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尚偉+王文正+馬可



在走訪市場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企業老板向我們訴苦,抱怨行業不景氣,產品同質化泛濫,價格亂戰,行銷低迷,增長乏力,與前幾年的高速增長相比,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反差。老板們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咨詢公司來了一撥又一撥,職業經理人也換了一茬又一茬,問題仍未從根本上解決。存在這種問題的企業不在少數,而且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銷售額剛過一兩個億。
這類企業,往往是發展初期抓住了某一次市場機遇,順勢發展,快速成長,體量從幾千萬一下子到了幾個億,已經解決了生存的問題,但是想再往上沖刺,就變得比較困難,因為發展初期,只需要幾個爆破點就能壯大,而達到一定體量之后,考驗的就是整個組織的系統運作能力了。
處在這一階段的企業,要想實現二次飛躍,首先要有清晰的戰略和系統的戰略配稱,其次還要有高效的運營能力。作為這類企業的代表,名門靜音門鎖的品類創新實踐,恰好完美展現了這兩點。
名門的發展歷程
支撐一個企業發展成功的因素可能有很多種,但創始人敏銳的洞察力和商業嗅覺往往是最重要的。1998年,陳力創辦寶石鎖業(名門前身)的時候,憑借的就是這一點。當時,做過研發,管過生產,并且都順風順水的陳力,毅然放棄高薪跑到市場一線做起了銷售,正是做銷售的這段經歷,讓他發現了一次門鎖行業難得的市場機遇:球鎖變執手鎖。當時星光鎖廠的一個業務員最早發現了這一需求的轉換,出來投了個廠,因為各種原因不久就倒閉了。身處市場一線的陳力,馬上意識到執手鎖將會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于是與合伙人湊了18萬元開起了鎖廠,專做執手鎖。與球鎖相比,執手鎖有很多優勢,多了一個把手,不僅更加美觀,而且使用體驗更加方便。加上之前陳力研發和生產管理的經驗,質量得到了很大提升,結果寶石的執手鎖一炮打響,供不應求,用陳力的話說,誰搶到貨誰就能賺到錢。當時門鎖行業的毛利也比較高,所以很快便積累下了原始資本。
此外,促成寶石成功的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資源整合能力。1991年之前,星光、固力兩大鎖廠強盛的時候,小鎖廠活得很艱難!隨后,星光鎖廠轉戰房地產和金融市場;1996年固力鎖廠被外資收購后,整理銷售渠道,樹立區域總代理,并且一次漲價20%,一下子拓寬了行業價格帶,騰出了許多空白市場。同時,國內裝修市場開始火爆,許多小鎖廠應運而生。這樣寶石就可以直接從其他小鎖廠采購非核心零件,自己只需開模具組裝就行了,而不用買沖床,從頭到尾地加工,一下子節省了很多資金投入。
初入市場時,搶占先機很重要,但要保持持續領先,還需要不斷地發現機遇,調整戰略,超越自己。例如,從球鎖結構執手鎖變插芯鎖的時候,名門又一次搶在同行的前面,并且在2001年率先將美學概念引入門鎖行業,自主設計多款專利面板,當他們帶著這些獲得外觀專利的產品參展時,頓時引發業內轟動,吸引了客戶的注意,打通渠道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曾說過:“優秀的企業滿足需求,杰出的企業創造市場。”如果說創業初期,抓住執手鎖的市場機遇是發現并滿足了需求的話,那么從功能到外觀美學消費潮流的引導,則毫無疑問是創造了一個新的市場。時至今日,美學依然是名門的重點戰略,這從產品設計費用的變化上就可見一斑,原先一款產品的設計費用只需3000元,現在高達10萬元。這同樣源于創始人對中國消費者的洞察:“中國人買東西,首先看外觀,其次是功能,外觀始終是第一眼,第一眼看不中,基本不會買(家庭客戶首先看重外觀,工程專業客戶則看重功能)。”
