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陸明生
宜興紫砂陶刻妙窺
文·圖/陸明生
紫砂壺興起于宜興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國茶文化大環境陶冶下的成果,尤其是文人的參與,將茶文化提升一個精神文化層次,而且經由藝人親自設計紫砂壺,或自己再題刻書畫,運用詩書畫印相結合,追求紫砂壺的鑒賞價值。
宜興紫砂是中華陶瓷文化藝術的精神領地。數百年來,宜興紫砂就以其溫潤的色澤、精湛的工藝、獨特的裝飾、雅致的品味而為眾多文人、愛茶人和收藏愛好者所鐘愛。歷朝歷代文人在參與紫砂器皿制作的過程中,不僅將詩詞書畫、銘印雕刻等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引入紫砂裝飾,而且將他們的生活品味、審美趣味和哲學感悟融入到器皿的創作之中,從而使精美的紫砂器,極具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在紫砂界,“字以壺傳,壺隨字貴”,已經成為一種共識。歲月漫漫,光陰荏苒。
同古代的陶器一樣,紫砂的刻飾最初只是在器皿上刻劃制陶人的姓名和銘號。根據史料,元末明初的紫砂傳器就有銘刻,但只是記載,無從考證。明蔡司霪《薺園叢話》里記載道:“余于白下獲一紫砂罐(當時俗稱壺為罐)有‘且吃茶、清隱’草書五字,知為孫高士之遺物,每以泡茶古雅絕倫”,由此形成了紫砂陶刻的先河。時至明萬歷年間,制壺藝人署名落款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裝飾形式。此后,制器者和愛好者日漸追求紫砂器皿上的書法繪畫和銘刻趣味,鐘情紫砂的書畫名人、金石大家、文人騷客紛紛介入其中,促進了紫砂陶刻工藝的發展。
明代的時大彬制六角壺壺底鐫“萬歷丙申年時大彬”二行楷書,《陽羨茗陶錄》記載他“鐫壺款時,初請能書者落墨,以竹刀畫之,或以印記。后竟運刀成字,書法閑雅,在《黃庭》《樂毅》貼間,人不能仿,賞鑒家用以為別”。
曼生壺的文化現象,在宜興紫砂陶刻史上最具成就、且最具影響者莫過于清代嘉、道年間的陳曼生。陳曼生,本名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號曼生,老曼、曼壽、曼公,別稱夾谷亭長、胥溪漁隱、種榆仙客、種榆道人,浙江錢塘人,是清代著名的書法、繪畫和篆刻大家,被譽為西泠八家之一。這位造詣濃厚的學者,傾心于紫砂器皿的造型與裝飾,他與紫砂藝人楊彭年合作,融造型、詩詞、書法、繪畫、金石于一體,設計出宜興紫砂經典之作——曼生十八式,即陳曼生創作的十八種款式紫砂壺。傳世的“曼生壺”上,詩文金石都是寫刻在壺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滿肩滿腹,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銘”、“阿曼陀室”,或“曼生為七薌題”等等,都是刻在壺身,因而格外引人注目。
陳曼生在紫砂器的創新中傾盡自己的心血,從而設計創造出這一套流芳后世的紫砂佳作——文人曼生壺。他與制壺人的完美合作,不僅為中國的金石書法表現找到了一種新表達方式,而且成就了中國文人紫砂壺之夢,使紫砂壺成為受人推崇的最具藝術感染力的文化載體。他也由此為后人尊稱為壺之尊圣和古今紫砂第一人。他與制壺人之間的融洽無間的合作和探索,不僅創作出了無與倫比的紫砂傳世珍品,而且為后人歸納出來一套獨特的紫砂裝飾藝術,形成了一種歷史上難得的“曼生壺文化現象”,為爾后壺藝的精粹發展,創造了紫砂陶刻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
