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惠



“正是滇中好風景,繁花時節恰逢君”。5月24日,第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在春城昆明隆重開幕。本屆年會以“開放、創新與產業升級”為主題,舉辦了五大板塊共397項活動,吸引了約四千余名科技工作者的參與。這場規模大、層次高的科技盛會可謂“群賢必至,少長咸集”,而年會期間的亮點眾多,也使得本屆年會更加具有看點和新意。
彩云之南 大美之巔
“大科普、學科交叉、為舉辦地服務”是科協年會的總體定位,而本次在云南舉辦的年會,可謂地方特色格外濃厚。不僅年會的主題與云南實際十分契合,各專題會議更是圍繞著云南省“兩強一堡”戰略以及云南省和相關州(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科技瓶頸制約問題進行了探討。
本屆年會的17個學術交流分會場分別邀請了在學科前沿領域一線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圍繞學科發展中的前沿交叉問題,并結合云南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關注的生物資源開發、生態保護、有色金屬產業升級等科學問題進行交流和研討,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推進科技創新。同時,專家還圍繞著茶葉、民族文化保護、森林資源、咖啡認證等內容進行了探討。另外,本屆科協年會中8個專題論壇的內容也全部圍繞著云南的特點,如旅游強省、云南特色城鎮化建設、藏醫藏藥發展論壇、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科技型企業“走出去”論壇等。
開幕式上,云南省委宣傳部制作的獨具特色的宣傳片,將云南凈土天成、文脈流芳之美悉數呈現。在5月25日舉辦的“云南省黨政領導與院士專家座談會”上,各位專家院士更是為云南的發展把脈支招,就云南對外開放、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建設等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課題,以及高原特色農業、生物醫藥、能源、有色金屬、旅游業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問題各抒己見,并提出了許多具有很強針對性的意見建議。云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秦光榮也表示,云南將以此次中國科協年會為契機、為動力、為起點,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讓科技創新的動力更足、主體更強、氛圍更濃。
另外,“全國院士專家援滇助產業行動”也是本屆年會的一大特色,圍繞“產業興省、產業強省、產業富省”的目標,4月14日,“第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全國院士專家援滇行動需求發布會”率先在北京舉行,四百余項云南省在重點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原特色農業等方面急需的項目、人才、技術需求向40多家全國學會發布,而年會的順利召開,也使得項目和人才實現了真正的對接。
國際風采 大師風范
本屆年會的第二大亮點,就是濃厚的國際風采。本屆年會上,共有25個國家的代表以及146位港澳臺代表參會,無論是參會的國家數還是港澳臺的參會人數,都是歷年來最多的一次。
由于東南亞、南亞與中國云南山水相連,自然生態條件和農業生產條件相近,有共同需求和互補性。因此本次科協年會組織了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專家,舉辦“中國——東南亞、南亞科技論壇”,圍繞中國——東南亞南亞國家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共同面臨的問題開展學術研討,探索建立合作機制。
5月24日舉辦的“國際科學大師論壇”,邀請了4位國際知名科技獎項獲獎者作報告。論壇上,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厄溫·內爾、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道格拉斯·奧謝羅夫分別作了題為《腦研究與人類生活》《現代數學和其他科學的交互影響》《科學進步的歷程》的報告,2000年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受邀主持。論壇在云南師范大學呈貢校區舉辦,進行了網絡視頻直播,并上傳至云南省八所高等院校的大型電子屏幕和教室多媒體平臺。
