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普
木雕藝術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寶,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形式的代表之一,以獨特的創作方式塑造了豐富多樣的題材內容,跨越五千年的歷史,成為傳統文化精神的象征。作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藝術手段之一,它以富有時代感的作品,以充實、豐富的內涵,弘揚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和文化。
木頭原本是有生命的物體,自古以來,人們就發現了它們那種特別的溫和與美麗,以及純樸的品質。于是就地取材,因材施藝,創造出了許多精美的木雕藝術品。
木雕是雕塑的一種,在我們國家被界定為“民間工藝”,是從木工中分離出來的一個工種,在工種分類中為“精細木工”。木雕可以分為立體圓雕、根雕、浮雕三大類。以雕刻材料分類的民間藝術品種,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材料。
中國木雕的起源與發展
木雕是以各種木材及樹根為材料進行雕刻的技藝,是傳統雕刻工藝中的重要門類。木雕的歷史非常悠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就有木雕魚出土,這是我國木雕史上最早的實物。河南信陽戰國大墓出土的木雕鎮木獸,湖北云夢漢墓出土的彩雕木傭為我國早期木雕作品。由于保存的困難,現今很難看到超過千年的木雕作品。
秦漢時期的木雕工藝,在承襲春秋戰國時期木雕工藝發展的基礎上,又有較大的發展和提高。漢墓出土的動物木雕作品中,可以直觀地了解到漢代木雕工藝發展的水平。常見的動物作品有馬、牛、狗等,這些四足動物造型生動,身長分別在14~55厘米之間,都是以分部雕制粘合而成的。因為木材是由纖維細胞組成,而四足動物是由頭、身、足三部分組成,三個部分的尺寸不可能一樣大小,總體形狀是頭高、身長、足高,根據這種特定形式用整木雕制是漢代木雕工藝的一個創新,為木雕工藝創作品類眾多的藝術品,創造了有益的經驗。這是木雕工藝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創舉,經唐宋至明清,我國的木雕工藝日趨完美。
兩宋時期木雕作品較為多見,這時的木雕已采用組織細密的木材為載體進行制作,這就有利于木雕作品的傳世。我國的一些廟宇里至今還保存有宋代的木雕作品。
元明時由于海外貿易的急速發展,木材種類有所增加,許多由海外進口的硬質木材,使木雕工藝得到長足發展。
明清期間是木雕藝術的一個輝煌時期,涌現出大量有史可考的名家、藝人及作品,是古代木雕藝術的一個高峰。明清雕刻作品中,木雕工藝的主題常為生活風俗、神話故事。現存于世的木雕作品“沉重木雕鴛鴦暖手”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清末至民國年間由于政府的腐敗、國力的衰退、外強的侵略,民不聊生,木雕藝術從此衰落,藝人名家也只能淪為匠人糊口度日。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喚起了民眾對傳統工藝美術的熱愛與追求。逢此盛世,民間工藝美術有了新的飛躍,木雕藝術也不例外,重新煥發出生命,涌現出了一批國家級大師。他們的作品,工藝精湛,秉承傳統,立意深遠,謳歌時代,體現了大師們立足傳統、銳意創新,直抒重獲新生的胸懷和報效國家知遇之恩的深情。
中國木雕的手法與形式
制作分類
木雕的形式可分為工藝木雕和藝術木雕。工藝木雕通常是指流傳在民間,有悠久的歷史和強烈的民族傳統色彩,講究精雕細鏤、巧奪天工的木雕工藝品。
工藝木雕又分純觀賞性和實用性二類。觀賞性木雕是陳列、擺設于櫥、窗、臺、幾、案、架之上,供人觀賞的小型的、單獨的藝術品。實用性木雕是指利用木雕工藝裝飾的、實用與藝術相結合的藝術品。
藝術木雕通常是指構思精巧、內涵深刻,有獨創性,能反映作者審美觀、藝術方法和藝術技巧的作品,有著更多設計元素。藝術木雕一般都是由作者一手設計制作完成的,所以他能始終貫穿并把握創作的意念與追求。從本質上講,藝術木雕與其它雕塑材料一樣,也是用形體來表現客觀世界的人和物,或寫實、或擬態、或夸張、或抽象、或變形,從木頭的原始材料的形態屬性出發。比如,本著木頭的天然造型和自然紋理,因勢象形,因材施藝,或大刀闊斧、粗獷有力,或精雕細刻、線條流暢,或簡潔概括、巧用自然。