如果說前面的幾次戰略變革完成了起步,解決了生存問題,那么接下來的終端戰略則幫助名門實現了飛躍。從2007年開始,名門開始強力推行專賣店形象,所有經銷商必須統一門頭,只準賣名門的產品,當時就有很多經銷商不能接受,經銷商的數量從600多家一下子減少到了200多家。但是推行專賣店有很多好處,一是產品線更豐滿了,二是增加了品牌曝光度,三是經銷商更加專一了,會投入更大的精力,所以,雖然經銷商的數量減少了一半多,但銷量不減反增,從2007年到2011年每年都是40%-50%的增長,迅速進入“億元俱樂部”。
銷售額過億,對于多數國內民營企業來說,只是短暫的喜悅,喜悅過后將是漫長的成長的痛苦:以前行之有效的措施好像一夜之間統統失靈了,眼看著競爭對手越追越近,自己卻在原地打轉干著急。這種痛苦的經歷,名門也經歷過,幸運的是,他們沒有給對手太多時間,很快便找到了出路。從1998年到2012年,憑借產品領先戰略,名門迅速崛起壯大,但復盤這些年的發展歷程,陳力越發覺得這一戰略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假設當時錯過任何一次市場機遇,名門的境況很可能就會完全不同。因此,必須從產品領先到品類領先再到品牌領先,才是企業發展的長久之計。從2012年,名門開始聚焦“靜音門鎖”品類,率先搶占了消費者的心智,成為“靜音門鎖”的代名詞。
開創“靜音門鎖”品類
為什么定位為“靜音門鎖”?面對我們的提問,陳力首先給我們講了他自己的親身經歷。由于工作忙,所以晚上經常加班很晚,每次回家都是小心翼翼地開門、關門,生怕吵醒熟睡中的家人。可是盡管如此,有次加班回家,開關門的聲音還是吵醒了家人,為此他深深自責和不安,就是從那時起,他萌生了研發靜音門鎖的想法。后來,在一次經銷商大會上,他向幾百位經銷商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并現場演示了自己小心翼翼開關門的動作,結果在場一半以上的男性經銷商舉手表示有同感,這一調查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市場需要這樣的門鎖,只是消費者不知道如何表達。
開關門的聲音主要是門鎖的摩擦和碰撞發出的,如果解決了鎖的問題,那豈不是就大功告成了?但要達到理想的靜音效果談何容易!從2009年就開始立項研發,引進人才,與研發機構合作,學習國外企業的經驗,經過成千上萬次的測試和試驗,歷時3年,一款填補國內行業品類空白的新產品——靜音門鎖在2012年年底誕生了!通過嵌入高強度靜音膠圈和斜舌導套、專利扣板彈片設計、扣盒內壁采用高強度靜音材料等多重消音處理,實現了開關門噪音降低60%,榮獲4項國家技術專利,革命性地突破了傳統門鎖的局限。然而,噪音的來源不止門鎖,還有門與門框的撞擊聲,為了實現更理想的靜音效果,名門又研發出靜音關門器和靜音三維可調合頁,與靜音門鎖一起組成靜音門鎖系統。“定位之父”艾·里斯說過,企業的職能只有一個,那就是開創并主導一個新品類。名門完成了定位實踐的第一步。
