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優惕
[摘要] 目的 分析靜脈溶栓聯合參附注射液治療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緩慢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臨床資料,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例數均為2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研究組實施靜脈溶栓聯合參附注射液治療,最后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心律變化、緩慢心律失常持續時間以及血脂水平變化等。結果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0.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心率、緩慢心律失常持續時間、血脂水平變化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無發生明顯不良反應。結論 靜脈溶栓聯合參附注射液治療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緩慢性心律失常,有利于縮短緩慢心律失常的持續時間,提高心室率,降低血脂水平,安全性與有效性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緩慢性心律失常;靜脈溶栓;參附注射液
[中圖分類號] R542.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05-186-04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最嚴重類型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生率保持逐年增長的趨勢。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發緩慢性心律失常的常見類型包括: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和/或房室傳導阻滯等[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預后情況較好,但是下壁心肌梗死常并發緩慢性心律失常。緩慢性心律失常會降低心搏出量,增加心源性休克的風險。因此,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療關鍵在于提高心率[2],在其臨床治療中應用阿托品、多巴胺等藥物,雖然見效快,但是副作用較多,預后較差。在臨床治療中,應該針對不同類型的心律失常,結合患者病情變化,早期實施靜脈溶栓治療,以盡快開通血管,迅速、充分、持久地恢復心肌再灌注,挽救頻死心肌、縮小梗死面積是保護心室功能、減少合并癥,這些措施是最重要的治療手段,也是急性心肌梗死臨床預后改善的決定性因素,同時也使緩慢性心律失常得到改善,提高患者生存幾率[3]。同時采取針對性、個體化的治療方案,綜合實施臨時起搏、永久起搏以及參附注射液等中藥治療方式,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與預后,提高患者存活率。為了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療效果,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間,本院對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采取常規治療與靜脈溶栓聯合參附注射液治療,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臨床資料,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例數均為20例。研究組中男11例,女9例,年齡在50~78歲,平均(63.13±2.15)歲。平均心率為(45.16±2.09)min,平均TG水平為(5.35±0.25)mmol/L,平均LDL-C水平為(3.96±0.45)mmol/L。對照組中男12例,女8例,年齡在51~79歲,平均(62.13±2.37)歲。平均心率為(46.53±2.54)min,平均TG水平為(5.79±0.15)mmol/L,平均LDL-C水平為(3.99±0.68)mmol/L。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平均心率、LDL-C水平以及TG水平等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4]
根據臨床表現,心電圖及心肌酶譜改變,兩組患者均確診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臨床癥狀包括突發胸痛,伴大汗、面色蒼白;心電圖具有特征性相鄰2個導聯以上ST 段抬高,均并發竇性停搏、竇房阻滯、嚴重竇性心動過緩、嚴重房室傳導阻滯、交界性逸搏心律等緩慢性心律失常;心肌標記物明顯增高。
排除標準:休克,明顯外傷史、手術史,近期服用大量抗凝劑,近期血壓<90/60mm Hg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取吸氧、監護、鎮痛、阿司匹林(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H13023635)、氯吡格雷[賽諾菲安萬特(杭州)制藥有限公司,J20080090]、低分子肝素鈣(江蘇萬邦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H20020247)、阿托伐他汀(大連輝瑞制藥有限公司,J20070060)、擴張冠脈等治療。研究組給予符合溶栓指征患者,實施靜脈溶栓治療,150萬U尿激酶+NS 100mL 30min靜脈輸注,或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先15mg靜脈推注,隨后30min持續靜脈滴注50mg,剩余的35mg 60min持續靜脈滴注。針對伴黑蒙短暫失神發作患者可靜脈推注阿托品1mg,植入臨時心臟起搏器。在溶栓治療后,采取參附注射液100mL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mL內靜脈輸注,1次/d。兩組患者的治療療程均為2周。
1.4 療效評定標準[5]
顯效:用藥后,患者在2h 內胸痛緩解,無病理性Q波,亦無ST-T演變,心肌酶峰值提前,這類患者多為發病1h內溶栓成功;有效:患者在2h內胸痛緩解,抬高的ST段下降50%以上,出現病理性Q波和再灌注心律失常,酶峰提前;無效:患者胸痛無緩解,抬高的ST段小于50%,病理性Q 波形成,出現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并發癥。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研究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00%,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心率、持續時間、血脂水平比較
研究組心率、持續時間及血脂水平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在治療后,無出現嚴重性出血事件、猝死、呼吸困難等不良反應。
