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曉等



尋找與世隔絕的風景與歷史
翻開中國地圖,分別尋找一條或穿行絕美風景或充滿歷史滄桑的鐵路也許并非難事,但如滇越鐵路這樣將二者完美融合的卻頗為少見。這條蜿蜒在滇南大山深處的鐵路,有著與世隔絕的絕美風景與百年滄桑。
第一次關注滇越鐵路是兒時一次偶然的云南之行。當時旅行團的導游隨便說起云南18怪之一的“火車不通國內通國外”,繼而引發了我對滇越鐵路的巨大好奇。當時,滇越鐵路還有旅客列車開行,甚至每周都有昆明開往河內的國際列車。我真有一種立刻跳上列車體驗一把的沖動,卻因時間安排未能成行。回家之后,在書店里尋到一本名為《1910年的列車》的書,讓我開始對滇越鐵路有了深入的了解。顧名思義,滇越鐵路是一條連接中國云南與越南的國際鐵路。這條1903年動工,1910年建成,全長857公里的鐵路由當時占領越南的法國殖民者設計和主持施工。其中,中國境內從云南省省會昆明至中越邊境的河口465公里的線路,穿行在險峻的滇南群山之間,一路從海拔2300米高的云貴高原蜿蜒下降至海拔僅70 余米的紅河之畔,因地勢之復雜和工程之艱巨,成為當年震驚世界的鐵路奇跡。
正如哲人所說,閱讀增加了人生的厚度,而行走則拓寬了人生的廣度。而對于我,閱讀、行走、攝影、思考,則更多的是為了人生的深度。2011年,在接觸鐵路攝影的第十個年頭里,我追尋鐵路的足跡已經遍布中國幾乎所有省市和世界十余個國家,但當終于尋到機會親自探訪與拍攝夢寐以求的滇越鐵路時,我依然激動不已。遺憾的是,此時滇越鐵路長途客車早已停開,也讓探訪深山中的鐵路變得難上加難。為了能夠深入探尋蜿蜒深山中的鐵路,我和朋友決定租車前行,在與世隔絕的深山中尋找滇越鐵路與眾不同的風景與滄桑。
據說,由于修建鐵路之時沿途愛國士紳的反對,滇越鐵路云南段沒有選擇地勢平緩、人員密集的城鎮走向。也許這與鐵路尋人而行的傳統思路不同,但卻給我們留下永世難忘的鐵道風景。以開遠平壩為界,滇越鐵路云南段可分為南北兩段。其中,北段鐵路沿途最美的風景集中在陽宗海路段和南盤江峽谷;而南段鐵路穿行南溪河谷地,其間的人字橋不僅是南段的點睛之筆,更是整條線路的代表之作。
無論南北哪段,除了個別站點外,鐵路幾乎都修在了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間,這給我們的探訪設置了巨大的難題。以北段的南盤江峽谷為例,由于河谷地勢過于險峻,鐵路沿途并沒有并行的公路,若想去往鐵路車站所在的村鎮,必須翻越數道山梁,在坑坑洼洼、土石路面的盤山公路上前行數十公里。這些土路被拖拉機壓得坑坑洼洼,稍有不慎就會讓小車托底拋錨。即使驅車抵達沿途小站,為了去往山谷中的拍攝機位,有時還需要沿著鐵路往返徒步十幾公里。不過,正是由于閉塞的交通,仿佛縮微版怒江大峽谷的南盤江峽谷中很多地方至今仍保持著原生態的自然景觀,堪稱難得的景觀大道。
若登高而望,列車依山谷而行,四周青峰垂直壁立,上下層層疊疊,蛇形的鐵路與蜿蜒的河谷完美重疊,如同一幅線條簡約、濕潤淋漓的中國山水畫。每當收獲精彩畫面,此前一路的辛苦便都化為云煙。與此同時,很多山間小站依然完好保留著當年的法式站房,車站所在的村鎮中身著少數民族服裝的村民還沿襲著世世代代留下的習俗,和穿行村鎮的鐵路一樣,仿佛百年未變。
所有一切,都在這些偏遠的山村中定格,與我們身邊飛速發展的現實形成鮮明對比。近年來,中國鐵路高速發展,改變了鐵路沿線人民的生活,但火車上的人情味卻似乎越來越淡,以前綠皮火車上那種挑著擔子上火車的情景已經減少許多,因此依然保持著原生態的滇越鐵路越發顯得可貴。
百年鐵路的落寞變遷
當年,法國人修建滇越鐵路,無疑緣于對擁有豐富資源的云南省那份赤裸裸的覬覦和野心,而鐵路也成為法國人幻想進入中國內地的跳板。不過,拋開政治不談,這條縱橫滇南大山深處的鐵路,卻成為當年云南融入世界的捷徑。由于鐵路的修建,個舊的錫得以大規模開采。先進的科技、文化甚至政治理念,都通過鐵路傳入云南這個中國偏遠的省份。當年,蔡鍔就是通過這條鐵路回到昆明,繼而發動護國戰爭的。轟鳴的火車拉來了很多繁榮一時的城鎮,碧色寨就是其中的代表。