接下來的工作顯然也并不容易。戰略蘊藏在戰術中,由戰術發展而來,至關重要的戰略元素并非公司的創立者們預先想好,而是在不斷實踐過程中摸索而來的。開始,名門也并沒有一個清晰的定位,甚至沒有定位的意識,只是覺得市場需要這樣一款產品,學了定位理論之后才開始慢慢摸索。先是定位“藝術門鎖”,但“藝術”不好量化,而且藝術不藝術是別人說的,而不是自己說的;后來,陳力召集業務員和經銷商分別開會,征求他們的意見,2013年在江門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提出了“靜音”概念,但還不是“名門靜音門鎖”,而是“名門門鎖·靜音專家”,靜音只是作為產品的一個訴求,而不是核心定位;直到2013年上半年陳力去走訪市場,才最終將“名門靜音門鎖”的定位確定下來。
定位確定了,內部公關相對容易,但說服經銷商又是一件難事。為此,名門付出了極大的耐心去引導教育,并出資100多萬元為500多家專賣店更換了門頭。門頭的更換不僅體現在外界認知的改變,而且對于統一經銷商思想,推動定位在內部的推廣會起到很大的作用,雖然短期內一些經銷商有些抵觸,但是大部分還是愿意跟著名門的步伐走,因為前面幾次的終端升級他們都嘗到了甜頭。而且,給經銷商一個明確的戰略發展思路,讓他們看到未來的贏利機會,無疑會增強他們的信心和提高他們的忠誠度,而只靠“關系”籠絡的經銷商是不能長久的。
定位的戰略配稱
一個好的定位,還要有系統的配稱才能落地生花,發揮效力。定位的過程,可以用營銷的概念這樣來概括:找定位是發現價值,定位落實到產品上是創造價值,通過終端、廣告將自身的定位傳播給消費者是傳遞價值,售后和市場調查則是反饋價值。因此,系統的定位配稱就必須涵蓋產品、研發、終端、品牌、渠道。
好產品自己會說話。比如蘋果、奔馳、LV,這些國際大牌之所以“不營自銷”,靠的就是優良的品質,讓產品自己說話。名門“靜音門鎖”的定位要想進入消費者心智,也要靠事實說話。制造最終強調的是精度,靜音門鎖尤其如此,粗制濫造的產品很難實現理想的靜音效果。為了提高精度,名門正在進行大流水線的改造,目標是從原材料的沖壓到零部件的鑄造、拋光,再到組裝成型,一條線下來全部實現自動化,盡量減少人為操作,這樣不僅可以減小誤差,及早發現不規范產品,還可以節省廠房空間和人力成本,提高產能匹配的精準度,提高生產效率,縮短交貨周期。
盡管生產管理要向前看,但最后一關也不容忽視。名門的產品檢測可以用嚴苛來形容,每把門鎖從研發到出廠,都要經過嚴格的68項標準檢測,比國家標準多了24項,并建立了20項高于國家標準的企業標準。比如鍍鉻、鍍鎳的鹽霧試驗標準比行業標準高4倍,鍍金的鹽霧試驗標準比行業標準高3倍,所有門鎖零故障開啟不低于20萬次(這是名門內門鎖標準,名門歐標系列超過50萬次),高于國家標準2倍以上。最值得一提的是,名門還修改了傳統的產品評審流程,增加了一個“體驗”評審環節,并且將客戶評審前置,在量產之前就將樣品送給客戶,工程師往往受自身思維的限制,對功能、結構把握得比較好,但外觀(包裝、設計)和體驗(安裝體驗、使用體驗)的評審則是客戶比較擅長。客戶評審前置可以避免量產后評審的浪費,也充分體現了名門的顧客視角。
2005年,名門以零缺陷通過德國RWTUV公司ISO9001-2000質量體系認證;2007年,率先通過歐標鎖體認證;2012年被中國五金制品協會授予代表鎖具行業最高水平的“中國十大鎖王”稱號。這些都是名門產品品質的最好證明。
傾力研發,為“靜生活”代言。既然將自己的門鎖定位為“靜音”,要創新并主導靜音門鎖這一新品類,那么在靜音這一核心訴求上就不能輸給任何競爭對手,要成為這一品類的絕對領導者,研發的作用就尤為關鍵。產品研發包括外觀美學設計和內部功能設計,兩者相輔相成。在外觀設計方面,名門專門聘請德國、芬蘭、意大利的設計師,用他們的極簡主義風格,凸顯“靜音”的質感,現已形成“現代簡約、歐式古典、中式古典、田園系列”四大主題風格;功能設計方面,與工信部電子五所合作開拓全國首家國家級的靜音門鎖研發中心,不斷升級靜音門鎖系統,例如投入100萬元與日本企業合作,專門研發適合中國的關門器,靜音門吸也在研發中。