3 討論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病情相當嚴重,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發緩慢性心律失常,大多是急性缺血所引起的[6],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發病開始6h內出現緩慢性心律失常多與迷走神經興奮、竇房結動脈狹窄或梗死區周圍非特異性炎癥水腫、心房梗死累及房室結及其附近傳導系統等因素有關,患者局部心肌的電生理結構遭到嚴重破壞,心肌細胞膜離子泵功能出現異常,出現損傷電流,導致心肌細胞電活動失去平衡性。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為灌注不足、心動過緩、迷走神經亢進等。嚴重患者因心動過緩使心臟輸出量明顯降低,引發心源性休克、臟器損害等情況,降低患者生存幾率。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發緩慢性心律失常發生率保持逐年增長的趨勢,由于各個基層醫院冠心病監護室的條件受到限制,在臨床治療中不能及時實施血液動力學監測措施,難以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通常采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鈣、阿托伐他汀、吸氧、監護、止痛、擴張冠脈、抗凝、降脂等對癥治療方法,但由于未開通冠狀動脈,無法真正緩解患者心律失常等癥狀,在治療過程中,由于產生各種用藥禁忌,導致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無法控制病情惡化,降低患者死亡率。溶栓治療成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緩慢性心率失常急救的首選方法,此治療方法簡單方便,受設備條件的影響較小,有利于消除患者胸痛癥狀,在早期有效開通病變血管,恢復心電圖及心功能,顯著縮小心肌梗死范圍等。
溫炳臣等[7]報道,分別采取極化液與參附注射液聯合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療組總有效率高達92.00%,極化液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為75.5%,并且治療組患者出現低血壓、心律失常等發生率較低。在本研究中,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0.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研究結果與報道相符。
在治療中,對于黑蒙暈厥等患者可植入臨時或永久心臟起搏器,并對患者心電圖作出全方位的監測,保持患者生命體征的平穩,防止出現電解質紊亂等現象。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療中,對其血壓、心率、尿量進行全面的監測,爭取采取早期治療措施,提高搶救成功率。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緩慢性心率的治療關鍵在于提高心率,參附注射液作為高效的中藥復方制劑,其藥物主要成分包括:紅參、附子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紅參的功效在于復脈固脫、補氣益腦等,可有效改善心肌的收縮和舒張功能,提高患者心率,增加心排血量和平均動脈壓,提高氧輸送/氧耗和組織氧攝取率,改善心肌血液灌注,同時降低血乳酸濃度。附子的功效在于回陽救逆、溫中止痛等,藥理作用研究提示口服附子粗制劑后,動物心率可顯著加快,在用藥后的2h,藥物血清濃度可達到峰值。由此可見附子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緩慢性心律失常治療中,可增加心輸出量,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現代藥理證明,參附注射液中的紅參不但具有大補元氣、生津止渴的功效,而且可清除氧自由基,參與人體前列環素的合成過程,擴張冠脈,從而達到改善心肌缺血、挽救心肌梗死的效果。牛潔婷等[8]認為人參的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Na、KATP酶活性相關,在有效促進兒茶酚胺釋放的同時,顯著提高CAMP/ CGMP 比值等。烏頭類生物堿作為附子的有效成分,可在最大程度上增大心肌細胞的搏動頻率,增強心肌收縮能力,有效增加心輸出量,使患者血壓恢復正常。因此,兩種藥物成分聯合組成的參附注射液,可發揮顯著的強心作用,有效改善患者心率變化、減少緩慢性心律失常持續時間、降低患者血脂水平。
因此,采取靜脈溶栓聯合參附注射液治療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研究組患者心率為(75.13±6.24)min、持續時間為(7.82±2.84)s、LVEF為(0.57±0.13)%,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患者心功能得到顯著改善。趙偉平等[9]認為,參附注射液可減少急性心肌缺血性損傷的范圍,與參麥注射液和生脈散等治療藥物對比,此藥物可顯著縮小梗死面積,改善患者預后。同時,靜脈溶栓聯合參附注射液治療可防止心律失常惡化,有效降低患者血漿總膽固醇、甘油三酯、血漿纖維蛋白原等,對血小板聚集產生良好的抑制作用,在最大程度降低血液粘稠度,避免形成血栓,降低心肌梗死復發率。以上研究表明,研究組TG水平為(1.74±0.03)mmol/L,LDL-C水平為(3.78±0.13)mmol/L,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78±0.67)mmol/L、(4.78±0.46)mmol/L,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專家認為[10],在臨床治療中需要堅持挽救缺血心肌、縮小梗死范圍,維持心臟泵血功能的原則,治療中大多單純采
取吸氧、常規西藥治療,緩解患者疼痛程度,利用溶栓恢復心肌灌注,無法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中醫治療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及病理變化,采取參附注射液,可消除自由基,維持穩定的循環功能,抑制血栓素生成,緩解心肌梗死合并高脂血癥癥狀。
綜上所述,靜脈溶栓聯合參附注射液治療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緩慢性心律失常,可在各個治療環節中發生作用,改善血流動力學,緩解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程度,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患者存活率。
[參考文獻]
[1] 王盛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發緩慢性心律的治療體會[J].醫學信息,2010,8(3):719-720.
[2] 王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前后心室復極離散指標與惡性心律失常的關系[D].天津:天津醫科大學,2012.
[3] 郭文崗,關麗莉,周云科.急性心肌梗死并發緩慢性心律失常17例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2,26(13):3423-3424.
[4] 李立偉.4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發緩慢性心律失常療效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2,33(15):123-14.
[5] 張克良,徐淑麗,陳曉剛.半量瑞替普酶并低分子肝素溶栓治療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安全性與有效性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1,11(5):870-871.
[6] 李旭蕊.尿激酶、阿替普酶、瑞替普酶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中的療效對比研究[D].石家莊:河北醫科大學,2010.
[7] 溫炳臣.參附注射液聯合尿激酶溶栓治療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6):71-72.
[8] 牛潔婷.冠脈內預防性應用山莨菪堿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經皮冠脈介入治療后冠脈微循環的影響[D].石家莊:河北醫科大學,2013.
[9] 趙偉平,張晚龍,楊雪蓮,等.參附注射液治療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發緩慢性心律失常46例[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11(9):1138-1140.
[10] 杜春波.麻黃附子細辛湯合陽和湯加減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2.
(收稿日期:201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