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席卷全亞洲之時,最近的國產劇卻愈發像霧霾天一樣令人氣悶。年代傳奇、家長里短、歷史神話好景難再,受人追捧的是美劇里的重口味、英劇里的冷幽默、韓劇里的溫情和日劇里的推理。國產劇的產量上去了,格調卻下來了;每一種類型都有中國特色,但每一部作品都忙于跟風,很難達到創新不斷、生生不息的境界。國產電視劇病了,到底“病”在何處呢?
和國外電視劇的生產流程不同,我國的電視劇需作為成品經過文化監管部門審批方能播映,從申請立項到拍攝完成再到順利播出,周期較長、投資風險也較大。國外劇是以觀眾為中心去創作,從前期策劃到邊拍邊播過程中的調整,觀眾都是如影隨形的“上帝”,一些熱門劇甚至不惜被吐槽,也要贏得民心。電視劇藝術是屬于大眾的,自說自話的創作絕不會成為經典。但在中國的電視劇產業中,近年的投資熱潮吸引了大量民間“熱錢”蜂擁而至,對觀眾喜好的解讀,通常只來自投資方和制作方對當下收視情勢的調研,某一類型或題材一旦“火”了,就會引來盲目跟風扎堆。于是有關部門一路“追打”——諜戰劇過火被叫停、換宮斗劇火,宮斗劇過火又換抗日劇火,抗日劇過火再換家庭劇火;不斷火、不斷過火、再被滅火。直到今天,一開電視就是小品明星挑大梁、幾家老小一臺戲(《老媽的三國時代》、《美麗的契約》、《我的兒子是奇葩》),再來個老少配加姐弟戀、前任現任一團亂(《大丈夫》),只有特殊年代的人生際遇(《父母愛情》)還算清新雋永。而反觀國外劇,類型和題材卻非常穩定。日韓的電視劇分類播映最為明確,以韓劇為例,周一、二主打歷史古裝劇,周三、四主打偶像時裝劇,周六、日的“周末劇”主打家庭劇,周一到周五的“日日劇”則是經典與奇談并存。幾乎每一個題材類型每年都有高質量新作,也都有穩定的收視群體,邊拍邊播過程中的變動主要在于劇情或表演等一些易于修整的成分。
放眼國外,“神劇”們的成功卻只有一張王牌——以藝術之名,精工細作。電視臺選擇術業有專攻的編劇和導演組成團隊,給予充足時間打磨新劇,挑選最適合角色的演員,再以合理薪酬保證劇組生活,無人四處跨組趕檔期。
精工細作并非巨額投資的同義詞,而更多意味著從傳統主題中另辟蹊徑,挖掘平凡人物身上的魅力乃至魔力,揭示日常面具下的超現實可能性。小成本或大制作,都不應放棄于普通人中找“異類”,于平常生活中尋奇跡。
(摘自《北京日報》 李 爍/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