作為品類的開創者,一定要有大局意識,所有的市場動作都要以擴大整個品類的市場占有率為目的。為了擴大靜音品類在門鎖中的占比,名門正在計劃與工信部旗下的賽寶公司(專門做航空航天檢測)合作,建立國家級的靜音實驗室,重新核定行業標準,把“靜音”放進去。“一個好標準是行業良性發展的關鍵,但門鎖行業過去的標準存在很多弊端,一味地求高,以淘汰小企業為主要目的,這樣的標準不但不公平,而且高標準勢必要付出高成本,造成資源浪費,因此標準要恰當,還要根據中國門、門鎖的特色(比如門的重量、靜音指標等)設計自己的標準,起到保護民族工業的作用,而不能讓進口產品長驅直入。”顯然,作為門鎖行業標準的組長單位,名門對行業標準的思考更加長遠。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都很討厭環境噪音,但這些國家門鎖標準沒有靜音指標,也沒有專門研究靜音門鎖的企業。名門已開始研發符合歐美標準的靜音產品,并計劃于2015年后以此打開歐美市場。
把終端當成產品來設計。終端即品牌,因為它直接接觸消費者,是品牌進入消費者心智的重要媒介。自2006年推行專賣店以來,名門的終端已經升級了三代,由上海世博會芬蘭館設計師打造的第四代終端也即將面世。
第一代終端實現了貨架上墻;第二代終端形成了專賣店,統一門頭,有了獨立的空間;第三代終端在第二代終端的基礎上做了升級,設計細節更規范;第四代終端則是專為“靜音門鎖”的定位設計的,站在更高的高度,從整個SI的體系,融合建筑設計美學、營銷(產品陳列方式、導購的站位)、產品文化及品牌文化等多種因素。
為了讓消費者快速認知“靜音門鎖”的價值,第四代終端最大的變化就是將“體驗”作為設計的重點。例如推拉式的吊軌門設計、無把手展示柜,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為終端配備了五大體驗式營銷工具:便攜式靜音展示系統(小門)、情景式靜音體驗展示系統(1︰1木門)、靜音門鎖體驗展示專區、靜音門鎖對比體驗臺、靜音系統演示視頻,通過量化和對比,讓消費者對“靜音門鎖”產生直接感知。正如史玉柱說的那樣,消費者是最好的營銷專家,名門靜音門鎖第四代終端的改良靈感也來自消費者,據經銷商反映,多數消費者會問能否體驗一下,而且大部分在親自體驗之后,對靜音門鎖的價值表示認同。
品牌:好門鎖,要靜音。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有了好產品就不愁銷路,那是由供不應求的特定市場環境決定的,但是現在的情景卻大不一樣,企業太多、產品太多,市場上的噪音也太多了,營銷的終極戰場也從工廠、商店,轉移到了消費者的心智。要想在成千上萬個品牌中讓消費者記住你,就必須要有清晰的定位,還要及時地將你的定位傳達給消費者。
名門的品牌傳播基本上是分三個層次的:以專賣店為中心的傳統媒體廣告、網絡營銷、行業內的公關。
名門定位傳播的第一步就是專賣店改造,所有專賣店的門頭一律換成“名門靜音門鎖”,并給所有終端(包括專賣店、專區、微型終端)配備情景式靜音體驗展示系統(1︰1木門),增強終端的體驗功能;接著以專賣店為中心,在建材市場周邊投放了一千多塊戶外廣告,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海西等經濟圈的高速路上投放高炮廣告,目前戶外廣告已經覆蓋到全國所有省會城市和60%的一線城市;完成了這些基本認知的宣傳之后,去年春節期間,名門啟動了上星計劃,在央視4套投放了3個月的廣告,全面鎖定早中晚三大收視高峰。隨著這些廣告的上星落地,短短幾個月時間,“好門鎖,要靜音”的品牌訴求已經深入人心。