有的材料一眼看到時就已擁有一個不尋常的外形,有的則需要苦思冥想,不斷構思。所謂七分天成,三分雕刻。最簡單的也是最冒險的方法,當然是先搜集到一些“奇形怪狀”的木頭,然后再對著它們,相看無厭,時時親近,一個即時的創意也許就在長久的琢磨推敲后猛然蹦出來。當然,一念之差,或妙到巔毫,或又平淡無奇。但一個成型的好的木雕就跟絕句一樣具有剎那間的美感,即使簡約無比,但純粹的意象和片段的感受,卻能給人以無盡的審美。總之,好的木雕作品跟任何藝術品一樣,都是巧奪天工,都是個性的體現。它不僅是雕刻家心靈手巧的產物,而且也是裝飾環境、陶冶性情、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故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形式分類
木雕的形式還可分為“獨立式”和“依附式”。“獨立式”可以自由放置,自成藝術,通常作為室內的陳設品或案頭擺件。“依附式”主要用作一些器物或藝術品的附件,乃至室內墻面或門窗等固定空間的浮雕(浮雕的常見手法有高、低、鏤、透、通等。雕像略微突出的稱作低浮雕;雕像在底面上十分突出的稱作高浮雕;浮雕的周圍被鏤空使雕像如剪紙般顯出清晰的影像效果的被稱為鏤空雕;雕像的構圖層次多,一層一層雕進去,除了最后的背景,前面部分與底面沒有關系的又被稱為透通雕)。云南白族的劍川木雕最值得一觀,昆明的金馬碧雞坊、保山的飛來寺、洱海的八角亭以及雞足山寺廟的木工部分,相傳均出自劍川木匠之手。
中國木雕的幾大分類
中國木雕,分布極廣,此衰彼興,潮起潮落。由于各地的民俗、文化和資源條件,取材不一,工藝不同,形成了諸多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各有千秋的流派。
在我國,目前的木雕流派大多是以地域來區分的。例如: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廣東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龍眼木雕,北京宮燈,臺灣木雕,寧波朱金木雕,云南劍川木雕,湖北木雕船,曲阜楷木雕刻,蘇州紅木雕刻,上海紅木雕,南京仿古木雕,江蘇泰州彩繪木雕,山西木雕,山東濰坊紅木嵌根雕,上海黃楊、白木小件雕,遼寧永陵樺木雕,貴州苗族龍舟雕、面具雕,江西儺面具雕,湖北通山木雕、咸浦邦木雕,天津木雕,東山海柳雕,等等。
這些木雕流派在全國或者當地都極具影響力,而最為著名的要數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廣東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龍眼木雕,這四大流派被稱為“中國四大木雕”。
東陽木雕
浙江省東陽市的木雕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為東陽傳統民間工藝,東陽因此素以“雕花之鄉”而著稱。東陽木雕藝術的產生與發展,首先是因為該地盛產適于雕刻的木材——樟木。東陽木雕作品的外貌特征,在于它保留木質的原有色澤和紋理,由于精細打磨,更顯得圓滑細膩、精美光潤。北宋建隆二年所建東陽南寺塔室內發掘出來的木雕佛像,據考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根據文獻記載,東陽木雕工藝大約始于唐代,發展于宋代,盛于明、清兩代。現在東陽木雕在表現題材方面已十分廣泛,有人物、山水、飛禽、走獸、花卉、魚蟲等,并且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裝飾內容也開始為東陽木雕所表現。
東陽木雕作為一個藝術流派,是根據建筑、家具以及多種陳設品制作的造型特點,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而形成的,它有一套獨特完備的雕刻技法,其中包括浮雕、圓雕、透空雙面雕、陰雕和彩木雕嵌。浮雕是東陽木雕藝術的精華,也是獨具東陽木雕特色的工藝形式之一。它是借鑒傳統的散點透視和鳥瞰透視法構圖,然后鏤空雙面雕,或者再通過彩木鑲嵌來完成的。東陽的淺浮雕,畫面深度一般都在2~5毫米之間,以刻線的表現力來體現物體的主體感。這種淺浮雕,最為人稱道的是“滿地雕刻”,也就是在器物表面,滿雕紋飾,既有立體感,又密不露地,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
黃楊木雕
黃楊木雕因用黃楊木作雕刻用材而得名。黃楊木生長緩慢,俗有“千年矮”之稱。質地堅韌光潔,紋理細密,色黃溫潤,具有象牙效果,年久色愈深,古樸美觀,適宜刻雕小型陳設品。浙江是黃楊木雕傳統重點產區,主要分布于樂清和溫州。浙江黃楊木雕發源于樂清縣,距今約150年,起初源于龍燈骨架上裝飾的木雕小佛像,在清末時期發展成為藝術欣賞品。
