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議會批準對克里米亞使用軍事力量以來,美國帶領西方國家對莫斯科和普京本人發起強大的輿論和外交攻勢。這次克里米亞議會宣布舉行全民公投,是以西方的方式對西方打出的一張王牌。
普京對外交策略的運用保持了相當大的彈性。克里米亞全民公投的結果支持脫離烏克蘭并加入俄羅斯,令西方指責俄羅斯“侵略”的理由一下子癱掉了大半邊。
克里米亞目前是烏克蘭的一個自治共和國,對其謀求改變政治地位,西方只能挑刺,卻沒法像罵俄羅斯出兵那樣罵它。
普京再次證明,他是華盛頓以及整個西方很難對付的一個人。他看上去非常強硬,敢出狠招,但又同時善于運用外交手腕,在困境中抓住機會,實現突破。他收留斯諾登、扭轉敘利亞局勢,都讓華盛頓非常不快但又無可奈何。
普京領導的俄羅斯似要與西方力量的“東擴”作殊死斗爭,為此,西方對他本人結下“私仇”。西方輿論針對這位俄羅斯總統的圍攻經常十分兇猛。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曾在批評普京時公開提到了阿道夫·希特勒的名字。兩年前普京第三次競選總統時,美國曾支持反對派對他當選的質疑。只要普京在位,美俄關系幾乎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善。
普京這樣的挑戰者西方很多年沒遇見過了,但普京的政治性格一定程度上又是西方逼出來的。西方在蘇聯解體后沒有善待俄羅斯,不斷擠壓它的戰略空間。普京的外交政策稍一強硬,西方輿論就把矛頭指向他本人,普京已無退路。
冷戰后,中小國家與西方對抗的領導人很多都以個人悲劇告終。西方或以武力干涉擊垮那些挑戰者領導的國家,或者通過支持那些國家的反對派,顛覆對抗西方的政權。普京看來正在成為西方最大的眼中釘。
普京的真正風險大概是在俄羅斯國內。普京的支持率近日上升,達到67.8%。這個數字通常說起來不算低,但對于支撐與西方尖銳對立的國策,就顯得不算高了。
俄羅斯贏了2008年格魯吉亞危機,但烏克蘭危機的能量如果完全釋放出來,要比2008年那場大得多。莫斯科如能抑制這場危機的規模,俄國內當前的團結就不會受到大的威脅。一旦俄與西方的對立長期尖銳化,俄內部就可能面臨比現在嚴峻得多的考驗。經濟衰退、反對派,各個軟肋大概都將暴露。搞起“新冷戰”,華盛頓將更在行。
直到今天,莫斯科仍成功地掌控著克里米亞局勢,那里還幾乎沒有響槍。克里米亞可謂“天翻地覆”,但又保持了沖突的低烈度。接下來,要看普京和西方的領袖們如何繼續過招了。
(摘自《環球時報》佘 平/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