在新媒體時代,網絡營銷的傳播效力同樣不可忽視。與傳統媒體傳播相比,網絡傳播具有精準到達、高互動、黏性大、轉化快等諸多優點。在啟動定位戰略的最初,名門就已經開始借助網絡工具進行傳播。與傳統媒體的廣告投放不同的是,名門很少在網絡上打硬廣,更注重消費者的參與和互動。首先,圍繞新定位,對官網進行了全新改版,然后以官網為中心在PC和移動搜索上做關鍵詞優化、投放軟文和視頻,建立自己的微信平臺與粉絲互動,比如近日推出的“求點贊只因我在乎你”活動,點20個贊就送一套瓷杯,聯合線下專賣店,通過海報發布活動,不僅傳播了品牌,還為經銷商圈了粉絲和用戶數據,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網絡營銷與傳統廣告的點面結合,構成了整合營銷的閉環,讓消費者對品牌形成了認知,但“公關大于廣告”的事實也不容忽視。從去年“開啟靜音時代”開始,名門就開展了一系列的公關活動。比如建博會、木門展、五金展會,還廣泛參與北京、上海、廣州的設計周,設立設計師獎項,通過影響設計師來打通家裝市場和工程渠道。包括門鎖在內的建材產品屬于低關注度產品,人的一生一般也就經歷兩次裝修(買房、換房),因此,消費者的產品知識不多,設計師的意見就顯得尤為關鍵。
渠道驅動品牌升級。在定位初期尤其如此,在還沒有形成強大的品牌之時,通過渠道來影響消費者更為實在和有效。例如當年的王老吉、公牛插座和今天的恒大冰泉,“得渠道者得天下”,已經被它們反復證明。
終端是品牌曝光的最佳場景,在完成專賣店的布局后,名門啟動了規模龐大的“曝光點工程”,計劃發展更多的微型終端,從目前的1000家到5000家。與專賣店和專區相比,微型終端更加靈活,一臺鎖架和一個體驗柜,只要顯示“名門靜音門鎖”6個字就可以成為一個分銷點和曝光點。在當前渠道下沉的趨勢下,這也是名門搶占縣域市場的創新性策略。
工程渠道方面,仍然處在一個市場教育的階段。由于工程客戶一般用量比較大,因此更看重價格,廠家拼的是成本優勢和基礎運營能力,“但只要讓我們的高管跟對方的高層見上一面,只需要10分鐘,給他演示一下我們的視頻和便攜體驗門,他會馬上認識到我們產品的價值,上次建業、世茂的老總就是這樣當場拍板的。”陳力說。針對工程渠道的公關傳播,名門正在加大力度,比如參加行業展會、設計周及通過權威機構建立公信力。此外,隨著房地產市場增長的趨緩,名門在盯緊現量市場的同時,也在謀局存量市場。門鎖屬于耐用品,低關注度、高參與度,一般使用周期在10年左右,隨著地產增速放緩,現量市場的飽和期會提前到來,而經過這十幾年的高速發展,存量市場已經越積越大,并且輪替的周期已經迫近,所以提前布局就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相比零售,門鎖的更換、維修的利潤也很高,未來,名門不排除與鎖匠合作,走進社區開社區店的可能性,而這才是O2O真正開始的地方。
鎖作為門上的核心要素,勢必免不了與門廠的關聯。截至目前,名門已經與行業里數一數二的品牌結成異業聯盟,比如夢天、TATA,夢天對名門全渠道開放,而與同樣主打“靜音”(隔音)訴求的TATA木門的合作,則更是相得益彰,對于靜音品類的開拓如虎添翼。與此同時,在與門廠的合作中,名門也越來越關注品牌曝光度和話語權,今后,門上將一律貼上“名門靜音門鎖”的標志。伴隨自身品牌的強大,名門正在改變鎖作為門的附屬品的傳統定位。
