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宜蘭縣,住在圣嘉民養老院的老人們常常在養老院的田地里種菜、種玉米、澆花,環境的自然融入,讓這座養護院看起來更像個生活社區。在這座養老院里,廁所在房間外面而不是里面,這樣更便于通風;因為有的老人坐輪椅,走廊造成了單邊的;輪椅老人活動范圍沒那么大,在他們有限的活動范圍里,要能看到好風景,陽光,花草。
不能動的人也能感受到身邊有很多活動在發生。同樣都是坐一天,關上門待在屋子里,孤獨感就比坐在門前看人來人往要強烈得多。養老院5層高的大樓里安裝了大量的玻璃內墻和外墻,中間的墻都是透明的。內墻用窗簾做隔斷,拉上就有私密性。每層的外墻外側、露臺外側都種了綠色的植物。這些綠色植物引來各種鳥類,停在二三樓的露臺上,老人坐在房間里,能曬著太陽,看遠處的風景和近處的鳥飛過停留,聽它們嘰嘰喳喳的聲音。
臺灣養老院的很多做法是盡力讓養老院里有更豐富的社區關系。兩個房間共享一個小客廳,小客廳外面有公共的地方吃飯看電視,每兩三個客廳中間還會有連通起來的空間。這樣坐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同時看到幾個區域,中間的縫隙向外還能看到對面的孩子、旁邊的社區、周圍耕種的農民。老人會感覺好像生活在社會人群之中。
(摘自《第一財經周刊》 何丹丹 張云亭/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