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婷



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應邀到日本東京大學作學術報告。原定45分鐘的報告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被延長到一個多小時。當講話結束時,他突然心臟病發作倒在了講臺上。華羅庚生前曾說:“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羅呆子”與數學
江蘇省金壇縣位于太湖以西,那里土壤肥沃,河流交錯,丹金漕河從這里穿過。橫跨丹金漕河的清河橋東面有一間名叫乾生泰的雜貨鋪,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就出生在這里。
華羅庚出生時,其父華瑞棟已經40多歲了,此前只有一個女兒,所以華羅庚的出生,為夫婦二人帶來了喜悅與希望,他們感謝上蒼賜予的這根獨苗,悉心照料。
當地有個傳統,把剛出生的孩子放進籮筐可以生根,容易養活,于是他們給兒子取名“籮根”,“根”與“庚”同音,那年又是庚戌年,所以他的大名就叫“華羅庚”,乳名“羅羅”。
華羅庚小時候口齒不清,行動也遲緩,鄉親們叫他“羅呆子”。“羅呆子”看起來呆頭呆腦,卻喜歡在一些奇怪的事情上動腦筋,10歲的時候,為了探究廟會“活菩薩”真面目,他獨自追蹤七八里路,一直追到山中廟里,看見“菩薩”卸了妝,這才安心地跑回家,喊著不要再給假菩薩磕頭了,此時媽媽和姐姐已經為他的失蹤痛哭一天了。
“羅呆子”成績不好,小學畢業證書都沒拿到,只有修業證書,上初中時因為字寫得像“蟹爬”,很不受語文老師喜歡。不過,他的數學天賦卻慢慢地展現了出來。不久,他遇上了人生的第一個伯樂——王維克。
1917年,王維克在南京河海工程學校(今河海大學前身)學習。那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后,他與張聞天、沈澤民等四位同學,因為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宣傳,被學校開除了學籍。隨后,他赴法國留學,成了舉世聞名的女科學家居里夫人的學生。回國后,他在家鄉的金壇中學任教,后來他就成為了華羅庚的數學老師。
華羅庚在計算數學題的時候,總是在練習本上做許多涂改,這似乎像是一個非常不用功的學生所為。但是,細心的王維克經過仔細研究涂改過的地方發現,墨團的背后正是華羅庚運算的過程,從這些精妙的運算過程可以看出,華羅庚的思維十分敏捷,解題方法十分獨特。從此,王維克便開始處處留心觀察華羅庚,并且盡心盡力地栽培他。
華羅庚在王維克的鼓勵和幫助下,暢游在數學的王國里,課堂的知識已不能滿足他的需求。王維克便借給他一本美國人所寫的微積分,華羅庚拿去十天后便歸還,王維克對他說:“數學這門功課是最有步驟的,你不可跳著看啊,我提幾個問題問問你。”結果華羅庚不僅應答如流,而且把書中印刷有誤的地方也指給老師看。一天,華羅庚來找王維克,將自己一篇油印論文《福爾瑪最后定理之證明》交給王維克,并得意地說:“我已經寄給各個大學請批評,亦請王先生批評!”王維克看了論文嚴肅地說:“福爾瑪提出的定理要得到最后的證明,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你演算的這道福爾瑪最后定理,是17世紀以來許多大數學家絞盡腦汁至今還沒有解決的問題,要是你能如此簡單地證明之,豈非奇跡!然而,你的證明所依據的公理似是而非,所以不能成立!”最后,王維克語重心長地對華羅庚說:“我希望你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灰心,要有堅忍不拔的精神,用你的智慧和汗水去鑄造鑰匙,爭取有朝一日把這些鎖打開!”在這次長談中,王維克勸華羅庚專門深入鉆研數論,從此華羅庚和數論結下了不解之緣。
1925年,華羅庚以全班第二名的優異成績從金壇中學畢業。畢業后,家里實在沒錢供華羅庚讀高中,因為職業學校收費較低且畢業后可有一技之長,就安排他在中華職業學校讀書。但由于家境貧困,一年以后華羅庚還是輟學了。他回到家鄉幫父親打理雜貨鋪,開始了艱難的自學生活。
看店鋪的時候,華羅庚也經常捧著借來的、父親眼中的“天書”:《大代數》《解析幾何》《微積分》。由于華羅庚攻讀數學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他也鬧出了不少笑話。一次顧客來買煙,問他多少錢一支,正在香煙盒紙上演算數學題的華羅庚頭也不抬地脫口而出:“853729。”“多少錢?”“853729。”顧客聽后又驚又氣,掉頭走了。這個時候華羅庚的父親沖過來,從兒子手中奪過書去。這時華羅庚才清醒過來,他因此遭到父親一頓責罵。
華羅庚不止一次因為看書而耽誤了父親的生意,所以父親幾次以要燒掉這些“天書”來威脅華羅庚。對于華羅庚來說一本書來之不易,有的是他千方百計借來的,有的是他辛辛苦苦抄來的,如果被父親付之一炬,就等于燒掉了他的希望。所以,每當父親嚷嚷著要來奪書時,他總是死命地抱著書不放。有一次,當他看到一本心愛的書將化為灰燼時,竟然當場暈倒了。父親見此情景,不忍再看到兒子如此,所以就放棄了燒書的念頭。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華羅庚一面在雜貨鋪里幫忙,一面刻苦地學習,他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這樣勉勵自己:“在人的一生中,進學校讀書,有老師指導當然很好,但時間總是有限的;而不在學校里讀書,自學的時間卻是經常的,有書可以閱讀,能查到自己需要的東西不是經常的,需要經過自己的加工,或是靈活運用書本上的知識,甚至創造出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這倒是比較經常的。現在因為‘窮,使我被迫離開學校,離開了老師和同學,完全憑自己摸索著學知識,我就必須付出比別人多得多的代價,血和汗的代價,才能學會駕馭知識的本領。”
1929年,王維克從法國深造回到金壇縣擔任金壇中學的校長。他知道華羅庚在他出國深造的這段時間,仍然堅持自學,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就破格聘任華羅庚為金壇縣中學的數學教師。
1930年,華羅庚從朋友那里借來了一本《學藝》雜志,其中第7卷第10號的一篇論文《代數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吸引了他。華羅庚讀后,發現這位教授的解法是不對的,在王維克的鼓勵下,華羅庚寫出了《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一文,并向《科學》雜志投遞了稿件。
不久,華羅庚的《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在《科學》雜志發表了,他激動不已。一個無名小卒指正了一位大家的錯誤。隨后,時任清華大學算學系主任的熊慶來看到了這篇論文,熊慶來成為了華羅庚人生中的第二個伯樂,幾年后華羅庚成為馳名中外的數學大家。
科學家201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