5月25日,“兩岸四地科技論壇”專項活動舉行。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四地約200余位科技界、工商界、金融界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創新投資與產業升級”主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討。此次論壇是中國科協年會首次舉辦的跨越海峽兩岸四地的專項活動。論壇分別設立了“搭建兩岸四地協同創新平臺、推進中華區域經濟一體化”“科技創業生態系統的重要因素”“創新投資與創新人才培養”“天使投資發展現況”4個分論壇,采取開放性會議模式。與會專家根據不同論壇主題,就如何搭建兩岸四地創新平臺、推進創新投資和產業升級以及區域經濟發展暢所欲言熱烈探討。論壇舉辦期間,與會代表還專程到曲靖市進行了產學研的合作與交流,并就曲靖市的健康城與生物谷的規劃設計及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等問題進行了交流和互動。
形式多樣 內容豐富
本屆年會集中組織開展的5個板塊共397項活動中,包括開幕式暨大會特邀報告會,云南省黨政領導與院士專家座談會、17場學術交流分會場活動、五大系列科普、8個專題論壇、11個專項活動。
為提高公眾素質,本屆年會還特別安排了359項科普活動,院士專家科普報告彩云行活動,百名院士、專家高質量科普報告。同時,年會還安排了農業科技專家致富能手科普彩云行,百名科技專家和致富能手進云南,開展科技下鄉活動。
另外,本屆年會首次實現了年會科普活動的線上共享,“彩云科普網”平臺的開通也成為了今年年會的一大亮點。該平臺融合了科普新聞、科普講座、科普影視資源、遠程在線咨詢、科普活動線上線下互動等功能,是年會系列科普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年會期間,人們可通過平臺看到優秀科普影視作品網絡展播,欣賞同步的科普講座,與專家進行遠程在線交流等。
同時,年會期間,云南省科協還組織了中國流動科技館,在云南省尚未建設科技館的紅河、麗江、普洱、楚雄、迪慶、曲靖、玉溪等基層偏遠縣或縣級市進行展覽。35輛科普大篷車也將奔赴16個州(市)、129個縣開展巡展活動。與此相配套的,是全省112個科普教育基地和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實驗室和省級科普教育基地,在年會期間都將免費對公眾開放。
報告精彩 演講生動
本屆年會十分吸引人眼球的,還有“院士專家科普報告彩云行”系列活動。該系列活動結合云南省公眾的需求,充分發揮中國科協及所屬全國學會的優勢,廣泛動員國際大師、中外院士、學科專家、科學傳播專家等,以中國科協榮委、常委,學術交流分會場學者、報告人等為主,以“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團專家為輔,面向青少年、社區居民、農民等重點人群,舉辦高質量的科普報告、講座。院士專家通過這種“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軍營”“進農村”的方式,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
“院士專家科普報告彩云行”系列活動中的科普報告,不僅有對科學常識的普及、講解,更是結合了實際情況,將霧霾、網絡安全、網絡倫理等內容當做報告主題,深入淺出地闡釋了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各類科學問題。
例如,林慧民院士的題為《網絡技術與網絡倫理》的專題報告,結合今年央視3·15晚會曝光手機預裝軟件黑幕事件,強調了網絡行業自律以及網絡用戶維護“知情同意原則”的重要性。而秦大河的《氣候變化:科學、適應和減緩》報告,則從專業的評估報告和科學研究角度,向公眾闡述了“應對氣候變化是一場持久戰”這一問題,同時指出,“治理霧霾和應對氣候變化是一場持久戰,必須科學、技術、社會管理聯合應對。”而著名科普作家石磊的報告——《神奇的載人航天》,以“天有多高?”“載人火箭和不載人火箭有什么區別?”“航天員上天身體是長高了還是變矮了?”“我們聯系到外星人了嗎?”等極具吸引力的航天問題開頭,帶領現場同學逐步進入載人航天技術的神奇世界,并通過分析,一一解答了上述問題,為同學們揭開了載人航天技術的神秘面紗,讓聽眾們享受了一場載人航天的視聽盛宴。
除了上述亮點之外,本屆年會的簡樸務實、高效安全也成為了獨有的特點。為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有關要求,結合云南省實際需求,年會先后兩次大幅度精簡規模。學術交流分會場從28個精簡為17個,共精簡40%;科普系列活動從10大項精簡為5大項,共精簡50%;專項活動從20項精簡為11項,共精簡45%;參加年會總人數從10000人減少至不到4000人,減少了60%。同時年會嚴格執行會議標準,為大眾呈現了一場“節約、務實、高效、安全”的年會。endprint
科學家201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