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袁賢君 張秀玲
[摘要] 目的 對消化道出血與ABO血型分布的相關性進行研究和分析。方法 此次臨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6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同期抽取100例于我院體檢的健康者為對照組。將患者的血型分布情況與健康者的血型分布進行觀察和比較。結果 經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消化道出血患者中,B型血患者的數量明顯多于對照組的占有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型血患者以及AB型血患者的數量明顯少于對照組的占有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O型血患者的分布與正常者不存在明顯差異性(P>0.05)。結論 消化道出血與ABO血型分布存在密切的聯系,其中B型血的發病率相對較高。
[關鍵詞] 消化道出血;ABO血型分布;相關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 R57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05-164-02
在臨床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種常見臨床疾病,臨床特點是病情發展快、起病急等,死亡率較高。消化道出血的致病原因相對較多,包括潰瘍、胃黏膜糜爛、食管賁門撕裂癥、十二指腸糜爛、食管靜脈曲張以及贅生物等,另外一些疾病也會導致消化道出血的發生,比如血液系統疾病、肝炎、尿毒癥、急性感染以及應激性潰瘍等。此次臨床研究中,對我院收治的26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與同期抽取的100例健康者進行臨床血型分布比較,旨在為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研究提供科學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主要以我院在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6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31例,女137例,年齡17~90歲,平均59歲。其中有80例患者為消化道潰瘍出血,115例患者為胃潰瘍出血,45例患者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28例患者為胃癌出血。所有患者均出現柏油樣便以及咖啡樣嘔吐物等癥狀,經實驗室檢查以及胃鏡檢查,均確診為消化道出血。同期抽取100例于我院體檢的健康者為對照組,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23~80歲,平均54歲。兩組對象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的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對象均經ABO血型鑒定,檢測步驟嚴格按ABO血型的操作規程進行,并由熟練的技術人員檢測。檢測試劑由“中山市生科試劑儀器有限公司”提供。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對象經過血型鑒定,在血型分布情況比較上,兩組對象的情況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消化道出血患者的A型血比例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的B型血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中O型血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消化道出血AB型血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臨床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消化道的范圍主要為食管到肛門的管道,當中包括胃、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盲腸、結腸以及直腸[1]。出血情況如果得不到控制,患者失血量在幾個小時內>1000mL或者為循環血容量的20%,則將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消化道出血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嘔血、黑便、血容量減少的情況下還會導致急性周圍循環衰竭[2-3]。
血型是人類紅細胞表面的一種抗原,具有遺傳性,ABO血型基因主要是由9號染色體進行控制的,上面一共分布3個等位基因,分別為A、B以及O。3個等位基因的組合,構成了4種不同的血型,分別為A型、B型、O型以及AB型。不同地區和領域的ABO基因頻率存在差異性,這也使得ABO血型在構成上存在差異性。且由于ABO基因構成的抗原物質存在差異性,因此不同的基因型在疾病的易感性上表現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同血型的人的不同疾病發生率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通過此次對消化道出血疾病與人體血型分布的相關性,能夠為消化道出血的誘因提供相關的依據,有利于消化道出血遺傳易感性工作的開展。通過此次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在血型分布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A型血比例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中B型血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中O型血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中AB型血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以得知,此次研究在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上,B型血群體屬于易感群體,其發生率相比其余血型更大。這是因為B型血群體的易感性包括了消化道疾病,即消化道潰瘍、急性感染、食管靜脈曲張以及外傷等。相關研究顯示,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主要誘因大多為消化道潰瘍,而消化道潰瘍的主要誘因又與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有關,因此可以得出幽門螺桿菌感染與人體血型抗原物質存在密切聯系,B型血的抗原物質的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更大。O型血患者在臨床上容易出現消化道出血,在20世紀90年代,便有報告指出,幽門螺桿菌在胃黏膜上皮細胞的受體包括了ABH以及Le血統系統的H和Leb抗原,而O型血群體在Leb特異受體的表達水平相比其余血型患者更多,其能夠與幽門螺桿菌的黏附因子相互結合,從而促進幽門螺桿菌的生長,因此O型血群體更加容易發生幽門螺桿菌感染,致使消化性潰瘍的出現,從而加大了消化道出血的幾率[4-8]。而在此次臨床研究中,相比其余血型分布的比例,O型血與其余血型之間的差異并不明顯,經猜測,這可能是因為受到血型人群的地區差異的影響所致[9]。
綜上所述,消化道出血與血型的分布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然而因受到不同地區差異的影響,在相互關系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10-11]。因此醫療單位需要對本地區患者的血型分布情況加以分析和統計,并加大遺傳易感性以及疾病診療工作的研究和開支,從而為臨床治療工作提供更多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吳玲霞,侯婧,謝艷艷,等.1806例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J].重慶醫學,2009,2(4):294-295.
[2] 許勤,胡乃中,崔小玲.1520例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臨床特點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0,4(9):111-112.
[3] 郎興瑩,尹建平.ABO血型基因研究進展[J].中國輸血雜志,2010,2(12):102-103.
[4] 徐路瓊.ABO血型鑒定結果的質量控制方法[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2(19):231-232.
[5] 張瑩蘭,張弢,程玲.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09,2(9):222-223.
[6] 付金強,烏建平,黃載星,等.消化道出血58例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0,4(4):234-235.
[7] 王永亮,任偉新.DSA對消化道出血的診斷價值的探討[J].兵團醫學,2010,4(4):123-124.
[8] 譚麗琴,梁茜,張敏.426例小兒消化道出血的臨床分析[J].蛇志,2011,4(1):241-242.
[9] 陳巧紅.抑肽酶對上消化道出血患兒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0,5(36):313-314.
[10] 孟慶博,佟鋼,潘峰.小兒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3(16):300-301.
[11] 馬岳.小兒消化道出血79例臨床分析[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5(7):333-334.
(收稿日期:201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