廣東金漆木雕(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起源于廣東省潮州,但作為一個藝術流派,它還包括明清時期屬于“潮州府”轄內的潮安區、潮陽區、普寧、饒平、汕頭、惠來、海豐、陸豐、興寧、梅縣區以及閩南所出的作品。作品表面貼金,是潮州木雕的一個特征,這與東陽木雕的作品風格截然不同,所以,它又稱“金木雕”“金漆木雕”。
潮州木雕的傳統技巧,主要可分為陰刻、浮雕、圓雕、鏤雕等幾種。陰刻的性質近于繪畫,多施于圍屏,題材為梅、蘭、竹、菊。浮雕、圓雕所選題材除佛祖、菩薩、神仙、傳統人物之外,神奇異獸和魚蝦造型也是常被采用的。鏤雕,又稱通雕,是潮州木雕經常采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多用于建筑裝飾上,建筑雕刻一般采用杉木,且大件居多。雕刻時,藝匠們不僅以多層次取勝,而且力求結構巧妙和造型生動。所以,潮州木雕所表現的人物都形神兼備,景物錯落有致,線條流暢,節奏感強,體現出“多層鏤通,剔透玲瓏”的南方雕刻風格。
潮州木雕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唐朝以前。清代是潮州木雕藝術發展的鼎盛期,技法上,它由單層鏤空發展為多層鏤空;構圖上,由“實實相映”發展為“虛實相生”,畫面由此體現遠近、大小對比強烈的藝術效果。這一時期,潮州木雕人物的臉部,一般都采用深浮雕,遠視時更加傳神,人物身段比例則以5:1為標準,仰視,形象更豐盈、飽滿。
金漆木雕最初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建筑裝飾藝術,流傳到南方后,又受到地方藝術特色的影響而形成為木雕流派。用金漆木雕來裝飾房屋和廟宇的棟梁、物椽、門楣以及家具等,顯得金碧輝煌,給人以富麗莊嚴之感。
福州木雕(龍眼木雕)
福建省的福州木雕,也是在建筑裝飾、家具裝飾和寺廟神像的雕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木雕藝術,它成熟于明末清初。福州木雕以龍眼木為材料,所以,又稱“龍眼木雕”。龍眼木質地略脆,紋理細密,色赭紅。老龍眼木的樹干,特別是根部,奇形怪狀,為雕塑之良材。木雕藝人利用它的根部及其折痕疤節,因勢度形,雕成各類人物、鳥獸形象,造型生動穩重,結構優美,既符合解剖原理,又動人、夸張。刀法或斧劈刀鑿,或細膩刻畫,圓渾嫻熟。
福州木雕的題材以人物、動物形象為主。外貌特征在于作品磨光、蓋上漆后,可以永不褪色,始終呈現出一種古樸的銅黃或桔柚黃色澤;若用蜂蠟或川蠟再分別擦一次,就愈顯光潤。有些動物題材的作品,藝人們往往還用骨制成牙齒,用玻璃制成眼睛,使得作品更加生動。
木雕藝術的文化寓意
中國是一個崇尚雕刻而又十分擅長雕刻的國家,它以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品類、生動的神韻、精美的雕飾、精湛的技藝和廣泛的表現內容而名揚海內外。
在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木雕工藝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象征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還充分體現出民間藝術的特點,讓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色彩有了直觀的了解。它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東方文明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木雕藝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之一,它蘊含了中國人民的智慧,融會了中華民族的特有氣質和文化素養,傳承木雕就是傳承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獨樹一幟的中華文化,期望今后在對其發展前景研究分析的過程中,可以將現代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使得木雕藝術的內涵更加豐富、充實。
(編輯 劉小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