自陳曼生開創一代新風之后,朱石楳、瞿應紹、鄧奎、胡公壽、梅調鼎、徐三庚等一批書畫家積極參與其事,推動了紫砂裝飾藝術的發展。清末,宜興著名書畫金石家沈瑞田、崔克順、陳研卿、陳懋生等,積極地與制陶名家合作,創作出一大批紫砂經典之作,他們功底深厚,技藝嫻熟,所刻之器布局,雅俗共賞。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種文人與制陶者之間的合作,賦予以實用為主的紫砂器以更多的文化藝術內涵,充滿了文人的雅趣和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由此形成了中國陶瓷史上一個獨特的藝術文化現象。這種結合,將制陶技藝與裝飾藝術完美結合,將紫砂藝術納入藝術創作的范疇,推動紫砂藝術向深的文化層次發展,從而確立了紫砂陶刻藝術的“金石文化藝術典范”的地位。
數百年來,文人雅士對茶道和茶器的鐘情,以及對紫砂茶器裝飾的偏愛,特別是歷代文人的直接參與,將他們的審美情趣與藝術理念融入到紫砂器的裝飾之中,因而賦予其獨特的文化和藝術內涵。如同傳統的中國書畫流派紛呈一樣,紫砂的陶刻裝飾或古樸、或典雅、或清逸、或纖秀,不同時期和不同流派的制陶大師們也由此形成了紫砂裝飾的多樣化和個性化。
盡管紫砂陶刻裝飾是以刀代筆,融傳統的書法繪畫、金石篆刻等于一體,但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裝飾技法可以說是將筆墨藝術與工藝技巧高度結合,從而形成了紫砂器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多樣化的藝術風格。
就陶刻技法而言,紫砂器的陶刻裝飾方法大致可分為兩種,即謄印畫稿陶刻和直接陶刻,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印刻和空刻。
印刻是我們最常見的刻陶方法。先將事先臨摹或創作的書法、國畫、圖案等底稿謄印到紫砂器皿的表面,然后再按照這些謄印稿進行刻飾。一般情況下,普通的制陶者會采用這樣的陶刻方法,因為這些人沒有較好的創作能力,或者從業時間較短,沒有更多的實踐經驗。
與之相比,雕刻經驗豐富的制陶人則常常采用空刻這樣的雕刻技法,這樣的技法不僅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陶刻功底,而且能夠給自己的創作創造更大的活動空間。這些裝飾大家或是精于陶刻技法和制陶工藝的書畫家,或是經驗豐富、技藝超群的制壺大家。心中所思,刀下所刻。線條奔放流暢,猶如行云流水,透出如繪畫般傳神的韻致。根據自己的構思,制陶人手中的刀筆或重或輕,或粗或細,或點或線,或實或虛,如書畫大家般完成自己心儀的作品。
紫砂陶刻藝術的題材和形式極為廣泛和豐富多彩。我們在中國畫中常見的山水、花鳥、人物等內容,以及各類傳統裝飾圖案都是陶刻的入畫素材,其中書法則更是不可或缺的裝飾內容。陶刻作者們尤其注重中國書法中的各種形體,充分利用中國書法中的正、草、隸、篆、鐘鼎、石鼓等不同形式的書法來裝飾紫砂器,以此體現作品的藝術韻味。這些繪畫和書法裝飾作品或圖文并茂,或獨立成章,或情趣皆有,或構圖嚴謹。
除此之外,中國傳統藝術和民間藝術中的裝飾元素也常常成為制陶人的選擇,秦磚漢瓦、木雕石刻、錢幣銅器、民間剪紙等等,豐富的裝飾題材,多樣化的形式風格,使造型和裝飾成為有機的結合,兩者相得益彰,藝術地體現了陶刻藝術的精髓,使觀者全面領悟到紫砂器與中國文化藝術結合而構成的完美統一,以及強烈的民族風格和質樸的形式美。
今天,歷代文人的紫砂銘刻和裝飾,因其獨特的文化藝術和收藏價值,而成為收藏家手中的瑰寶。不同的造型裝飾的形式和技法,給宜興紫砂器帶來各具特色的裝飾方法與藝術效果。其中陶刻是紫砂主要裝飾技法之一。紫砂陶坯所具有的良好可塑性,使得文人雅士在紫砂陶裝飾上可以隨心所欲。
從造型上,紫砂藝人關于運用對立傳統規律來處理紫砂壺造型的各種比例關系及形式變化,其方法主要有二種:一是運用重復的方法,在統一中求變化;二是運用對比的方法,在變化中求統一。
所謂重復的方法,就是用大小不同的同類體形或長短不一的同類線條來設計造型,如掇球壺的壺體、壺蓋和紐分別為三個圓球體;又如雙線竹古壺是由性質相同但方向相反的弧線組成,并配以竹節堆雕裝飾,既統一又有變化。所謂對比方法,就是兩個極端組合在一起,稱為對比。利用線條的曲直、長短,體形的大小,壺面的寬窄,空間的虛實,泥色的明暗等對比手法,使紫砂壺造型變化豐富、生動活潑。例如線圓水平壺、秦權壺的造型,以曲線構成壺體,安上直形壺嘴,對比強烈而又統一,也符合使用功能的要求。采用對比的方法,必須在變化中求統一,要取得整體的協調。