對于電商的態度,名門則表現得較為謹慎。在大家都在大談特談O2O的時候,這種謹慎還是有必要的。O2O模式雖然打通了線上線下,給廠商和經銷商帶來了美好的想象,但最根本的問題卻沒有解決,那就是終端與電商的分工和利益分配問題。尤其是當前,門鎖行業剛進入品牌競爭階段,如果任由經銷商自行定價在網上銷售,必然會打亂整個價格體系,況且如果沒有嚴格、規范的管理,服務也會參差不齊,反而對品牌帶來負面價值。所以,在這些基礎環節全部打通之前,名門采取了寧缺毋濫的保守戰略。
運營系統升級再造
過去中國企業的戰略失誤就是不注重頂層設計,以至于在中國多變的市場環境下,隨波逐流,到頭來才發現,做的大多是無用功。名門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戰略定位要趁早!戰略配稱要及時!而有了定位,有了戰略配稱,是否就可以一勞永逸地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不能!因為,前面的這些只是排兵布陣,能否下贏這盤棋,還要看走卒拐馬的基礎運營能力。定位之后,名門又出發了。
在管理上,陳力自稱“逍遙派”,過去一直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盡量不去約束員工,但后來一件事情改變了他的看法。當時名門正在與工程客戶談一個大單,但對方要求25天交貨,按照名門慣常的產能推算起碼要45天,但一來是“到嘴的肥肉不想放棄”,二來也想借此機會考驗一下生產部門的應急能力,最終陳力狠了狠心接下了這個單子,從始至終親手抓下來,25天圓滿交貨。為什么同樣一個項目,他親自抓,交貨期是25天,而他放手不管竟要45天!從那時開始,陳力就開始反思自己的運營管理,最終得出的感悟就是:“強大組織的特點就是強大的執行力加上極少的內耗。”而要實現這兩點,就必須要流程和制度的保障。
顯然,這是適用于所有企業的一句真知灼見。外資企業之所以在運營效率上高過國內企業,原因就在于其嚴密的流程化管理、事無巨細的規定步驟和客觀公正的評價機制。我們的企業也曾將這套體系搬到自己的日常運營中,比如前些年學習日資、臺資企業的風潮,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沒有找到合適的工具,缺少績效評估激勵體系的保障,在實際操作中很容易就變了形走了樣。
直到信息化管理技術的出現,才為我們縮小與外資企業的差距創造了條件。信息化管理杜絕了人為操作中的扯皮推諉,將原來看似鐵板一塊的程序分解成幾個甚至幾十個動作,保證了執行的到位,最重要的是可以實時記錄,任何環節出了問題都可以追溯到具體的責任人。2014年元旦,名門換掉原來的ERP系統(企業資源計劃),上馬了世界領先的ERP管理軟件SAP,打通了采購、銷售、庫存、工資管理、生產加工等基礎運營的各個環節,企業應變能力和持續贏利能力將得到不斷改善;OA(辦公自動化)項目也已經啟動,預計今年9月1日上線,將在優化組織結構,調整管理體制,提高協同辦公能力和決策效能上發揮重大作用,為未來的殘酷競爭打好高效運營的基礎。
在名門的生產車間,精益生產、5S管理、看板管理、立體式倉庫管理隨處看見,從沖壓到組裝,幾十條生產線運轉得井然有序,我們不禁感嘆,一個強大的組織確實需要超常的管理!組織越龐大,管理的重要性也就越凸顯。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從尋找定位到圍繞定位做戰略配稱,再到運營能力的再造和升級,名門的發展歷程正是一個問道、聞道、遵道、行道的過程。知行合一,唯變是從,才是名門一路領先的秘密,也是突圍“億元俱樂部”的唯一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