碧色寨在滇越鐵路通車前只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小山村。1903年,滇越鐵路途徑碧色寨并設立車站,由于這里是距離蒙自海關和個舊錫礦最近的車站,因此建站伊始,碧色寨便開始了其輝煌的生涯。最初,個舊的錫通過水運和馬車運抵碧色寨。自1918年起,個碧石寸軌鐵路(碧色寨—個舊—石屏的600毫米軌距窄軌鐵路)分段通車,更多的物資得以通過寸軌鐵路的列車運抵碧色寨,再倒裝滇越鐵路的列車或南下出海運往海外,或北上省城分銷全國。人員和物資的集散給碧色寨帶來無限繁榮。等待運輸的錫、皮毛和大米裝滿倉庫,火車的汽笛聲,搬運工的號子晝夜不停。一時間,不僅車站附近的海關和郵局熱鬧非凡,法、英、德、美、日等多國人士也接踵而至,在這里開設洋行、酒樓、飯店和百貨公司,與中國傳統的票號和貨棧隔街相望。當時每天數十對列車在此經停,載客運貨,熱鬧非凡。小鎮上則是美女、富商、洋酒、咖啡應有盡有,甚至云南最早的網球場也建在這里,其開放和繁華程度,在當時的整個云南都首屈一指。
從1910年滇越鐵路通車算起,碧色寨繁榮了30年。直到1940年,二戰戰事吃緊,為了避免日軍沿鐵路入侵,國民黨政府拆除了碧色寨至河口的鐵路路軌。戰爭陰云加之外貿中斷,碧色寨迅速失去往日的輝煌。解放后,碧色寨至河口段鐵路于1957年修復,重新開通客貨運輸,可隨著1959年底個舊大錫的換裝工作移至雨過鋪站,蒙自至碧色寨段鐵路也遭拆除,讓碧色寨車站和小鎮徹底沒落。
今天,昔日小鎮的繁華和車站的喧囂早已成為歷史長河中逝去的浪花,但沉寂下來的小站完整保留了二層站房、倉庫、水塔等諸多原汁原味的法式建筑。雖歷經百年滄桑,但這些紅瓦黃墻、片石鑲角、花磚鋪地的尖頂建筑至今完好保存著當年的法蘭西風格和樣式,當年法國工作人員在車站值班室門前標注的北回歸線標志至今也清晰可見,只是站臺上寫有“Paris”字樣的法式掛鐘卻已停擺。在碧色寨落寞的車站和鄉村間,巴黎的浪漫仿佛早已凝固在這不再走動的鐘表間,讓時間永遠停留在那姹紫嫣紅、流光溢彩的時代。
從輝煌到落寞,碧色寨的榮辱傳奇似乎也是滇越鐵路的縮影。由于近年來滇南地區交通設施的巨大改善,滇越鐵路早已不再是聯系紅河州與昆明的主要交通線路。2004年,滇越鐵路長途客運停運,只剩下昆明每天兩趟的通勤客車。而在2013年,大致平行于滇越鐵路北段的玉溪到蒙自鐵路的通車,則又再次分流了滇越鐵路貨物列車。未來兩年,與滇越鐵路南段平行的蒙自至河口也將建成,屆時很可能滇越鐵路上的全部列車都將停運。的確,緩緩蜿蜒在滇南深山中的列車的確已經難以跟上時代的腳步,一代傳奇鐵路是否將就此落幕,也許無人知曉。
滇越鐵路的命運遐思
在2011年探訪滇越鐵路的前后幾年,我數次前往歐洲拍攝歐洲的鐵道風景,體驗歐洲的鐵道文化。在瑞士東南部的格勞賓登州,有一條鐵路與滇越鐵路極為相似:同樣的山岳鐵路,同樣的米軌軌距,同樣的工程傳奇,同樣的藝術造詣,它便是著名的阿爾布拉和伯爾尼那鐵路。這條從瑞士庫爾,經滑雪勝地圣莫里茨直至意大利蒂拉諾的鐵路上,運行著世界知名的冰川快車和伯爾尼那快車,每年都吸引著數十萬游客,是歐洲最引人入勝的鐵路旅行線路。2008年,由于工程和藝術造詣,阿爾布拉鐵路和伯爾尼那鐵路同時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全人類的財富。
如果把阿爾布拉鐵路和伯爾尼那鐵路比作精心打扮的世界名模,滇越鐵路則可謂暗藏深閨的娟秀姑娘。其實,由于滇越鐵路沿線的相對閉塞,整條鐵路的走向和風格與百年前別無二致。而大量精美的拱橋和世界鐵路工程經典人字橋,則讓滇越鐵路從工程和藝術上都擁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加之滇越鐵路對云南深遠的歷史與文化影響,若加以保護,整條鐵路完全具備參選世界文化遺產的資質與價值。而鐵路沿途原生態的自然人文風景,更擁有著極大的保護與開發價值。
在我滇越鐵路旅行攝影即將告一段落的時候,我似乎就像告別一位行將就木的老友,充滿了不舍與眷戀。其實,文化就是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我只希望未來我的鏡頭中,還能永遠留下滇越鐵路上緩緩前行百年列車的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