脈置管28例(73.68%),置管時間7~10 (8.5±0.5) d,重型顱腦損傷開顱手術25例(65.79%),高血壓腦出血行血腫清除術7例(18.42%),腦深部腫瘤切除術6例(15.79%),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方法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再給予預防雙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措施,針對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原因的分析,采取以下預防雙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措施。(1)深靜脈置管護理:使用過黏稠度較大藥物后應使用20mL左右的生理鹽水先行沖管,防止管壁藥物沉積,然后再行封管;對于因劇烈咳嗽、煩躁等可能引起血液回流導管內的患者,應注意觀察,一經發現可使用注射器抽出微血栓,防止管腔堵塞,然后再繼續輸液;輸液前應檢查深靜脈置管是否通暢,先抽回血,感覺無阻力,方可靜脈滴注,防止導管內栓子注入血管內,一旦管道被堵,應及時及時拔除導管,勿強行推注;(2)使用抗凝藥物低分子肝素預防性抗凝,皮下注射0.4mL/次,qd;(3)嚴密觀察病情:值班護士應嚴密觀察患者下肢血運狀況,觀察是否存在腫脹,每天用卷尺精確測量,并與健側下肢對照粗細,觀察下肢皮膚溫度及色澤是否異常,及時反饋患者主訴并做好記錄,異常者通報醫生可通過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檢查進行進一步確診,一經確診立即拔除股靜脈置管。(4)健康教育及康復指導:指導患者及家屬掌握股靜脈置管的護理要點、注意事項,使患者、家屬提高重視,做好相關預防措施,術后保持肢體抬高20°~30°,多飲水,每天至少1500mL,多食水果和粗纖維的食物,盡早活動,并指導如何進行早期主動、被動活動,講解深靜脈血栓的常見癥狀,囑咐患者及家屬一旦下肢感覺異常應及時向醫生或護士反饋,給予彈力襪(梯度壓力襪)和間歇充氣加壓泵的康復護理,術后2~3d開始給患者24h持續使用彈力襪,術后72 h持續使用或持續使用問歇充氣加壓泵,直到患者能夠自己走動,對于手術需要置入股靜脈置管的患者,手術后返回病房病情平穩的情況下盡早拔除深脈置管。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深靜脈血栓的評判標準參照“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與治療指南(第2版)”[4],每日定時定部位用皮尺測量患側腫脹處和健側同水平處的周徑,觀察下肢腫脹發生情況,統計下肢腫脹發生率,統計肺栓塞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將數據錄入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下肢腫脹發生率發生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肺栓塞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外科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幾率較高[5],顱腦術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影響患者術后預后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臨床治療成本,加重患者經濟負擔,增加患者術后痛苦,嚴重者可導致患者死亡,因而,顱腦手術昏迷患者加強雙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護理是非常必要。
顱腦術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原因與深靜脈血液回流無力及血液黏滯度增高所致。顱腦手術的創傷性較大,再加上術前的全身麻醉,可引起組織因子的大量釋放,激活外源性的凝血系統,且術后患者多需使用脫水藥物降顱內壓,諸多因素共同導致血液高凝狀態[6],血管損傷、血流緩慢、血液高凝狀態是DVT發生的三大因素,此三種因素相互作用,但以血液高凝狀態是主要發病因素[7]。暈迷是顱腦手術術后最主要的臨床表現,往往會忽視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下肢靜脈造影是公認的診斷DVT 的標準方法, 但存在一定創傷性,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具有無創和可重復性的特點,同時具有較高臨床診斷準確率[8-9]。
本文結果顯示,針對顱腦術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原因制定的預防護理措施能夠有效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下肢腫脹發生率,結果與時會云等[3]研究相符。采取預防措施主要包括深靜脈置管護理、預防性抗凝、病情密切觀察、健康教育及康復指導,其中由于顱腦術后昏迷患者下肢肌肉處于松弛狀態,靜脈血流回流無力,又不能自主活
動或肢體活動減少,通過被動活動、穿彈力襪、間歇充氣加壓泵能夠有效促進靜脈血液的回流,促進滯緩的血流加速運動,防止血液過多地淤滯在腿部。爭取術后盡早拔除深靜脈置管,盡量減少頻繁穿刺損傷血管和藥物對血管局部刺激,導致血栓形成,最好避免行股靜脈留置[10]。綜上所述,護理干預能夠降低顱腦術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及下肢腫脹發生率,改善臨床預后,減輕患者痛苦,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任金梅.股靜脈置管致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6,5(1):6.
[2] 黃山.神經外科深靜脈置管后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09,11(4):83.
[3] 時會云.護理干預對顱腦手術后昏迷患者雙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8):48-51.
[4]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血管外科學組.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與治療指南(第2版)[J].中華外科雜志,2012,50(7):611-614.
[5] 賈玉龍,汪巖,李娜,等.顱腦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治[J].武警醫學,2007,18(2):110-112.
[6] 時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和預防措施[J].中國醫刊,2011,46(10):88-91.
[7] 岳力強,郝曉,宋玉文.腦膜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0例診治體會[J].山東醫藥,2009,49(41):99-100.
[8] 王世萍,周慧.38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的體會[J].上海醫學影像,2008,17(4):324-325.
[9] 陳桂花,王赫燕.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下肢靜脈梗阻性疾病的價值[J].中國民康醫學,2007,19(15):683.
[10] 煥鎂.靜脈血栓形成的早期觀察與護理對策[J].中國傷殘醫學,2007,15(1):85-87.
(收稿日期:201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