裝飾上,無論是魏碑漢瓦、鐘鼎銘文等經典書體,抑或花卉蟲鳥、山水人物等繪畫形式,紫砂都是理想的媒材。他們以刀代筆,融詩書、繪畫、金石、篆刻諸藝術于一體,以其筆墨藝術與工藝技巧的完美結合,形成中華陶文化中一種獨有的雕刻裝飾工藝。與其他門類的藝術相比,陶瓷裝飾的創新要受到諸多方面的制約。就目前清代紫砂器在裝飾方面的技藝大致有素面素心、模仿像生、刻銘題裝飾、印紋裝飾、泥繪裝飾、貼花裝飾、釉彩裝飾、拋光裝飾。
素面素心,又稱“光貨”,就是除了器型本身所具有的棱角和線條外,通常不施任何裝飾。壺的里外不加紋飾,又不加彩施釉,人們便說它是素面素心。模仿像生是在紫砂器上或刻飾花草,或雕琢瓜果,或捏塑動物,均取自然物象為題材,不僅模仿形象,還做出顏色,作品生動逼真。
刻銘題裝飾是紫砂壺中最為常見而好用的一種。是由在壺底鐫刻署款發展而來,在壺身鐫刻詩句及金石文化,書體不一,清代中期以后發展為書畫并刻,壺身一面鐫刻壺銘,另一面刻劃繪畫,將造型、詩文、繪畫、書法、金石匯于一體,形成紫砂壺的裝飾獨特風格,蘊含儒雅的文人韻味。
印紋裝飾是刻畫裝飾衍生的一種裝飾手法,即將裝飾紋樣先刻在模板上,模板的木質必須細密堅硬,然后壓印出帶有花紋的泥片,再將花紋泥片與壺體其他泥片鑲接成型。
泥紋裝飾是在明代沈君,用所創浮雕裝飾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就是在已成型尚有一定濕度的坯體上,用本色泥料或白泥、朱砂泥、烏泥等其他色泥調制的泥漿,堆畫花鳥或山水紋樣,堆畫的泥料有一定的厚度,猶如薄浮雕,藝術效果極佳。
貼花裝飾是清初出現的。做法是采用印模,先將用作裝飾的圖案紋樣模印好,經過加工裝飾,然后粘貼于紫砂壺的裝飾部位,立體感強,有著濃厚的裝飾意趣。釉彩裝飾是在素燒的紫砂壺上加施釉彩,始于清初康熙年間,是吸收瓷器的釉彩裝飾工藝而發明的紫砂壺裝飾手法。拋光裝飾,是將紫砂壺通體打磨光滑,經過拋光處理的紫砂壺,表面光鑒照人,另有一番風情。
我們懂得這些裝飾都是藝術上的創新,并不意味著是摒棄傳統。有時是結合,有時是融合,只要藝人善于拿捏,增強個人修為,藝術構想,在傳統的基礎上,按照社會和文化的發展需要,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我們在紫砂的創新中,應正確地處理傳承與創新、個性與共性。
首先,繼承傳統是為了更好的創新。從歷代的創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作品是各個時期獨有的創新,而更多的作品則是經過數代人的共同努力,才完成我們今天看到的經典之作。每個朝代的陶者根據自己對形式和內容的理解,不斷地去修正和改進前人的創作,最終共同創作出近乎完美的歷史經典作品。因此,傳承就是將傳統的經驗充分運用于當代的創作之中,在吸取傳統精華的基礎上不斷地創新。
其次,要充分重視自身的文化修養、藝術造詣、專業素質的積累與提高。歷史上每一位大家都是在日積月累的學習、繼承與創新之中,才形成個性化的風格。最后,只有對藝術的獨特理解,在作品中不斷賦予其新的藝術細胞,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和裝飾語言。
藝術創新無止境。在今天這個開放和物質文化高度發達的社會環境中,紫砂陶刻裝飾的創新,既要適應陶藝自身發展的需要,又要不斷地按照社會和文化的需求進行創新。宜興的紫砂陶刻裝飾,不僅體現出裝飾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折射出制作者本身的文化藝術和裝飾技法的修養。
正如藝術家筆下的書畫作品一樣,紫砂器皿大家手中的陶瓷裝飾同樣反映出人格氣質。對于今天的制陶藝術家們而言,則需要竭盡全力,延續這一傳統的陶刻裝飾文化,將其發揚光大。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