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院的新規出臺后,“知假買假”行為將不影響消費者維護自身權益。在審結了一起產品銷售者責任糾紛后,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法院法官這樣表示。
去年7月5日,孫某在常州市新北區一超市買了4袋歐式火腿,價格99.6元,后發現該食品已變質過期,向超市提出退一賠十要求遭拒后,于去年年底向新北區法院起訴。
該超市拒賠的理由是:孫某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食品包裝的有效期、生產日期有能力判斷,可以不選擇已過期食品。因此,購買了過期食品,自身存在過錯。
法院審理后認為,超市銷售超過保質期食品的行為,違反關于食品安全的有關法律規定,故對孫某提出的退一賠十的訴訟請求予以支持,判決超市退回貨款99.6元并賠償996元。
據悉,近年來,南京市各級法院均受理了多起產品銷售者責任糾紛,其中原告疑似“職業打假人”的占了多數。于2014年3月15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中明確,“因食品、藥品質量問題發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藥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即“知假買假”行為不影響消費者維護自身權益。
(摘自《揚子晚報》 于英杰/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