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剛先生出資設立的“柔剛詩歌獎”已歷21屆,2007年起交由“中國南京·現代漢詩研究計劃”評選以來,已歷6屆。因逐年改進獎項設置、評選程序,其合理、透明、公正、多元的詩歌趣味,其純民間立場評選的包容性、客觀性和獨樹一幟的評獎模式,6年來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使該獎逐漸成為國內外詩歌界、文化界、媒體及社會各界的關注熱點,每年的評獎和頒獎成為文學式微年代舉足輕重的詩壇盛事。
第17屆起,“中國南京·現代漢詩研究計劃”設立了榮譽獎。榮譽獎旨在頒發給對中國當代漢語詩歌有重大貢獻或有重大影響力的詩人或批評家或漢學家,以詩歌的名義向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榮譽獎不由投稿參賽產生,而由評委會全體評委協商決定。第22屆之前,北島、白樺、吉狄馬加曾因獨特的詩藝、人格、少數民族視野及多年對現代漢詩作出的貢獻,分獲第17屆、第19屆和第20屆柔剛詩歌獎的榮譽獎,在海內外詩界引起廣泛共鳴,成為當年詩壇話題。
為使該獎朝著更健康、更國際化的方向發展,本屆繼續執行上屆率先在國內建立的雙向匿名評獎制度,即獲獎名單產生前,評委不知作者是誰(評委只能看到編號作品),作者不知評委是誰(公布獲獎名單前,不對外公布評委名單),評委也不知其他評委是誰(不再使用公郵投票,投票將實名盲投,具體投票詳情將存檔并適時對外公布),評委范圍將擴大到臺灣、香港等漢語詩界與歐美漢學界。
第二十二屆起,柔剛詩歌獎的評獎工作由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新詩研究所接手承辦。本屆詩歌獎在吸納往屆評獎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新組建了“柔剛詩歌獎組委會”,成員由南大新詩所研究員和國內知名詩人、學者組成,該組委會只負責組織和推薦初審和終審評委名單,并監督評獎工作,但不參與評獎投票。
初審評委會為5人(由評獎組委會成員推舉并投票產生),他們按雙向匿名評獎程序在指定的保密郵箱投票,完成了全部投稿作品的初審,分別遴選出角逐主獎的18位入圍者作品(有數位票數相同者),和角逐新人獎的13位入圍者作品(剔除數位票數不達標者),提交給終審評委會。
終審評委會為5人(由評獎組委會成員推舉并投票產生),他們按雙向匿名評獎程序,在指定的保密郵箱就初審評委會提交的入圍者作品進行投票,最終評選出了獲獎者。
第22屆征稿于2013年12月1日拉開帷幕以來,得到海內外詩界一如既往的廣泛重視和支持。截至2014年1月15日,先后收到千余件投稿材料,經剔除各種不合規定的無效稿件,最終有效稿件為500件(其中主獎217件、新人獎283件)。
2013年1月至4月間,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新詩研究所組織學生先對500件有效稿件進行了匿名編號處理,然后交初審評委會進行投票,從總計500件作品中分別遴選出主獎入圍作品18件和新人獎入圍作品13件,再交終審評委會進行投票遴選,最終評選出本屆主獎的獲獎作品是64號(得4票,得3票的作品有38號、137號),新人獎的獲獎作品是37號(31號得票數曾與37號相同,后經評委對31號和37號再次投票,37號勝出)。此外,由評獎組委會提名,經全體終審評委同意,評選出了本屆榮譽獎的獲獎者。
現將第22屆“柔剛詩歌獎”各獎項最終評選結果公布如下: